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学(筑波大学怎么样)
筑波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Tsukuba),简称筑波大,本部位于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日本顶尖综合研究型国立大学 。该校是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学术研究恳谈会、世界顶级科学研究中心计划 、卓越研究生院计划、研究大学强化促进事业 、指定国立大学、日本海洋创新联盟 、核能人才培养联盟 、大学宇宙工学联盟 、日欧JANET 、国际大学协会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等组织成员。
筑波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1872年的东京师范学校。1949年,实行新学制而改名为东京教育大学。1967年9月,日本内阁批准东京教育大学等36所机关作为筑波地区的迁移预定机构。1972年5月,日本内阁决定了筑波新大学(暂定名)等42所机构作为迁往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研究教育机构。1973年10月,筑波大学成立。2004年4月1日,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
截至2015年2月,筑波大学占地约258公顷,下设9个学区,54个专业。
历史沿革
筑波大学成立于1973年10月,前身为东京教育大学。
东京师范大学旧照
东京教育大学
东京教育大学于明治5年(1872年)创办,最初取名为东京师范学校,后相继发展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文理大学,二战后实行新学制而改名为东京教育大学。当时设有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体育5个学部和光学研究所。
东京教育大学旧照
东京教育大学旧照
筑波大学
筑波大学的诞生最早缘于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建立筑波科学城的设想,后此设想于1970年被内阁会议通过;1973年,通过了建立筑波大学的法案,同年10月进行了日本有史以来最为彻底的大学改革,并以“开放性大学”、“教育研究的新计划”、“新型大学自治”为办学特色,创立了综合性的大学。
历史沿革
阶段
大事记
1962.9
东京教育大学,决定开展5个学部的搬迁选址调查;
1963.9
内阁批准在筑波地区建造研究学园都市
1967.9
内阁批准东京教育大学等36所机关作为筑波地区的迁移预定机构
1969.11
在文部省设立筑波新大学创设预备调查委员会
1970.5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颁布;
1971.6
东京教育大学决定“有关筑波新大学的基本计划方案”
1971.7
筑波新大学创设预备调查委员会向文部大臣进行汇报“筑波新大学构想”
1971.10
在文部省设立筑波新大学创设预备委员会
1972.5
内阁决定了筑波新大学(暂定名)等42所机构作为迁往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研究教育机构
根据文部省(昭和47年文部省令第19号)“改正国立学校设置法试行规定一部分”命令,在东京教育大学设置筑波新大学创设预备办公室
1973.10
根据部分改订的国立学校设置法等设立筑波大学;
办学之初,设有第一学群,医学专门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及附属图书馆
三轮知雄出任校长
1975.4
设立第二学群,艺术专门学群,研究生院修士课程及研究生院博士课程
1976.8
宫岛龙兴出任校长
1976.10
附属医院运营
1977.4
设立第三学群
1978.3
东京教育大学停办
1978.10
设立医疗技术短期大学部
1980.4
福田信之出任校长
1986.4
阿南功一出任校长
1987.4
研究生院修士课程设立夜间课程
1992.4
江崎玲於奈出任校长
在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中采用交流研究生院方式(第一号联合合作研究生院方式)
1996.4
研究生院博士课程设立夜间课程
1998.4
北原保雄出任校长
2000.4
对研究生院博士课程进行改组和再编,设置数理物质科学研究科,信息系统工学研究科及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
2001.4
对研究生院博士课程进行改组和再编,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工商科学研究科及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
2002.4
在研究生院修士课程中采用交流研究生院方式(第一号联合合作研究生院方式)
2002.10
根据国立学校设置法的部分修改规定(2002年法律第23号),与图书馆信息大学合并
设置图书馆信息专门学群和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图书馆信息媒体研究科
2004.4
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
岩崎洋一出任校长
对数理物质科学研究科进行改组和再编
废除理工学研究科的一部分
在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中采用交流研究生院方式(第二号联合合作研究生院方式)(数理物质科学研究科物质·材料工学专攻)
2005.4
设立工商科学研究科专职学位课程
对系统信息工学研究科进行改组和再编
对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进行改组和再编
废除理工学研究科的一部分
废除经营政策科学研究科
废除生物系统科学研究科
在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中采用交流研究生院方式(第二号提携研究生院方式)(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先端农业技术科学专攻)
2006.4
对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废除医学科学研究科
对教育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2007.4
