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书籍(艺术类书籍推荐)

艺术引领我们上升:

一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

这个春天,人们终于可以走到户外,享受草长莺飞的缱绻意趣。想象一下,如果随身携带一本艺术类图书,在和煦的春风中度过一段阅读时光,不失为一桩美事。如果尝试为本期书单总结关键词,大概率指向“高蹈精神”和“思辨力量”,原因在于,恐怕很难将其中某一本书单纯地概括为仅仅观照音乐、绘画、电影或某一单一的艺术门类,推荐书目大多拥有更加概括性、融合性的视角,因而也更具有启发性。其中不乏作家、诗人、艺术家综合运用多媒体艺术元素的实验性写作,其尝试既是文学的、又是艺术的。譬如王寅的“立体诗集”《低温下的美》融入了影像等艺术元素,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菲利普·肯尼科特《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也不满足于停留在对音乐的探究上,而是将触角伸向探究人生乃至生命的意义。希勒·韦斯特的《肖像艺术》为摄影术诞生后,一度被贬低为“缺乏创造性的模仿”的肖像艺术正名,站在文化与历史语境中讨论“描摹对象”这一行为中所包含的身份、现代性、性别等议题。此外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不妨报以更加包容的眼光,审视多元碰撞所产生的哲思,体验更富有层次的美感。

——栏目主持人:杜佳

1.《溪山清远》

(美)高居翰 著 张坚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

中国艺术的“超级写手”“辩论家”、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高峰高居翰教授毕生心血汇聚之作,一本献给普通读者的艺术通史。此书是在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2.《低温下的美》

王寅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

《低温下的美》是中国当代“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诗人王寅的诗歌新作与精选集,收录了他近年创作、首次正式出版的新诗,并精选了他过往发表的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在诗歌文本之外,本书也加入了影像诗、朗诵片段、舞蹈、摄影作品等多媒体元素,以二维码的方式,融入王寅近些年在诗歌和艺术结合方面的多重探索。王寅的文字轻盈流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局限,自由舒畅,加之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呈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是一本多元的“立体诗集”。

3. 《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

(美)菲利普·肯尼科特 著 王之夏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1月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菲利普·肯尼科特以惊人的坦诚、优美的文笔献上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子女,他从未真正了解母亲,作为爱乐之人,他从未真正掌握巴赫。而关于生命至恸,最终在巴赫的伟大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中得到某种解答。

《华尔街日报》评论这本书深入阐述了音乐如何渗透我们的生活,关于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创伤,书中也进行了令人心碎的反思。《波士顿环球报》则认为肯尼科特将一本简单的回忆录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非线性的冥思”。

4.《肖像艺术》

(英)希勒·韦斯特 著 金雨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月

从诞生之日起,肖像艺术总是和“相似性”联系在一起。逼真既是肖像创作的利器,也会招来骂名——摄影术出现后,肖像作品一度被贬低为缺乏创造性的模仿,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20世纪以来,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持续捍卫肖像艺术存在的意义,或主动打破传统表现方式,或以更加实验的媒介,用肖像作品凝视他人与自我,探索性别、种族、身体的边界与可能。

在《肖像艺术》一书中,艺术史学者希勒·韦斯特对肖像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概述,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并回答了诸多关键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肖像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题,又是如何被解读的?肖像作品所牵涉的身份、现代性、性别等议题也在其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被讨论。

5.《如何成为艺术家:写给所有人的创作生存指南》

(美) 杰里·萨尔茨 著 婴尔岛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月

没上过艺术院校、已经结婚生子、严重社恐……这样还能当艺术家吗?毫无头绪怎么办?陷入瓶颈期怎么办?怎么知道作品是不是对的?自我怀疑怎么办?拖延症怎么办?从创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开始创作,到学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再到踏入艺术世界并在其中生存,来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杰里·萨尔茨的63条建议和12项练习,帮助读者破除畏惧和迷茫,一步步走上一条持续进阶之路。在杰里·萨尔茨看来,艺术无异于一种容器,“永远不要感到害怕。艺术不过是一个容器,让你可以把自己倒进去。开始工作吧!”

