列宾美术学院博士读几年
文 / 郑光旭
内容摘要:博士生培养属于精英教育,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是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新版学科目录的出台,中国的艺术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即将拉开帷幕。笔者将以美术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为例,分析设立专业博士学位的现实意义,并对美术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进行深入思考,以求从实践层面为中国艺术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拓展思路。
关键词:艺术博士 专业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计划 美术创作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原有的唯一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点,调整为6个专业学位类别,并提升至博士培养层次。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尊重与重视,也意味着我国艺术领域专业学位教育逐渐与世界接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下面以美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美术博士”)培养为例,来谈谈笔者对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思考和探索。
一、设立美术专业博士学位的现实意义
艺术硕士在中国设立十余年来,培养了大批艺术创作专门人才,但仍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1〕的状态。因此,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进一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完善我国学科体系,是大势所趋。学术博士强调“顶天”,注重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则着眼于“立地”,专注于为高端创作技术或管理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才能共同推进中国艺术领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艺术学科教育体系,提高中国艺术的综合实力。
其次,从美术领域来说,只有设立美术专业博士学位,系统推进我国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在当前中国艺术的高等教育体系下,美术创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各自为战,导致理论与实践各说各话,缺乏实质性推进。因此,在推进学术博士发展的同时,中国需要培养美术博士,以推动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领域向纵深发展,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再次,缺乏美术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会导致优秀美术创作人才流失。在中国目前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下,艺术硕士是实践型创作人才所能获得的最高学位。设立美术专业博士学位有利于留住国内人才,广纳国外贤才,吸引世界各地美术专业人才扎根我国发展,提升我国美术教育实力和创造力,真正掌握美术创作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从世界看国家,艺术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尚属新兴事物,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逾百年。当今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界大势之外,这对中国艺术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们要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2〕,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高端创新人才,让中国人才发扬中国艺术,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范畴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实践类博士答辩现场
二、美术博士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博士发展已近四十年,而美术博士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美术学博士与美术博士的培养理应相辅相成,同时又有明显的侧重点与区分度。除了延续专业博士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内核要求,也不能完全摒弃其学术性,要关注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性,吸收先进的艺术博士培养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培养目标
英国东伦敦大学在美术博士专业介绍中提到,“因美术专业博士更加注重实践,所以比哲学博士学位更适合艺术家。该专业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和创作实践,帮助学生开展和展示高水平的专业实践,它提供了一个连接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桥梁”。〔3〕南澳大利亚大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在突出职业导向、学生中心的同时也加强了研究能力的训练。不难看出,相较于专研理论的学术博士,美术博士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要让其成为“连接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桥梁”,彰显专业博士学位应有的优势与特色,这就意味着美术博士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能力的训练必不可缺,如此才能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博士的培养应以培养创作型人才为中心,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美术领域的精英人才,着眼以下目标:
1. 美术博士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发展需求,面向我国高级艺术专业人才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造就艺术创作领军人才奠定基础。掌握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艺术创作中的复杂问题,进行艺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个人创作能力,熟练运用中外先进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解决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问题和绘画创作实践问题。重视实践创造力的社会意义,保证学子作为广义知识载体的发展,丰富个人的世界观。
2. 保持研究生艺术创作的连续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渐进性,挖掘个人的艺术潜力和艺术个性,追求作品的完整和谐,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信,把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当作创作表现的对象。
3. 对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较深入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艺术科学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展览的能力,能够担负高级艺术教育工作和艺术管理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培养对象
