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纽卡斯尔(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排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曾派人前往英国的纽卡斯尔市,这几人不远万里来到英国是为了接收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制造出来的几艘军舰。

除了接收军舰之外,这几人在英国期间还以清政府的名义购买了英国一片16.7平方米的土地,后来在清政府灭亡的前一年,当清朝海军来到英国参加乔治5世继承英国王位的庆祝仪式时还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但自此之后130多年内,便再无人关注过这片土地,直到这里被一名身处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发现,这片16.7平方米的土地才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虽然已经过去了130多年,但这片由清政府购买的土地依然有效,而这片地方也成了中国在英国的“飞地”。

那么这片16.7平方米的“飞地”究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片土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当我们了解过那段历史故事后,我们便能知晓问题的答案了。

发现水兵墓,引出背后故事

2019年6月14日,中国驻英使馆马辉公使、于芃公参,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以及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会长戚勇强等50多位嘉宾相聚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园的5座墓碑前。

在5座墓碑上方还挂着“英国纽卡斯尔北洋水师水兵墓修缮工程竣工典礼”的红色横幅,随后由戚勇强介绍了这5座墓的来历后我们才知道了他们所站之地的故事。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派人来到了英国纽卡斯尔市,此次清政府派人前来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接收超勇、扬威、致远、靖远号军舰,这片土地也是由当时派来的人代表清政府买下的。”

从戚勇强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简单的了解到这段土地的来源,至于事情的详细经过那还得讲述清政府晚期的那段时光。

现如今慈禧太后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多是固执守旧、软弱无能的存在,毕竟在她的控制下清政府一步步走向灭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清政府走下坡路的那段日子,也不乏有进步思想的官员作出救国的举动。

恭亲王就是这么一位在晚清时期试图挽救的存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当时中国还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的体系当中,而英国早已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工业文明,因此在军事力量上两国有着巨大的差距。

以往中国在世界上都是强大的存在,但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清朝士兵却要拿着长矛、大刀上战场跟英国军队的长枪、大炮作战,巨大的战力差距下使得清政府军队节节败退,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已然被英国“按在地上摩擦”。

在这样的巨大差距下战败也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单方面吊打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靠着辽阔的土地,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将英国等侵略者“安抚”了下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战争已经结束,现如今已经步入了“和平”阶段,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时的安宁罢了,真正的危机还未来临。

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内出现了一批像恭亲王这样的“改革派”,他们在战争中亲眼看到强大的西方国家用着先进的武器将清政府部队打的落花流水,于是他们意识到要改变清政府现状,引进先进的技术,洋务运动就此诞生。

若用四个字来介绍洋务运动,那“师夷制夷”这四个字就再好不过了,恭亲王明白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牢固的,只有学习了西方的长技才能抵制西方的侵略,为此清政府需要西方的那些先进武器,西方的先进舰船也就在这个时候落入了清政府的眼中。

洋务运动从现在来看是必然的,但在当时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要想推行这么一个对国家利好的政策缺不是那么的容易,因为洋务运动就意味着改革,改革也就会对国家的情况产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巨额钱财,以及人物调动等都成了反对派拒绝施行洋务运动的理由。

若不是1874年日本方面借琉球船民被杀为理由发动了侵台战争,那属于清政府的北洋水师还得晚个几年时间才能到来。

曾经清政府在西方国家手下落败时还能够说是技不如人,但如今弹丸之地的日本居然能对清政府发起战争,这种行为真是让清朝官员们一个个都挂不住了脸,曾经还要上贡给他们的国家如今却反过来欺负,这搁谁身上都无法忍受。

于是这次当恭亲王推动组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就再无一大臣敢出言阻拦了,同时恭亲王也获得了慈禧的支持,看上去似乎一只强大的北洋水师就要组建完成了,但实际上在组建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种种困难。

日本方面之所以敢对当时的清政府下手就是因为知道清政府水军力量的薄弱,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占地辽阔,但在水军的武装力量依旧是采用木船,而日军舰队拥有的铁甲舰对于这些木船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负责组建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就准备向西方国家购买几艘铁甲舰,以便用来抵抗外国军队的侵略,到这一步为止北洋水师的组建都很顺利,整个清政府上下无一反对组建强大水军一事,可等到李鸿章真的开始武装清政府水军的时候,困难就来了。

最大的困难自然是经费问题了,硕大的一个清政府购买几艘铁甲舰本应是极为容易的事情,可末期的清政府官员上下都有不作为和贪腐情况的出现,李鸿章想从这些人手中拿到购买铁甲舰的钱那真是难上加难。

李鸿章为武装清朝水军力量那是四处游说争取经费,这才让李鸿章购买到了几艘不像样的船只,这些船只对比李鸿章想要购买的铁甲舰那差的不止一点,若在战场上相遇这些船只被摧毁的速度怕是跟之前的木船差不了多少。

