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福德大学插画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Z世代”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高频词,这一代人在全世界引领的潮汐越来越难以忽视。

而来自中国的“Z世代”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态度和主张,也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联展,以集体发声的方式,从暗处走到了聚光灯下。

刚刚在深圳落幕的“边界·融合”2019国际小燕校友留学生艺术作品展,由国际小燕画院院长张晋君策展,就集纳了31位从深圳走向世界顶级艺术名校的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

他们来自不同的艺术领域。有的专注于绘画向内心世界的探索,有的把沉浸式主题展“玩”到了全国各地,有的怀揣着设计一辆Dream Car的梦想,有的想成为游戏设计里的“造梦师”,有的在商业和艺术之间艰难寻找平衡,有的义无反顾构筑自己的艺术“乌托邦”,有的用艺术留住少数族群文化,有的用电影记录人性,有的在做没有国界的服装设计,有的放弃明确可见的未来,在最高学府探索更多可能性……

观看他们的作品,你几乎可以触摸到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艺术声音,且涉及面深而广,涵盖了绘画、电影、动画、建筑、汽车设计、游戏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面料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

一个共同点是,这31位年轻艺术家在经历了全世界的多元美学不断冲击、交汇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在回首思考东方审美,并将这种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全新艺术观念,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李卓慧:我的画是日记,也是诗意栖居

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古镇,25岁的李卓慧正在构建她的艺术世界。

她的风景画,几乎每一幅都关乎个人记忆,用她的话来说,“就像写日记”。但就是这种向内探索的“小”,一旦有了普世价值,往往会打开通往精神层面的大世界。就像李卓慧在香港浸会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巴塞尔艺术展,她邂逅了翠西·艾敏的作品,那种直抵心灵的震动,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广告学本科转读绘画硕士。

李卓慧

20岁以前,李卓慧甚至没拿起过画笔。但她相信,灵光比所谓的“技巧”更重要。在小燕画院待了不到两年,2017年,她考上了全球唯一的全研究制艺术院校——皇家艺术学院,读的是绘画硕士。

在伦敦那两年,来自全世界的多元美学不断冲击、交汇,反而让李卓慧重新思考东方之美。她的作品里,渐渐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诗意栖居”、欧洲古典音乐的流动意象、她独特的日记式绘画主题……一种全新的绘画美学,正在形成。

李卓慧布面油画《树》

2019年,从伦敦回国的李卓慧,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深圳,而是在朱家角住了下来,她说喜欢这种慢一点的乡下式生活。在我看来,这个远离都市的江南水乡,其内在节奏正好契合了她的创作主题,更契合了她生命中的核心美学:人,要诗意地栖居。

刘晨皓:不要过早抛出你的答案

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之后,刘晨皓先后就职于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可穿戴科技公司与北京的一家品牌体验设计公司,给新兴高科技公司做过视觉设计,也服务过国内外家喻户晓的大品牌,如今她意识到,做那些更能传递价值观的设计,才是心之所向。

刘晨皓

跨行业的工作经历,让刘晨皓更为自省。她对平面视觉的传达方式深有体会,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保持好奇心,因为不愿让未来的创作被技术能力所局限。她一边追逐社会思潮,一边又提醒自己,始终对未知保持敬畏,因为在这个一切不断翻新的时代,过早抛出答案的,都会被答案反噬。

刘晨皓设计作品《天地玄黄》

徐浩然:嘿,要不要尝试点新玩意?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大一学生徐浩然的眼里,这所孕育了硅谷的世界知名学府,每天都在发生“奇怪”的事。

徐浩然

不管是突如其来的乐队畅游、期末周的零点嚎叫,还是每个斯坦福人逃不掉的“喷泉跳跃”、一年一度的“痛扁伯克利(Beat CAL)”橄榄球大赛,乃至各种脑洞大开的校园社团、档案馆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斯坦福从不鼓励你变成多厉害的人,它总是说:“嘿,伙计,要不要尝试点新玩意?”

