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规划
大学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周边环境,应该如何着手一个大学校园的规划呢?
通过对标,中西方大学校园规划在以下六个方面风格大不同。
校园要发展就需要土地,而国内外大学的扩张方式多有不同。
国内大学:多采用异地建新校区模式和原地改扩建模式中的填充式和再开发式
国外大学:多采用原地改扩建中的扩展式
国内案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该校采用了异地建新校区模式。老校区位于上海市区的徐汇区,新校区则建在20公里开外的郊区闵行区。
优点:
◪ 解决了用地不足问题;
◪ 新旧共存,保证了校园建设发展;
◪ 避免校园过于庞大带来的各种设施使用不便问题。
缺点:
◪ 新老校区分离,交通不便;
◪ 老校区向新校区过渡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断层;
◪ 新老校区里重要公共建筑规划无法统一。
国外案例分析:柏林工业大学
位于柏林城中,通过旧城改造获得用地,向邻侧发展,形成了新区、老区相毗邻校园。通过建设新校区加快旧城改造,在建设校园同时使更多市民得到利益。同时,校园可最大程度享受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更好融入城市。
在新校园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到校园发展备用地,能在满足校园用地发展需要前提下,又能不另辟新地施重金兴建新校园,使城市建设更具完整性,校园发展更具延续性。
国内外大学在功能布局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国内大学:
◪ 校园功能布局雷同,尺度较大,缺乏个性与人文气息;
◪ 有明确功能分区与结构形式,生活服务区相对独立,自成系统;
◪ 常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形式,道路组织采用规则几何形。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正逐步向系统化、舒适化、智能化转变。
国外大学:
◪ 校园规划多以院落形式出现,空间密度高,尺度人性化;
◪ 与城市、社区功能空间相互融合,没有明显空间界限,尤其是生活区通常与社区合为一体;
◪ 注重文化氛围营造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推广。
国内案例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分散式布局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导致学生和教职员工要经常穿行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甚至要穿越整个校园,考虑到校园内上下课时段人流高度集中,势必给校园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和不便。
国外案例分析:牛津新学院
牛津新学院校园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封闭“四方院”,包括一个教室、一个就餐、讲课及集会大厅、学者和研究生研究室、学校办公总部和宿舍等学生生活所需设施,包含了教学、生活和管理等多种功能。校园主要入口拱门通常与教室钟楼相对,形成以拱门、钟塔为主要特征景观。
大学校园设计应该体现个性与人文气息,在校园总体布局上面,由于校园规模无限扩大,大学校园布局校园形态从离散走向聚合。使校园既有宽敞活动空间,又具有聚合性休闲和学习空间,才能真正体现出校园多样空间结构,使校园既有开放性,又不失私密性。
国内大学:
◪ 建筑景观总体来看造型死板,风格单调沉闷;
◪ 行政办公大楼往往是独立、突出建筑,办公楼多地处显眼地带或全校中心地带,不论在建筑造型或室内装修上都是超出一般教学楼;
◪ 多有互相克隆超级政治塑像特性,如鲁迅等人物,体现了一种严肃气氛。
国外校园:
◪ 建筑风格美丽、典雅和深邃;
◪ 特意突出个别建筑唯一性,也就不易分辨出校长办公楼等建筑;
◪ 领导管理层和教学科研在空间不是隔离而是接近,这是西方文化中亲民性、平民性表现。
◪ 在景观上通常只有一些小型雕塑,材质从青铜到大理石,且多是造型独特的艺术杰作。
大学校园在建筑造型上面应该避免单调、死板,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小品及设施都要体现此大学独特性,同时要给大学一个宁静和谐的文化氛围。
校园开放性是指校园内部环境是允许外来人员介入的,校园会留出相当多空间,让人们去思考,去拓展,并在给定条件下成为一种信息源,通过人们介入,向外辐射出信息。
国内案例分析:湖南大学
国内校园普遍都设有围墙,不仅阻拦校园和社会沟通,妨碍了校园文化向城市辐射,也在校区内制造隔膜和对立。