这样的情况自然不是李鸿章想要得到的结果,于是李鸿章就又争取到了一批白银准备向英国方面购买铁甲舰。

但是这次的购船之路也算不上顺畅,因为英国方面不想直接将自己的先进舰船卖出去,所以就在李鸿章提出想要购买舰船的时候向他推荐了另一种造假便宜的舰船,这些舰船也能像铁甲舰一样搭载木船搭载不了的巨炮,用来防御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的清政府发展落后,对于舰船的了解自然也不多,李鸿章等人自然不知道这些舰船无法离案过远的缺点,只看到了舰船表现良好的一面,于是他们就购买了一批这样的舰船带回国去了。

起初清朝水军有了这批舰队的补充还很兴奋,自以为再也不用惧怕日本等国外舰队的侵略了,可一段时间过去后也渐渐有人发现了这批舰船的缺点,不能离岸过远的情况使得这批舰船无法承担守护水上领土的安全,于是李鸿章只得再次向英国提出了购买铁甲舰的请求。

这次英国方面也自知无法欺骗清政府了,于是就搬出了一批粗制滥造的次品来卖给清政府,但哪怕就是这批次品也足以让清政府的水军有所提升了,李鸿章也深知英国不会卖给他们真正的铁甲舰,于是对次品铁甲舰也只能接受了。

但对于这批舰船的购买李鸿章也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在接船的时候由清政府的水军前往英国将船只开走,起初英国方面对此要求并不同意,但在漫长的谈判中最终还是答应了李鸿章的这个条件,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清政府在英国的土地上购买了一块16.7平方米的土地。

客死他乡,购买土地埋葬

1879年12月英国纽卡斯尔市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造的2艘巡洋舰建造完成,这两艘铁甲舰在1880年12月被李鸿章命名为“超勇”、“扬威”,铁甲舰的名字也代表了李鸿章对清政府水军未来的期待,只是这份期待并未被成功实现罢了。

当两艘舰船被建造好并由李鸿章命名之后,很快就到了被开回清政府的时候了,于是李鸿章按照跟英国方面提前做好的约定,派遣了一批前往英国接舰的部队,这些人将会开着清政府的铁甲舰回到国土。

这件事本是一件令人感到骄傲自豪的事情,可因为当时很多士兵没有经历过远洋航行,同时也没有前往过这么远的国家,在那个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年代,不少士兵在航行的时候身体都出现了不适,当这批部队在抵达英国后不少士兵都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

部分士兵的身体在抵达英国后更是出现了不适的情况,若抵达英国后马上返回国内,那可能还不会有接下来的惨案,可因为英国方面跟清政府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导致这批士兵在英国的土地上多呆了一些日子。

就在这段时间清政府派去英国的接舰部队中,有两名士兵因为水土不服在英国的纽卡斯尔市中去世,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方面没办法将两人的遗体带回去安葬,于是接舰部队的人就向清政府的驻英使馆申请了一批资金,在英国的圣约翰公墓买了一块16.7平方米的墓地,给两人安葬了进去。

就在7年后,清政府第二批派去接“致远”、“靖远”两艘巡洋舰的士兵里也有3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一段时间过后陈受富、连成魁、连金源这三人也病逝在了英国的纽卡斯尔市中,同样的情况发生接舰部队只得忍痛将三人也埋葬在了那块由清政府购买的墓地里。

至此有5人被埋葬在了清政府购买的英国的土地中,这批16.7平方米的土地也在未来成了中国在英国的“飞地”,但自从1911年清朝海军大奖程璧光在来到英国为他们重修墓碑之后,130多年内都无人关心这块土地的故事了,直到2015年的时候才被人发掘了出来。

因为1912年清政府倒台的缘故,这批埋葬在英国土地上的清政府士兵自然也无人问询了,直到2015年时有部分媒体将这段故事讲述了出来,才有了一部分人知道了这段故事,然而当这段故事真正广为人知的时候还得到2016年。

2016年一位中国赴英留学生发现了这块墓地,他也了解过这块墓地背后的故事,看着眼前墓地多年未有人打理的景象,这名留学生决定做些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的情况跟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上报了过去。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接到这名留学生的上报后十分重视,当即对这片土地进行了调查,经调查他们发现这块土地当年真的是由清政府购买下来的,那么现在这块土地就是中国的,出于对文物保护的态度,很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人就来到了这里,对墓地展开了修缮。

这块16.7平方米葬有5名清朝士兵的土地终于在130多年后迎来了一次修缮,到2019年的时候这块水兵墓被修缮完毕,这的消息也很快散播了出去,不少人都了解到了这段历史,这其中就有人特意来到了此地对几名士兵进行了吊念。

现如今中国的发展已摆脱了清朝水军的颓废,现如今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航母,能够保卫自己的领土,若这几名清朝士兵能够知晓这一天的话,相信他们被埋葬在异国他乡也无憾了。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