对学群进行改组和再编、设立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类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情报学群及医学群
对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对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废除环境科学研究科
废除艺术研究科
2008.4
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进行改组和再编
对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废除地域研究研究科
对教育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废除体育研究科
2009.4
山田信博出任校长
对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进行部分改组和再编
备注:大学院相当于中国的研究生院
主校区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4月,筑波大学有教职工4718人,其中教授642人,副教授557人,博士139人。
入学式
校园风景
院系专业
截至2015年2月,筑波大学下设9个学群,开办54个专业。
院系专业
学类·学群
学类:专业名称·学位名称(学位类别)
人文・文化学群
人文学类:哲学、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学士(人文学)
比较文化学类:文学·学士(文学)
比较文化学类:地域、思想·学士(比较文化)
日本语・日本文化学类:日本语、日本文化学·学士(文学)
社会・国际学群
社会学类:社会学·学士(社会学)
社会学类:法学·学士(法学)
社会学类:政治学·学士(政治学)
社会学类:经济学·学士(经济学)
国际综合学类:国际关系学·学士(国际关系学)
国际综合学类:国际开发学·学士(国际开发学)
人类学群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士(教育学)
心理学类:心理学·学士(心理学)
障碍科学类:障碍科学·学士(障碍科学、特别支援教育学、社会福祉学)
生命环境学群
生物学类:生物学·学士(理学)
生物资源学类:生物资源科学·学士(生物资源学、农学)
地球学类:地球环境学、地球进化学·学士(理学)
理工学群
数学类:数学·学士(理学)
物理学类:物理学·学士(理学)
化学类:化学·学士(理学)
应用理工学类:应用物理、电子・量子工学、物性工学、物质・分子工学·学士(工学)
工学系统学类:智能工学系统、机能工学系统、环境开发工学、能源工学·学士(工学)
社会工学类:社会经济系统、经营工学、城市规划·学士(社会工学)
信息学群
信息科学类:软件科学·学士(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类:信息系统、智能信息媒体·学士(信息工学)
信息媒体开发学类:信息媒体开发·学士(信息媒体科学)
知识信息・图书馆学类:知识科学、知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图书馆·学士(图书馆信息学)
医学群
医学类:医学、新医学·学士(医学)
护理学类:护理学·学士(护理学)
医疗科学类:医疗科学·学士(医疗科学)
体育专门学群
(无):健康・运动教育、健康・运动管理、体育运动教练·学士(体育学)
艺术专门学群
(无):艺术学、美术、构成、设计·学士(艺术学)
学科建设学科设置
截至2015年2月,筑波大学下设8个研究生招生科所,开办硕士课程8个、博士课程19个。
(备注:以下列出的“研究科所、学科一览”表格中,“研究科”相当于中国高等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
研究科所、学科一览
教育研究科
学校管理(硕士课程)
-
学科教育(硕士课程)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
哲学・思想(一贯制博士课程)(5年制)
历史·人类学(一贯制博士课程)(5年制)
文学·语言(一贯制博士课程)(5年制)
现代语言·现代文化(博士前期课程)
现代语言·现代文化(博士后期课程)
国际公共政策(博士前期课程)
国际公共政策(博士后期课程)
经济学(博士前期课程)
经济学(博士后期课程)
法学(博士前期课程)
法学(博士后期课程)
国际地域研究(博士前期课程)
国际日本研究(博士后期课程)
工商科学研究科(东京校区)
经营系统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企业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企业法学(博士前期课程)
法律(研究生院专职学位课程)(法科研究生院)
国际经营(研究生院专职学位课程)
数理物质科学研究科
数学(博士前期课程)
数学(博士后期程)
物理学(博士前期课程)
物理学(博士后期课程)
化学(博士前期课程)
化学(博士后期课程)
–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专业(博士后期课程)
系统信息工程研究科
社会工程学专业(博士前期课程)
社会工程学 学位项目课程(硕士)
服务工程学 学位项目课程(硕士)
社会工程学专业(博士后期课程)
社会工程学 学位项目课程(博士)
风险工程(博士前期课程)
风险工程(博士后期课程)
计算机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计算机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智能机能系统(博士前期课程)
智能机能系统(博士后期课程)
构造能源工程(博士前期课程)
构造能源工程(博士后期课程)
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
环境生物量共生学专业(一贯制博士课程)(5年制)