近几年国内也不乏有些没有围墙的大学,湖南大学南校区即是其中之一。
优点:校园与周围社区融合,优美的校园建筑为周围增色不少。
缺点:由于没有围墙限制,校内师生自行车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周围摊贩可以随意进入校园,校园内城市人流、车流造成交通混乱和校区环境嘈杂。
国外案例分析:美国康奈尔大学
校园并无标志性入口和边界,钟楼及周边建筑成为进入校区的标志。
优点:
◪ 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校园边缘以设立景观小品的形式提示空间的转换,依靠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成对于校园环境场所感的控制。
◪ 建筑周边大片开放式绿地可供学生和周围居民活动,同时完成由城市至校园过渡。
缺点:校园安全性没有保障。
一所大学的开放性并不是完全由围墙来决定的,围墙并不代表大学对社会的封闭。校园内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可以对外开放,只是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通过校门,这就减少了外部大量人员进入校园的可能性,维护了校园安静、安全的学术环境。
国内大学:多采用“生活基本单元”设计模式,它较好地解决了在大型校园规划中对于学习、生活组团规模、尺度控制问题。
国外大学:多采用“功能基本单元” 模式,而学院制发展模式即是“功能基本单元”的有力体现。
国内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区
学生生活区集中设置,采用“生活基本单元模式”,共划分为四个“生活基本单元“。每个单元以餐饮、商业综合体为核心,周围布置适量学生宿舍。建成后,各个“生活基本单元”之间以及与教学区之间通过校园主要道路联系.交通便捷、功能清晰。
国外案例分析:剑桥大学
将庞大的大学分解成若干学院“分而治之”。
一方面,从功能和行为组织上来看,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都可以在各自学院内进行,大学因而不存在功能分区和大量人流疏散组织问题,校园可以保持亲切尺度和宁静氛围;
另一方面,从建设和发展来看,由于决策主体为各个独立学院,建筑活动必然是局部的、有机的,并且是持续发展过程。
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应该根据大学规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规划方式,可以采用“生活基本单元”模式与“功能基本单元”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基本单元模式,在宿舍组团内部,设置简单的,经常性的公共设施,诸如小超市,咖啡厅室外活动场,而在宿舍组团与教学区之间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即时性的大流量公共设施,诸如学生食堂,小型剧院等。使校园中生活与学习功能上有分离,但交通又十分便捷。
国内大学:
◪ 讲究以“师”为本,教室采用长方形平面,缺乏交流空间。
◪ 书院讲坛设在台基之上。台基宽大且比平地高出数尺突出了讲坛主人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视觉上的凝重感和心理上的庄重感。
◪ 侧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
国外大学:
◪ 以“生”为本,教室采用圆桌形排列,便于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弱化了教师中心主义。
◪ 采用“泛教室”概念,校园建筑的廊道、大台阶、屋顶平台和楼梯等建筑元素都被扩大成为了交流空间。
国内案例分析:厦门大学
其教学楼并列设置,只在旁有偌大广场,没有大型开敞的休憩绿地,无法产生让人停留的公共空间,于是就不能享有师生间很好的交流场所。
国外案例分析:剑桥大学法律系系馆
其建筑廊道、大台阶、屋顶平台和楼梯等建筑元素都被扩大成为了交流空间,让教学走出课桌、黑板的局限,给师生创造出更多交流机会。
可以通过多个建筑的围合,和建筑间的连廊设置,创造更多交流空间,使教与学不仅在教室里,也可以扩展到室外。
欢迎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头条号——教育之弦!我们为教育创新而来,以权威的解读、有料的信息、有趣的新闻,服务用户,传播价值,在浅阅读时代为您提供深阅读体验。
网 址:http://www.csdp.edu.cn
官方微信:moe-csdp
邮 箱:csdp@moe.edu.cn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8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