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术学院教材
在上海11月艺术季起始,上海博物馆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携手推出展览“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这场上海中国国际艺术节的重头展览,汇集了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卢浮宫的藏品,无论质量还是规模,堪称国内首次。展览将于11月5日起在对公众开放。今天下午,展品运抵上海博物馆,策展团队正将他们一一上墙展陈。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这些作品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简称:高美)的收藏和卢浮宫在高美的寄藏品,其创作者包含了艺术史中那些名声赫赫的人物,如普桑、弗拉贡纳尔、大卫、安格尔等,包括油画、雕塑和版画等多种形式,把法国16-19世纪的创作进行了回顾。
作为世界殿堂级的艺术教学和收藏机构之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仅对欧洲大陆的学院影响深远,亦对奠定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人才之根基卓有贡献。
图说:马修·雅克作品《和平与正义》雕像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潘玉良、吴冠中等一大批中国现代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都曾就读于此,可谓是诸位艺术先贤早期筚路蓝缕之地。其中,林风眠、颜文樑以及吴冠中等海派艺术的中坚力量,是上世纪20、30年代世界美术“西学东渐”风潮中的领头人物,他们将所学技法和中国水墨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最终为中国艺术的近现代革新,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这些油画与雕塑,正式他们在西方耳濡目染的“开蒙教材”,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先驱放眼看世界之时,吸收的“第一口奶”。
图说:让·奥诺雷作品《耶罗波安向异神献祭》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两位策展人阿丽丝·托明-贝拉达女士和菲利普·杰奎琳先生在展览中倾注的智慧和努力,菲利普先生曾在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引入“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娴熟优雅的古典主义的技法,堪称西方绘画的教科书,徐悲鸿的老师们,当年正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供职教授。
中国一大批大师们技法与艺术观念的嬗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发源和轨迹。而本月80多件展品整装来沪,可以视为2014年展览的升级版本。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指出,探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成型,离不开对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研究。(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9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