有别于学术博士,美术博士培养的方向主要是面向实践和职业需求,培养学生中高级行业职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因而,美术博士培养对象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实践创作经历或职业经验的人群。英国许多专业博士招生时要求申请者在相关专业领域有至少三年的专业经验,同时还要有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究其原因,鉴于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缺乏实践经历的学生可能难以从这种培养模式中获益。
结合中国艺术教育及艺术领域发展实际,我国美术博士培养应主要面向以下群体:
1. 具有高校工作经验的美术领域从业者。
2. 艺术创作机构中的美术家及管理人员。
3. 美术类专业出类拔萃的硕士毕业生。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实践类博士答辩现场
(三)培养方式
既然美术博士面向的是具有实践创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人群,培养模式就应该更具灵活性。
首先,美术博士在学习过程中要兼顾实践创作活动、理论知识学习、研究技能训练,甚至需要保持工作状态。因此,相较于目前国内学术博士的3年学制,英国美术博士目前采取的4年修业年限更有利于保证美术博士培养的质量。其次,美术博士注重理论研究技能的训练,但核心目标是为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美术博士的培养应与学术博士有区分度、有侧重点,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创作、项目策划、学位论文撰写和毕业创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专业博士课程设置比例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占比15%、与创作相关的课程占比60%、论文写作占比15%、艺术管理相关课程占比10%。
2.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第一责任人,采用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3. 以学科为导向,量身定制教学模块。
4. 合理采用分组学习等教学方式,建立学科专业网络,增强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
5. 增加实践创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及实训机会。
相对宽松的修业时限、合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有利于美术博士实践创作技能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学科专业网络的构建则对美术博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助益。此外,在专业博士培养模式下,教师充当的角色是一群有经验的学生的协调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博士培养过程中导师一对一教学产生的弊端。
(四)学位环节
美术博士注重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迁移能力,这一要求也需贯穿于美术博士的学位环节。
美术博士培养前期与学术博士有相似之处,即要求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于第二学期结束前撰写文献综述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不同之处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美术博士生需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参加毕业创作草图汇看,确定毕业创作内容、创作题材、创作方法、创作计划等,在第二学期加入毕业创作中期汇看,由专家对博士研究生的创作脉络、创作形式及艺术语言进行把关,在毕业展览前进行毕业创作审核环节,通过毕业审核及论文答辩后,举办个展或双个展。研究计划支撑着美术博士生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过程,这些实践创作及理论研究成果最终以毕业创作和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考察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毕业创作计划及稿图、学位论文。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学生方可成为博士候选人,参加学位答辩。考虑到美术博士的培养特点,学位答辩应分为毕业创作展示与论文答辩两部分,其中毕业创作展示应占毕业考核总成绩的70%,学位论文则占30%。
毕业创作的展示形式可以是个人展览或联展,专业型博士亦称作创作研究型博士,虽然是实践为主,但研究不能少。区别于学术型博士,其研究的内容应该具备高度的实用价值,并且要结合个人创作进行研究,全方位熟悉实践领域的创作知识体系,理解创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探索该领域的“未知”内容,具备高度的反思精神,不仅习得前人成果,还要有创新及突破。美术博士的学位论文需与学位申请人的毕业创作和研究方向紧密相关,所以在形式上可采用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纵观国外艺术专业博士培养体系发展过程,无论是英国东伦敦大学的美术专业博士,还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美术专业博士,对于实践和学术的双重要求从未放松。艺术专业博士的职业性和研究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鲜明特点。中国美术博士的学位授予工作也要紧抓这个关键点,厘清毕业创作与学位论文的关系,以职业性区别于学术博士的研究性,以研究的深入性区别于专业硕士教育。
郑光旭 西藏组画——新年歌声 布面油彩 180×230厘米 2014
结语
专业博士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其培养的重点体现在对该专业领域的创新与反思。在该阶段,博士研究生应对自身内在知识、经验方法及整体语境有全面的梳理与深刻的认知,能够成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艺术家。国外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在培养专业博士时同国内一样,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所区别的是,一些国外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就已经完全步入了专业课程及论文写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由导师带领,并且十分注重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导师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探索与尝试,进行专业创作。但这一阶段的创作并不是毕业创作,而是创作训练,目的是加强博士研究生的思考、创新及反思能力,即“实践出真知”。国外很多艺术类院校对于美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精准且细致的,比如艺术展览中艺术品的摆放、展签及展览前言的书写,都是一门“学问”,要进行专门的课程与多次的实践,这一做法在我国培养美术博士时可以进行借鉴与采纳,让专业博士研究生能够有效表达其作品的内涵与价值。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是完善我国学科教育体系、培养高端艺术专门人才、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树立中国艺术形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专业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尤其应强调将职业性和研究性更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研究以专业实践为中心,要求学生能对有关专业实践知识而非学术理论性知识做出有重大原创性贡献,以适应日益专业化和复杂的职业环境。”〔4〕
东方既白,在世界文化艺术的通衢大道上,中国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注释: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2〕同上。
〔3〕戴文莲、王宁逸《国外美术领域专业博士学位设置研究——以英国东伦敦大学为例》,《艺术教育》2017年第Z8期。
〔4〕邓光平《澳大利亚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9期。
郑光旭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文献馆馆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7期)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9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