6.《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英)奥斯卡·王尔德 著 张帆 译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3年1月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是王尔德重要的批评著作文集,呈现了19世纪文学艺术与美学的一次集中思考与探索,重新界定艺术与批评的地位,打破艺术与批评之间的界限。

王尔德凭借其犀利的机智、华丽的语言和美学风格,成为了当时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伦敦最成功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广泛涉猎诗歌、戏剧、童话、小说创作与文学批评,他谈吐幽默,作品充满机锋,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来生最愿倾心长谈的人便是王尔德。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集中体现了19世纪的英国文艺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围绕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何在、艺术和生活孰高孰低等问题展开剧烈论争,针对一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其价值如何,作者亦做出了自己的评定。在今天看来,依然不乏批判性。从戏剧评论、人物传记,到仿效柏拉图撰写对话录,王尔德以不同方式讨论了艺术和美的本质,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模仿生活”的主张。书中机智且深刻的文字,也能让我们领略王尔德作为美学思想家的魅力。

7.《淡淡的我:西川对话武艺》

西川 武艺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

本书以对谈的形式,将武艺的成长之路、充满禅意的艺术创作和丰富的艺术思想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书名《淡淡的我》取自第五章的小标题,也传达出西川在解读武艺作品《先贤像传》时的独特视角。全书分“尺幅·书本意识·印刷品”“功夫·前辈们”“道具般的小物件”“旅行·中国人的平面感·一个‘色’的皮肤”“淡淡的我”五个章节,对谈内容从画家武艺幼年接触绘画到如今从事艺术创作几十年的丰富经历,映射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画家每一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的背后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缩影,这种生命力是在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如何观看艺术和理解一个艺术家?“北大三诗人”之一的西川现场教学,以挚友的身份对武艺的作品做全面而深刻的解读。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举重若轻,他每一个好像信手拈来、随意抛出的问题,都能让武艺一层层地挖掘和剖析自己。比如:武艺画画更常用的小尺幅、武艺的文人气、武艺的旅行和写作、武艺的个人气质、中国文化中的“有我”和“无我”……看似信手拈来的话题,却无一不为读者欣赏和理解武艺的艺术作品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体验,就好像是西川在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样去欣赏艺术,怎么样去理解一个艺术家。围绕一个艺术家的对谈,映射的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

本次书中还收录了80多幅武艺新作,如“雨果”系列、“北京”系列,是第一次在出版物上亮相,高清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细节和风格探索之路。

8.《绘画反对图像》

汪民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2月

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尝试蕴含更深刻的反思,他们的作品不再聚焦于对个人娴熟技法的炫耀,而是更加关注时间、空间、人和物,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更加关注艺术家自身的感觉的逻辑。本书以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深刻揭示当代艺术内部的逻辑和张力。

9.《静默与生机》

草白著

黄山书社

2023年2月

本书稿收录十五篇艺术随笔,涉及十余位中外著名艺术家,有牧溪、常玉、李青萍、乔治·莫兰迪、保罗·塞尚、亨利·马蒂斯、东山魁夷、马克·罗斯克、马远、爱德华·霍珀等。全书以知性、灵动的笔触,借绘画作品及其色彩、交错的线条,解读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展示创作背后的故事和艺术家们多彩的人生,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生命体验。文笔端庄而流丽,感性与知性融为一体。

10.《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沈语冰 著

商务印书馆

2023年2月

谈到马奈,许多人会说,他是第一位现代主义画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绘画充满了平面性。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关于马奈的评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来说,马奈到底做了哪些创新和突破呢?我们从一件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读到些什么呢?

作为一部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马奈研究的专著,本书围绕上述问题,试图从图像学、艺术社会史和视觉考古学等研究视角,综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跨学科视野,对马奈艺术生涯中几个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书以六个公共讲座为基础,将马奈研究的海量文献与个人洞见融会贯通,学术和可读兼具。此外,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百余幅,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内容,也可以帮助读者愉快地欣赏马奈的作品,犹如置身于美术馆之中。

11.《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美)琳达·诺克林 著 李建群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03月

这是一部流传了半个世纪的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开山之作。在上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写下了这篇经典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也正式吹响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号角。2006年,诺克林又发表了《“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30年以后》,进一步解构了对“伟大”的理解,并反思当初的那些批评和美好愿景,如今都改变和实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并收录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50周年纪念版中,此次系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作者琳达·诺克林,是著名艺术史家,也是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和古典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艺术史领域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人物。艺术史家凯瑟琳·格兰特评价《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为女性主义艺术史奠定了基础,深刻地质疑剖析了“伟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一观点,并探索了女性艺术家是如何成功地抵抗体制的排斥和社会不平等的,这种观点到今天仍然至关重要。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