徐浩然设计的展览馆

2019年,从小在小燕画院长大的徐浩然,从6份世界顶级大学Offer中选择了就读斯坦福,因为听闻这所大学格外鼓励创新。入学半年,“学术自由”是他对斯坦福的最大感受。

不设专业,自由选课——这自由却不等于散漫,半年时间,徐浩然修完了远超于大一新生要求的19个学分,还参与了两个建筑设计项目投标,完成了一系列的新作品。

他的勤奋和天赋,即便在这座学霸俯拾皆是的著名高校里,也格外引人瞩目——教授甚至让他直接跳过第二学年,直接进入大三、大四的建筑课。

张心怡:“局外人”给了我一种能力

通常,从小燕画院走出的新锐建筑师张心怡会这样介绍自己:“我在深圳出生,香港长大,英国上学。”

作为一个人生被世界地图上的“点”划成若干阶段的“世界人”,张心怡没有太多漂泊感,而是生长出了一种平静观察一切的局外人立场。

张心怡

这种局外人立场,给她的建筑设计作品带来了诸多母题:共享式建筑、关注亚文化、对寻根的追问……无论是《FLANEUR》中的都市漫游者,还是《LIQUID CITY》里被“跳房子”游戏改变的社区,张心怡设计的所有建筑,都是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建筑。

张心怡作品《ATLAS OF DESIRES》

张心怡1996年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13岁去香港读美国国际高中,18岁到英国读大学。现在,她虽然还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简称AA)的学生,却已在法国巴黎的Mikou 设计工作室、中国香港的OMA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有了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并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认证,拿到了Part 1建筑师资格。

桑旎:我们如何被社交网络定义

1998年出生的桑旎,是伴随社交网络长大的一代人。从国产动画片《天线宝宝》到日本动漫《反叛的鲁路修》,在网络上看的那些动漫,开启了她对艺术最早的兴趣。

桑旎

2013年,14岁的桑旎去美国读高中,一个完全不设防的网络世界扑面而来。Instagram、Facebook上大量关于种族、国籍、文化背景的评论,带给她强烈的冲击感和被冒犯感,让她瞬间迷失在身份认同的丛林中。

桑旎设计作品《一本说明书》

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认识,有多少来自社交网络?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被遮蔽?带着这些疑惑,桑旎完成了最新作品《数据身份结构图》。她如今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读平面设计,这个作品没有平面设计常见的商业气息,而是充满了学术性和观念性。

谭博浚:平面设计其实是文科

Professional,Solid,Precise——这三个关键词,可能是大部分人见到谭博浚作品的第一印象。

谭博俊

专业、扎实、精准,这样的气息或许源自谭博浚正在就读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带来的训练。这家位于美国东北部的著名艺术院校,其平面设计专业以严谨的学院派风格闻名于世。

谭博俊作品《模块化哥特字体设计》

谭博浚目前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读大二。和很多天马行空的概念化设计不同,他更关注“如何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因痴迷字体、笔触这些基础性技术,就放弃了思考,就像这次的作品《模块化哥特字体设计》,是他探索传统文化和当代观念如何结合的一次尝试。

赵博晨:玩家,还是设计师?

从小爱玩变形金刚、高达模型的赵博晨,最初学艺术的初心,是为了做一名娱乐设计师。在美国爱德华艺术高中读书的时候,褪去了青春期的不切实际,他逐渐意识到:外形酷炫却又务实的汽车设计,或许是距离娱乐设计最近的一条路。

如今,赵博晨在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读大二,学的是交通工具设计。这个据说在全美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学校,满足了他一切的梦想。

务实,是赵博晨给人最深的印象。

赵博晨

从“爱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的概念车,到“十年内可以造出来的车”,他的设计越来越落地。对拉风的改装车,他并不痴迷,因为了解真实世界的诸多限制;对欧美亚汽车产业的利弊,他也能理性看待,并对国产汽车给予期望;甚至,他的dream car都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车型,只是一辆宝马M5。

赵博晨给KTM设计的巴哈1000越野竞赛专用车

对于汽车这样一个发明之初只作为A to B的交通工具而言,玩家和设计师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来听听赵博晨的故事。

