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教育(新东方斯芬克国际艺术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萍)2月18日上午,以“艺术教育与跨文化理解”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作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分论坛之一,由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由沈阳市社科联和辽宁中韩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教育合作中心支持)共同承办。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利在致辞中表示,论坛主题契合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契合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关于“适应与改变——重塑我们的教育”的宏大主题,以及契合艺术这一人类崇高精神追求。

在论坛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艺术教育与跨文化理解”主题进行讨论,以此促进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交流,促进社会福祉和跨文化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一作“艺术教育与跨文化理解”主报告。在报告中,她重申了探讨艺术教育与跨文化理解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解读了在首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上提出的“大艺术教育观”的内涵、专委会的具体行动计划和理论逻辑,并倡议专委会会员单位和有志同仁联手合作,研究当下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关怀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担当的重要功能和使命等方面的跨学科议题。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基于对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的概况、定位、历史沿革的简要介绍,从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角度进一步阐释,展示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丰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等。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院长埃利斯•琼斯(Ellis Jones)以“跨文化艺术创新与教育”为题,回顾了与中国的友好交流,并以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坊、中英国际少儿艺术教育沙龙、2017伦敦中国喜剧节为例,阐述了合作项目全过程的互动性,展现了艺术创新和艺术教育在跨文化理解和交流中的能量和魅力。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从戏曲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定位、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戏曲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特点,以及在国际艺术教育中的担当等四个方面,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阐释了戏曲艺术在整个中华艺术版图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美国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陈祖言院长通过线上形式进行了有关“京剧在宾汉顿发展”的演讲。他从京剧和国乐课程、在美巡回演出团体、汉语桥在语言和文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整合中西方元素的创意课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戏曲孔子学院的发展战略。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围绕在对剧场空间作用和跨文化概念解读的基础上,她提出,中国戏剧创作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开放变革中拓展艺术表达的发展路径;并强调,国际视域下的跨文化戏剧创作和艺术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和魅力。

哈佛大学戏剧中心主任德里克•米勒(Derek Miller)教授则以剧院艺术为例,结合具体事件在历史形势下的演变,探讨了关税、签证和其他国际检查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影响,并试图探讨最优解决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则阐述了如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传递榜样的力量,在全程育人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北京舞蹈学院二级教授袁禾从“以舞育人,培养国际化舞蹈人才”“以舞会友,连通世界”“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三个方面,梳理了北京舞蹈学院在国际艺术教育与交流中的理念、表现与成果,强调了国际合作中的多边合作机制和“互联网+”社会发展新形态的创新模式。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孙亮基于中央戏剧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剧团的经验,探讨了国际交流的三条新路径:扩大原创剧目参与国际交流的比例,深度建立国际化创作和演出团队,国内国际联动,提升演出品牌质量。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外事办主任李苒分析了电影教育的国际交流作用。她从着力发挥优质平台作用、有效提升师资水平和国际化,加强学生与国外院校的沟通交流,开展丰富多彩艺术实践活动、深耕特色品牌反哺教育教学、以生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发挥特色优势助力国家外交战略四个角度介绍了学院与国际交流相关的做法和成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佟佳家以北京大学为例,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国际艺术教育的重要做法:一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扩展艺术教育的深度,二是在跨文化沟通中明晰艺术教育的态度,三是在国际竞争中激活艺术教育的高度。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杨曦基于其自身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按照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基本过程,分三个阶段,即来华前、入学前和入学后讨论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深化来华留学教育与跨文化理解方面的经验。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进行了《立足国际合作办学,探索艺术院校高质量国际艺术交流——以鲁美为例》的发言,分三点阐述了鲁迅美术学院国际交流的理念和形式,一是国际化布局、精准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动深层次、多方位国际交流;三是创新中外交流多元模式。

作者:李萍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