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

2024年12月24日晚,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上演。这个关于“良渚第一发现人”的故事,让现场所有观众眼含热泪,在这堂生动的“文艺党课”中认知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傅巧玲,二级党委负责人和众多师生集体观剧,20名创新设计学院研究生和教师代表参与话剧合诵。施昕更先嫡孙施时英及其家人,120余名良渚街道和村社干部、居民自发集体观剧,重温这位“良渚发现人”的故事。

孙旭东在采访中谈到,今天我们在美院良渚校区,以话剧的形式,共同追忆五千年良渚文明的发现者施昕更,共同追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非常有意义。通过这一活动,践行美育理想,将党建、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坚定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培育创新能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更好地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读诵的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成朝晖在致辞中表示,在美院通过讲述施昕生这位“美术生”的传奇人生,正是为年轻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艺党课。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见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的过程。秉承“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理想,在盛世开启了“良渚校区——科艺商跨界融合”的国际创新设计集群的新设计征程。

“今天,我们相聚在良渚,观看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了解中华文明历劫不磨的故事,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更是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党建与学科融合新生态策略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成朝晖致辞。她认为,这堂生动的文艺党课,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践行“党建+课程思政”与高等艺术院校事业的同频共振,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强化了高校党建品牌的内涵式建设,彰显了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党建、思政与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成朝晖谈到,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最早落户于良渚校区。“良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文明源发地,是五千多年良渚文化的发源地,这种文化底蕴为创新设计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同时,良渚处于数字经济最前线,此地的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设计的驱动力。”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此演出,是党建、思政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生动实践。通过思政课程、参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的交流互动和实践锻炼中践行设计人文理念,有助于塑造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

余杭区政协副主席、良渚街道党工委书记斯建刚致辞

余杭区政协副主席、良渚街道党工委书记斯建刚以《何以良渚,折桂相迎》为题致辞,介绍了良渚街道推出施昕更纪念馆及六幕音诗话剧的“一馆一剧”两张文化金名片,以期将施昕更视为一种探索精神、工作方法与人生价值。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40余名学生团队精彩演绎了这部话剧。与其呼应,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戚鸿峰发表了题为《让十九岁对话十九岁》的致辞,希望今天的年轻人都要共同作答“施昕更之问”,他们和施昕更先生隔着时光遥遥相望,又因五千年中华文明紧紧相连。

《施昕更:良渚1937》总策划、浙江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杨立平致辞

本剧总策划、浙江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杨立平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排演这台话剧的初心,一是回答,二是对话,三是传承,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让我们以一部话剧的微小力量,为良渚的文明之光增光添彩。”

12月24日,是个特别的日子:“1937年12月24日,日军分三路攻陷杭州,人间天堂堕入修罗地狱,这一天,杭州沦陷。”这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取得胜利的日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劫不磨,文明不灭。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通过这场特别的音诗话剧记住一个特别的良渚故事——《施昕更:良渚1937》,用心体会良渚这块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圣地的非凡意义。

五千年到底有多遥远?这是话剧当中提出的一个命题。回答是:如果按25年一代人来观察,5000年中间刚好站着200个人,他们可能是秦皇汉武,也可能是李白杜甫。我们只需找出那些灿若群星的文化座标即可穿越五千年。

良渚文化大走廊对应城西科创大走廊,贯穿着一根五千年文明发展轴。让所有人都能感知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这正是创作这部话剧的初衷。

演出开幕,数字人技术让施昕更开口说良渚话,让所有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施昕更说话的内容,源自他在1938年出版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他在序言中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提问: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

从一个小人物切入,是讲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作为良渚文化发现人的施昕更,其实也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良渚居民。因为几块“亮而有光”的黑陶片,他敏锐地意识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留存着远古的遗迹,由此叩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门。

对于施昕更来说,五千年不过是他在田野考察时挖下的一铲;对中国来说,五千年是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敲下的一槌;对我们来说,五千年是中华文明饱经雪雨风霜却依旧荡气回肠山河壮丽的一梦。而在话剧中,所有年轻演员的自报家门更是让人荡气回肠,这正是爱国爱家乡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满天星斗”的文化自信。

(文内所有图片均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提供)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9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