叶子铭:试图找一条中庸之道

正在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读大四的叶子铭,亟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在设计理念上的苦苦坚持。

叶子铭

2018年,他和拍档共同完成的哥伦比亚大学船坞设计,因出色的设计理念被学校收藏并公开展览。但这并不能抵消他进入大四后遭遇的一系列否定,因理念不合,教授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你更适合做“科幻建筑师”。

叶子铭设计的哥伦比亚大学船坞

盖房子,是重复设计那些已经存在的方盒子?还是创造出人们从未见过的建筑?这个所有建筑设计师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问,已经提前摆在了大四学生叶子铭的面前。

在重视甲方需求和坚持设计理念之间,叶子铭说,他试图找到一条中庸之道。

孙玉倩:使用传统媒介的手绘,永远最吸引我

12岁时,她化名“辫子贵宾”,出版绘本漫画书《胖猫日记》,成为很多深圳小朋友童年的陪伴。

14岁时,她开始收集娃娃人偶,带着它们漂洋过海,后来出版了娃娃主题摄影集《少女绘卷》。

19岁时,她被深圳市插画协会聘为专业会员,此后连续几年在全国插画艺术双年展上斩获大奖。

孙玉倩

如今,年仅23岁的孙玉倩还是美国哈特福德大学插画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其作品已经形成强烈的个人艺术标签,在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法国巴黎欧亚现代画廊、罗马艺术阵营基金会、美国加州Melissa Morgan Fine Art Gallery等多地展出。

孙玉倩水彩画作《不规则的珍珠》

倪梦皓:先认识“约束”,再开始设计

2019年秋季,当倪梦皓对Frogtown社区的一座城市综合体作整体规划的时候,洛杉矶的空气中充满着艺术的气息。无论在这座城市的什么地方,欧威拉街、格里菲斯公园、环球影城、比弗利山庄、好莱坞、圣塔莫尼卡海滩等场所,都可以看到令人惊喜的建筑美学。

倪梦皓

在这样一座堪称建筑标本的城市里学建筑设计,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倪梦皓正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读大二,今年,她的期末课题是为洛杉矶一个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社区设计一座城市综合体,尽管她完成得很出色,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约束”。

倪梦皓设计的洛杉矶城市综合体

从“看上去很美”的理想主义,到触及建筑设计行业的诸多约束,倪梦皓正在经历所有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胡展衡:我喜欢简约的设计

胡展衡,加州艺术学校(简称CCA)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一个坚持“Less is more”、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倡导简约设计风的年轻人。

采访接触下来,对胡展衡的第一印象,就是温和。

胡展衡

工业设计这个为大众消费服务的专业,似乎天然地,就无法兼容艺术家过于蓬勃的“个性”。对此,胡展衡不仅自知,而且自觉去实践——实习时应付各种甲方,提醒自己不要理想化,也不愿变成研究型人才,希望读完书尽快就业,因为“这个专业需要实践”。

胡展衡设计的平板可组装台灯

但即便如此务实,胡展衡仍然记得最初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

和小雅:想成为没有界限的设计师

当美国的建筑系学生为了满足“商业化”而痛苦地砍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时,和小雅正快乐地在伦敦,构筑她的建筑“乌托邦”。

和小雅

把一个废弃的停车场改造成现实版的交友APP,从一个森林消防员栖息站的设计中看到社会学的意义,用电影创作来介入建筑设计……正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简称AA)建筑设计专业读大二的和小雅,对建筑的理解,和她的学校AA一样:先锋,前沿,突破边界。

和小雅设计作品《爱之千原Love Plateaus》

对于那些不一定能建出来的“纸上建筑”,和小雅说,它们会推动整个建筑学进步,应该珍惜。她个人并不想盖高楼大厦方块楼,而是关注建筑如何讲故事,她的设计,充满了温度。

这种温度,或许和她少女时期在新西兰的生活经历有关,那片土地把她塑造成一个明亮、纯净的人,或许是因为她找到了AA,找到了生命中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梁赫伦:用艺术重现流失的文化