地球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地球环境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地球进化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物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生物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物资源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国际地缘技术开发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物圈资源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物机能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命产业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环境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博士后期课程)
-
尖端农业技术科学(3年制博士课程)(学研联合专业)
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含东京校区)
尖端医学(硕士课程)
-
运动健康系统・管理(硕士课程)
(夜间在职人员研究生院:东京校区)
-
教育学(博士前期课程)
教育基础学(博士后期课程)
学校教育学(博士后期课程)
心理(博士前期课程)
心理学(博士后期课程)
障碍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障碍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生涯发展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夜间在职人员研究生院:东京校区)
生涯发展科学(博士后期程)
(夜间在职人员研究生院:东京校区)
感性认知脑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感性认知脑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护理科学(博士前期课程)
护理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体育学(博士前期课程)
体育科学(博士后期课程)
艺术(博士前期课程)
艺术(博士后期课程)
世界遗产(博士前期课程)
世界文化遗产学(博士后期课程)
-
人类·保健科学(3年制博士课程)
-
运动医学(3年制博士课程)
-
教练学(3年制博士课程)
生命系统医学(医学课程)(4年制)
疾病控制医学(医学课程)(4年制)
图书馆情报媒体研究科
图书馆情报媒体(博士前期课程)
图书馆情报媒体(博士后期课程)
筑波大学官网
校园一角
学科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学科
排名
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
271
技术
201
自然科学
143
社会科学
293
办学模式教学特色
筑波大学和其他日本大学不同,筑波大学的教育体系分为“学群”和“学类”,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校园生活和住宿环境提供全面支持。
(备注:日本的大学教学和研究组织机构,一般都是按学部、讲座形式设置,对外封闭,对内分散割据,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要求。因此,筑波大学改变"过去的大学往往陷于狭隘的专门领域,造成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趋于停滞和固定化,以致脱离现实社会"的倾向,提出取消教学研究合一的学部、讲座制,而设置二者分开的学群、学系制。)
筑波大学重视教科研究,全体教员都属于研究生院。作为综合大学,筑波大学拥有广泛的学科领域,在对这些领域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教学时,不局限于既存的领域,还活跃地开展着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
筑波大学每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以及MBA专业不要求工作经验的规定是日本的首创。 [8]
办学理念
自2004年4月1日起,日本的国立大学开始转向国立大学法人化制度。法人化使大学独立自主的灵活运营成为可能,同时对自我管理和成绩的评估审查也变得更加严格。该校所倡导的“教育和研究的新体系”、“新大学自治”、“开放的大学”等办学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令公众瞩目,并起到了大学改革的先导作用。
特别课题组
筑波大学根据学术研究发展和社会需要设立,是跨学系的大型综合、学科交叉的组织,不仅吸收校内有关学系的教员,还向国内外招收客员教授。特别课题组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机构,在一定时期(一般为5年)内当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再根据新的研究课题而重新组织新的特别课题组,有3个课题组:
①新国际系统研究课课组,研究课题有全球政治、经济有全球政治、经济、安全保障等;亚洲、太平洋区域政治、经济、安全保障;国际大系统的形成与日本的作用。
②代谢研究课题组,课题有细胞间信息传递问题研究;生物体代谢可见性有关问题;循环代谢的异同研究。
③循环器官的生物系统课题组,课题有:未知生物机能因子及其机能,生物机能因子与其受体的细胞内信息传递,生物机能因子的循环防治机制及其异同,由遗传因子导入的生物机能因子的解析等。
社会评价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01-300,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401-500,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265,2021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395
20151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48名;日本大学排名08
2015QS世界大学排名198名;日本大学排名09名
2014QS世界大学排名210名;日本大学排名09名
全球高校网(4ICU)国家高校排名09名
奈杰尔·沃德(Nigelward)日本前30位大学排名09名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260名
THE-QS世界大学排名186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2月,筑波大学有国际联合共用设施4个、校内共用教育研究设施(科学研究类)18个、世界先端研究开发支援组织2个。
