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图书馆建筑风格

上一篇:牛津大学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校园,咱们一起在清晨走走吧

眼看快八点了,我们顺着圣玛丽大学教堂南侧的窄巷一路向南穿行,很快又回到基督教堂学院草甸楼前。

草甸楼西侧有个色彩缤纷的漂亮花园,来的那天我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回去查了一下,它是1926年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而修建的战争纪念园。

背后那个多尖的建筑就是食堂大厅,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那吃饭啦!

基督教堂学院的食堂大厅很不一般,不仅因为它自1529年建成以来一直是牛津大学里最大的一个,还因为这里曾作为查理一世的临时国会大厅。英国内战期间,查理一世避难于此,就是在这个大厅里召集国会开会的。大厅的楼梯很气派,高大宽敞,难怪电影《哈利波特》在此取景。

昨晚来时,一片昏黄幽闭的感觉,倒是很配魔法学校。今早再看,完全变了番模样。阳光透过东边的大玻璃窗斜射进来,使这个古老的地方又焕发出生机。精美雅致的扇形天花如蒲公英般飘在空中,让人想起那些充满朝气的莘莘学子。

这个天花板可是1638年的呢。

冷餐台摆在大厅门外的前厅里,面包、麦片、牛奶、橙汁、酸奶、水果什么的都在这自取。门上方挂满了肖像画,估计都是这里的校友。

北墙窗下立着一尊雕像,是1783-1809年间任基督教堂学院院长的西里尔·杰克逊(Cyril Jackson,1746-1819)。

接下来,当-当-当-当~,进入大厅。这座带有一圈彩色花窗的高大建筑让我想起罗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棕色的家具、护墙和天花板给人一种异常隆重的感觉。

悬臂托梁式的木质屋顶简直就是小一号的威斯敏斯特大厅。如果在牛津选个地方召开国会,没有比这个地方更合适的了。

热餐台在左侧墙边,有专人负责盛饭。

我们端着冷餐盘来不及细看,赶紧先找地方坐下。服务人员对就餐区有个简单的分配,有的是给本校师生的,有的留给来访学者,我们自然是到分给住校访客的桌子。

热餐台提供的是典型的英式早餐,培根、鸡蛋、番茄、煎蘑菇、香肠、烘豆子、炸薯饼,一应俱全。不对,没有黑布丁,不知道为什么。桌上隔不远就放着一个咖啡壶和一个牛奶罐,方便大家取用。

大厅西头高出的部分相当于主席台,上面的餐桌被称为“高桌”,一般是资深人员就座的地方。墙上的肖像当然也是最高级别的,正中最上方挂着学院创始人亨利八世的画像,下方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半身雕像。基督教堂学院作为皇家机构,一直由在任的英国君主作为创始人代表行使“督导”的职权。

亨利八世像右边就是当初一手操办建校的托马斯·沃尔西主教,其实他才是最早触发创建这所学院的人物,所以至今基督教堂学院仍以他的盾徽作为学院的校徽,但学院创建年代以亨利八世宣布这里定名为基督教堂学院的1546年为准。

高桌附近墙上挂的基本都是历任院长的画像,而两边则有一些声名显赫的校友,其中有几位曾任英国首相。英国历史上有25位首相毕业于牛津大学,其中13位出自基督教堂学院,超过了全校的一半。

宽大的窗户上绘着历任院长的盾徽和名字。

其中有一扇最特别,位于一进门顺左手边数第五扇。花窗左上角的小姑娘头像为院长女儿小爱丽丝(Alice Liddell,1852-1934);右上角的头像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罗尔;下边四位院长盾徽中的第二位为小爱丽丝的父亲亨利·利德尔;盾徽下方则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卡通形象。

吃完饭到校园里逛逛吧。那个宽敞的大方庭最让人心怡。它差不多有80米见方,托马斯·沃尔西当初想拿它做未来新建教堂的回廊呢,足见其野心不小,若有这么大的回廊,那教堂得多大啊。最终它在一对父子的努力下于17世纪末完成,父亲塞缪尔·费尔(Samuel Fell,1584-1649)在1638-1648年间任基督教堂学院院长,他的儿子约翰·费尔(John Fell,1625-1686)在1660-1686年间在此任院长。他们也是该院唯一的一对父子院长,可能在整个牛津大学甚至整个英国的大学里都很少见。

方庭的北边于1665年率先完工,主要用于教堂的神职人员使用。随后的十几年又完成了东边和南边,现在院长就住在东边。1681年请牛津毕业的建筑家克里斯多佛·雷恩主持设计了西边的汤姆塔,这个大方庭才全部完成。随着6.25吨重的大汤姆钟安装进钟楼,这里的一切都开始以汤姆命名:汤姆塔、汤姆门、汤姆方庭。

这座钟也的确神奇,它每晚21:05鸣响101下,代表该院最初的100位院士和1663年新增的一位。为什么是21:05而不是21:00呢?这是因为牛津按时区细算的话比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晚五分钟,也就是说这里的正午(太阳在最高点时)为格林威治时间的12:05,牛津牛啊,自己搞了一个本地标准时间,因此我们通常的21:05正好是“牛津时间”的21:00。因为汤姆钟的声音是牛津最大的,就用它来提醒牛津大学各学院关闭大门,而基督教堂学院总要等到101下敲完后(约20分钟)才最后一个关门。在特别的节日汤姆钟还会发挥特别的作用,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1865-1939)在他的诗歌《万灵节之夜》(All Souls’ Night)中曾提到汤姆钟在万灵节子夜时分敲响的情景:

“Midnight has come and the great Christ Church bell(午夜降临,基督教堂学院的大钟)

And many a lesser bell sound through the room(还有许多小钟,响彻房间)

And it is All Souls’ Night…(这是万灵节之夜…)”

方庭中央有个墨丘利喷泉,灵动的墨丘利倾身向前,右手高举,仿佛在对斜上方的汤姆钟施以魔法。墨丘利(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传令神,正好呼应了汤姆钟的传令功能。

过去这里有个传统,学校的体育生喜欢把艺术生扔到这个池子里恶搞。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的小说《旧地重游》(Brideshead Revisited)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故园风雨后》中都曾有这样的情节,大概是这里最奇葩的习俗吧。

汤姆方庭的东北角有个塔楼,穿出去回头看一眼,上方的雕像是我们熟悉的院长亨利·利德尔。校园里似乎处处都在纪念这里的前辈。

校园东北角这块三面围合的草坪叫派克沃特方庭,因原址是一家由派克沃特家族经营的中世纪客栈而得名。这三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为本科生宿舍,南边正对的是学院的图书馆,图书馆东南的小楼就是画廊了。

画廊藏画以14-18世纪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为主,因为作品不多且要收费,如果不能免费进入,其实看不看两可。其中主要包括博洛尼亚卡拉奇三兄弟之一阿尼巴·卡拉奇的《屠夫铺子》。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菲利皮诺·里皮的《受伤的半人马》。

威尼斯画派代表丁托列托的《圣劳伦斯的殉教》。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8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