梁赫伦说,他从小就想做一个艺术家,或许,这可以从他9岁那年就进入中国美术馆办画展的经历看出一些端倪。

粱赫伦

的确,如今还在伦敦艺术大学油画专业读研究生的粱赫伦,身上已经有了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所需要的一切潜质:

他有个人标签式的创作意象——船和潜水艇;

有清晰的作品主题——用艺术重现那些正在流失的少数族群文化;

粱赫伦丝网版画《撞击的三个瞬间之二》

有熟练调用多种创作手段的能力——油画、版画、电影、动画、装置,他都能融汇一炉;

更别提,在绘画之外,他还有极佳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更考验宏观理论思维的策展能力。在这个时代,好的创作者和评论家若能兼为一体,殊为难得。

梁欣语:从英国古堡到艺术哈佛

在梁欣语的字典里,“自由”可能是她人生的最高信条。

这个正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读大三的女孩,是个什么都敢玩、什么都能玩出动静的全能型人才。在小燕画院学了多年插画的她,做雕塑,吹玻璃,刻版画,制作拇指大小的袖珍手工书……无一不能。

梁欣语

在12世纪的英国古堡里读过高中,又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哈佛”,梁欣语身上,有一种多元文化背景带来的复合型艺术气质,既能在古典殿堂和流行文化之间切换自如,也能创造出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梁欣语丝网版画《躲猫猫II》

方香颖:除了画花纹,面料设计可以做更多

正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面料设计专业读大二的方香颖,每一次自我介绍,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你是画花纹的咯?

方香颖

这个关于面料设计专业的普遍误解,源于国内对这一行业的严重认识不足。

在国外,把面料设计做到开展览水准的艺术家,已经不在少数。艺术家Nick Cave以雕塑服装而闻名,他的作品为人类发声;意大利艺术家Alighiero e Boetti著名的Mappa系列,则见证了政治和历史的变迁;面料设计师出身的Mary Katrantzou,凭借惊人的版画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设计,铺垫了自己的先锋设计师之路。

事实上,面料设计不仅是一个出产大量先锋设计师的学科,而且能为服装设计、家具设计、雕塑、装置、当代艺术等任何艺术领域输送血液。

方香颖作品《死去》

方香颖最初的愿望是成为服装设计师,当她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选择了面料设计专业,反而有一种推开广阔大门的意外收获——跳出纸上画画的圈子,钻研更多和材料相关的知识,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设计角度也变得开阔很多。

谢雨丰:对每个角色都倾注爱意

说起游戏设计师,一般人对这个职业的想象,莫不是美剧《西部世界》里的“造物主”,或是电影《盗梦空间》里的“造梦师”,一串代码就能变出一个细节逼真的宏大虚拟世界。

可真实的游戏设计师,远没有想象中这么美好。正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系读大二的谢雨丰,主修的是游戏概念设计。在他的真实体验中,做游戏设计就和盖房子、造桥一样严谨,要一笔一笔地画出工程图,既枯燥,又辛苦。

谢雨丰

但谢雨丰还是对游戏设计充满了激情。对自己创作的每个角色,他都倾注了百分百的爱意;虽然在世界顶级游戏公司云集的美国读书,他却从一开始,就决心要回到中国,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游戏产业做贡献。

谢雨丰为PIXIV幻想嘉年华画的插画

陈春泽:迁徙让我从孤独中找到自由

当陈春泽2019年在美国洛杉矶启动她的电影《不知来去》,并在先导预告片中写下“致非典后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她并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后,中国又将遭遇一次“SARS式”的巨大灾难。

陈春泽

正在美国查普曼大学电影制作专业读大二的陈春泽,现在是电影人、探险摄影师。她师承美国著名电影摄影师Jurg V.Walther和美国导演David Kost。作为在好莱坞院校学习的电影人,近两年参与了美国和中国剧组的影视制作,作为导演或摄影指导,拍摄了《听沙》《花海》《长夜漫漫》等多个短片,涵盖西部片、悬疑片、科幻片、剧情片等多个电影类型。