国际联合共用设施(4个):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下田临海实验中心、遗传基因实验中心、等离子体研究中心
世界先端研究开发支援组织(2个):生物体机器人研究中心、分子行动科学研究中心
校内共用教育研究设施(科学研究类)(18个):生命领域跨学科研究中心(TARA)、农林技术中心、生命科学动物资源中心(旧:动物实验中心)、菅平高原实验中心、大学研究中心、质子线医学应用研究中心、产学结合共同研究中心、教育开发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知识型社会基础研究中心、跨学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TIMS)、特别支援教育研究中心、北非研究中心、学术信息媒体中心、研究基础综合中心、同位素环境动态研究中心、放射线安全管理部(旧:同位素综合中心)、陆域环境研究中心(旧:水理实验中心)、次世代医疗研究开发教育统合中心(CREIL)、半机器人(Cybernics)研究中心、风险企业实验室
科研成果科研概况
2022年9月,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Emmanuel Mignot和来自筑波大学的Masashi Yanagisawa,因在发作性睡病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斩获2023年科学突破奖。
平成18-24年科学研究经费一览
年度
平成18年
平成19年
平成20年
平成21年
平成22年
平成23年
平成24年
项目数
1061
1075
1078
1157
1269
1366
1433
总金额(単位:千丹)
3309310
3359123
3275771
3759909
3399760
3882068
4134265
世界先端研究开发支持项目
名称
主要研究者
单位
为健康长寿型社会服务的支援人类技术最先端研究项目
山海嘉之
人・机器人・信息一体化融合研究核心
探索高级神经活动的分子基础及控制方法
柳泽正史
分子行动科学研究核心
备注:研究期间为2010年3月10日~2014年3月31日
校园一角
影响因子
根据2014年3月《自然》发布的年度自然出版指数(日本机构排名)报告,筑波大学2013年《自然》杂志高质量论文的贡献指数位列第15名。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由一个综合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和四个专业类图书馆(体育艺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图书馆情报学图书馆及大冢图书馆)构成,并采取资料集中管理和全面开架的方式在统一的体制下管理运行。根据2015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学校藏书1745686册,其中西文739622册,杂志11079种。
展示馆所
根据2015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筑波大学有综合交流会馆(建校30周年纪念会馆)、筑波大学展馆、筑波大学艺术空间。
中国大陆
中国科学院大学(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07
浙江大学 2007.11
南开大学 2007.12
中国海洋大学2008.02
西安交通大学 2008.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2
厦门大学 2008.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4
北京师范大学 2011.04
北京大学 2011.10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7
上海交通大学 1997.02
上海图书馆 1999.10
清华大学 2002.0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2.08
清华大学 2005.05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 2007.04
中国科学院 2010.12
中国人民大学 2013.06
港澳地区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 2010.03
香港理工大学 2014.11
香港中文大学 2015.02
台湾地区
台湾大学 2007.11
台湾大学 2015.04(更新)
台湾清华大学 2007.11
台湾师范大学 2012.12
辅仁大学 2014.04
台湾成功大学 2014.05
台湾芸术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造形芸术研究所 2005.07
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 ,社会科学院 ,外国语文学院 ,法学院 2006.06
台湾科技大学 2008.09
台湾交通大学电机学院 2010.08
屏东科技大学 2011.11
彰化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3.03
台湾防灾科学技术中心 2013.10
高雄医学大学 2014.09
校标
校标
来源:该校的校徽“五三桐叶型”的使用始于1903年改定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徽章。1949年该徽章又作为东京教育大学的学生章得以沿用。1974年在该校的评议会上决定继承东京教育大学的传统,将桐之叶定为该校校徽。
含义:“五三之桐”是日本传统的纹饰,与日本一般传统的徽章一样,有多种版本。该校的校徽突出勾画花的轮廓,造型独特。
校标
校歌
《筑波大学学生歌》
(一)
常陆野の 原野を拓き 真白なる 塔そびえたり
混沌の 时代破りて 清新の 力生あれたり
ああ我等が筑波大学
(二)
颓廃の 都尘を払い 筑波岭の 麓に生きむ
东西の 文化あつめて 创造の 火をいまここに
ああ我等が筑波大学
(三)
新しき 日はさし昇り 红に 筑波は映ゆる
永远の 理想かかげて 诸人の 幸を筑かん
ああ我等が筑波大学 ああ我等が筑波大学
校歌
歌曲制作信息
制定时间:昭和51年9月
作词 青木克彦
作曲 饭岛睦子
编曲 铃木良朝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年度招生宣传奖”入围名单公布,筑波大学在列。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