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美术学院雕塑作品

20世纪美术

苏联美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美术领域中的第一批措施就是在民主的原则上改组美术教育机构。1918年春列宁签署了《纪念碑宣传计划》的命令,一些进步的艺术家响应了列宁的号召,到1922年先后建立183座纪念碑(部分为设计稿)。例如安得烈夫在莫斯科马索维特广场所建的自由纪念碑(苏联宪法纪念柱)。马特维耶夫于1918年在彼得格勒的斯摩尔尼宫前建立的卡尔·马克思纪念碑。

《卡尔·马克思纪念碑》马特维耶夫

安德列耶夫(Андреев,1873-1932)大部分作品都有象征主义风格的印记。他的雕塑属于现代艺术早期传统雕塑造型语言,作品没有固定的构图模式,人物的形象、体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心境、神韵。1906年创作的《果戈里》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制作的人物纪念碑。人物体态的选择、内心世界的情境表达十分完美,头与身体形成的动态趋势和长袍覆盖下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极具象征意味。头面向下方,注视着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浮雕,像是俯瞰芸芸众生。

亚·捷·马特维耶夫(Матвеев,1878-1960)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教授,是俄罗斯现代美术学院派雕塑教学风格的重要代表。马特维耶夫创作盛期受象征主义风格影响。

系列雕塑《小孩》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批象征主义雕塑。《两个小孩》是其中最感人之作,雕塑整体空间有些压缩,有浮雕的感觉,形象完整,关系紧密。他有一双能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手,雕塑上布满雕塑家的指痕,痕迹间传递着淡淡忧伤。

《两个小孩》

1927年创作的《十月》,是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对革命的颂扬,用三个人体形式表现“十月革命”并不多见,这绝对是用艺术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一场革命。

《十月》

马特维耶夫和把重点放在服饰和各种各样附属品的表现上的20世纪后期的雕刻家们相反,要从雕刻上除掉不必要的装饰。马特维耶夫于莫斯科近郊的塔尔萨村制作的《波利索夫·穆萨托夫的墓碑》(1910年),充满着真正的艺术性。横卧在石上沉睡的少年裸体像,洋溢着优雅与哀怨美,表现了“蓝玫瑰”派哀愁的梦一样的抒情风格。雕像表面处理故意粗糙杂乱,以此来达到他在印象派绘画中见到的那种闪光效果。除掉装饰和附属品,追求纯粹雕刻的人体。这座墓碑即使在俄罗斯纪念性雕刻中,也是最感人的、很富有人性的作品之一。

后来著名雕刻家沙德尔、穆希娜、梅尔库罗夫(1881—1962)、马尼泽尔(1891—1967)等人都响应号召,从事纪念碑雕刻的创作。

伊凡·德米特里叶维奇·沙德尔(沙特尔/夏达尔Shadr,1887—1941)沙特尔所塑造的艺术典型,都是苏联人民中最平凡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体现着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他的著名青铜雕塑作品《圆石块-无产阶级的武器》。作品塑造了俄国年轻的工人形象,他正拾取路上的石块,准备扭身扔向敌人,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鼓起的肌肉紧张而有力,人物重心前倾,显示了即将迸发的巨大力量和无产者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圆石块-无产阶级的武器》

沙特尔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应莫斯科市议会征稿而作的纪念碑设计稿。这个纪念碑是为纪念被德国人击沉的船\”波尔多加利号\”的死难者而作的。十月革命后,沙特尔的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的雕塑作品中不仅有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的塑像,还有红军战士、农民和工人的形象。耸立在捷莫阿夫查尔水电站堤坝上的巨大的列宁纪念像,就是沙特尔早期纪念碑雕塑的成功之作。

苏联女雕塑家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Вера Иrнатьевна Myхина,1889~ 1953)是苏联革命年代涌现的一位优秀的纪念碑雕塑家,一生为社会主义俄罗斯祖国创作了许多为人民所称颂的大型雕像,有劳动英雄、建设者和大自然的征服者的光辉形象。题材范围也极广泛。她的纪念性作品和肖像,主要有《革命的火焰》,群像《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粮食》,纪念像和肖像《高尔基纪念像》、《柴可夫斯基纪念像》、《希日尼雅克肖像》、《克雷洛夫》等。她在苏联人民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件纪念性雕塑是《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和《收获/粮食》。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从1937年开始创作,是为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装饰苏联馆的雕塑,用不锈钢铸成,有24米高。这尊群雕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象征,它在世界人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雕塑家采用象征性手法,塑造了两个代表工人与农民的形象。他们高举左右手,并成一个国家标徽–铁锤与镰刀,在雄健地迎风前进。形象展现出新一代苏联人的精神面貌。雕像于1941荣获国家颁发的斯大林奖金。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组雕《收获/粮食》原来应市建工程的委托,为莫斯科河的桥面作装饰而设计的。后来此像被改铸成青铜,于1939年苏联\”食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受到苏联人民的普遍赞扬。这尊组雕的艺术手法比较活泼,形象既具生活气息,又适当注意它的纪念碑性质。两农妇蹲在地上,一左一右,右边一个以裸体展现;左边一个只穿一条裙子。穿裙子的姑娘要把一捆麦束掮到肩上,右边一个扶起麦束的一头,也举肩应承。形成一个门式构图,从而形成平衡的联系。雕像彼此呼应,颇有情节性,使这一劳动的合作富有一种纪念性。组雕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造型都很完整。

裸体表达了劳动妇女的健美,这是传统审美观的发展。劳动姿势使形式感更加强烈,又具有时代新意。穆希娜大胆采用情节性方式,但不让具体性局限形式,使劳动舞蹈化,造型美化。它是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如穿裙农妇的两腿呈舞蹈坐姿。她低头举臂,身姿稳定而优美。裸体妇女与此相反,脸转向穿裙妇女,既有照应,又有自己的形体美。雕塑总体感觉不过分庄重,又充满纪念碑性质,在观者的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收获/粮食》1939年

艺术宝库带您进入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艺术的美,生活的美!艺术宝库是美术爱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艺术的集大成者,美术资料丰富全面,供艺术家们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有需要请联系微信glailp-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