陈春泽导演的电影《不知来去》先导预告片中的场景

出生在天津,初中和高中辗转于新西兰和香港,大学又去了美国,陈春泽说自己喜欢迁徙,迁徙让她从孤独中找到了真正的自由——而这一点,成为了她所有作品的核心主题。

幸子琪:想做没有国界的服装设计

说起服装设计师,多数人的印象是电影《穿Prada的女王》里光鲜亮丽的时尚博主,可是在纽约曼哈顿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新锐服装设计师幸子琪眼中,那都是些刻板印象,真实的服装设计师不但无缘“高大上”,更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灰头土脸”,“事实上,我们非常朴素”。

幸子琪

幸子琪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读了四年服装设计,她的设计总是紧扣当下热点、社会风潮,例如社交媒体对人的操控、服装抄袭现象、纺织物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幸子琪设计的拼接裙,探讨服装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社会浪潮的敏锐感知,或许源于她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多元的城市。在深圳出生、长大的幸子琪,在一座移民城市里感受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汐,这让她成为服装设计师之后,更想做没有国界的设计,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东方文化。

刘又荣:我想成为一个“中间商”

1998年出生的刘又荣笑称自己“有点老”,但其实,正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读大二的她,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度、责任感、领导力,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清晰规划。

刘又荣

刘又荣从小学艺术,在小燕画院待了十几年,很早就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主张,原本是个学艺术的好苗子。可她却选择了读商科,宣称既不走纯艺之路,也不走纯商之路,她要成为一个艺术的“中间商”。

刘又荣装置作品《宇宙简史》

细读刘又荣的履历,会发现这的确是最适合她的路径。她更注重领导力,而不是技术流,18岁就逼自己成为管理者,在压力中体会责任和义务。她更注重沟通,而不是自我的小世界,所以高中就开始线上支教,大学积极参与学生会和社团工作。她更是一个优秀的自我学习者,参加辩论赛、园林研究,甚至打太极,每一段经历都被她细细咀嚼,让她更好地探索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文雨兰:让建筑充满人文关怀

在一座崎岖的海岛上,如何因势就导,建一座绿色、环保的植物园?在城市繁华的背后,城中村改造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利?

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读大一的文雨兰,今年才19岁,在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已经能看到强烈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弱势群体的命运关注,还是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忧虑。

文雨兰

文雨兰在深圳长大,这个40年来从无到有的超级大都市,在她眼中就是当下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建筑系学生,她困惑于这种不理性的快速增长,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诗意重新带回到居住空间,在建筑中注入人文的关怀。

文雨兰设计作品《海岛上的植物园》

朱睿雯:用艺术自我疗愈

沉默的雕塑是否可以传达沉默的呐喊?有隐喻意义的行为,是否可以唤起人们对行为背后心理疾病的正视?

正在北德克萨斯大学绘画专业读大三的朱睿雯,并不满足二维艺术对更深刻心理议题的探讨,她辅修了雕塑专业,希望将艺术的边界从2D扩展到3D。在她最近的几件作品中,她很好地用装置、雕塑、行为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完成了对以上话题的探讨。

朱睿雯

或许是曾经受过抑郁症的困扰,朱雯睿的参展作品以关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为主。在她看来,艺术学以致用,这个最大的“用”,就是艺术治疗——用艺术去帮助人们走出内心的困境,从而使艺术与现实相结合,让艺术充满生命力。

朱睿雯装置作品《活着》

罗楷及:找回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环境设计师=园林规划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几乎是很多人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严重误解。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正在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读大二的罗楷及深刻体会到,学了环境设计,就意味着,要永远在“艺术”和“技术”之间寻找交叉领域。

罗楷及

你既要是个艺术生,了解各个艺术流派、掌握中西方建筑史,速写、水彩、模型,样样都能上手;同时又要像个工科生,工程制图、建筑概论、装饰施工工艺与预算、室内照明与配电,门门都要学好;此外,还得学会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家具设计、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施工监理、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可以说是一名“设计砖家”。

而从小在深圳长大的罗楷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骨子里的体认。他把东方的风水学和西方的环境心理学打通,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

罗楷及为Lamer设计的主题酒店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