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平面图全景

南阳理工亲历故事之6——薛谦让

不自量力的规划及张义成说大话挨骂的故事

经南阳地委决定,并经行署论证的南阳大学发展规划为在校生2000人,占地200亩。

这在当时已算是很超前的眼光和气魄了,——需知文化革命之前河南省没有一所大学的规模超过2000人。

1987年5月我正式主持南阳大学的筹建工作后,对其长远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进行了重新论证,企图是,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一个更科学的方案,防止基本建设走弯路。

避免“越是缺钱,规划越没眼光,在后续建设中越需要拆拆建建,甚至彻底搬迁,浪费更多的钱”那样一种局面。

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越来越觉得2000人和200亩地的规划限制,必然会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被动局面。

但即使这样的规划,已让当时一些领导无法接受。

一位对南阳大学的建设做出过关键支持的领导就不同意这个决定,他说:“100亩地,1000人,投资1000万(元),足够了,不能再大了。”

怎样让省地两级领导机关接收南阳大学的规划设计,不耽误基本建设计划的实施,又不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被动,当初很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没想的解决办法是,经行署批准上报省政府的正式报告按2000人规划,学校内部私下里搞规划时,按4000至5000人设计。

并且力求在具体实施基建计划时,按自己的规划进行。

具有长远眼光的基本建设规划,要想在功能布局上不留遗憾,作为过来人,我个人觉得依次理想的实施过程是:

A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完成征地,一次性施工;

B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征地,分期施工;

C一次性规划,分期完成功能配套的部分征地,分期施工。

但现实是,越是落后的地方,规划上越没眼光,而且因为钱很少,所以,结果往往是:

A规划很保守,后来不得不反复变更规划;

B多次征地,给前期某一时间段的功能配套带来极大困难,学校主政者为了任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只好变更长远规划.

在现有地段内实施功能配套,加之中国的社会环境,还往往造成规划用地被占,迫使规划的实施变数更多,最终功能布局更不合理;

C到了实施后期,发现布局越来越不合理,只好彻底搬迁,或者是部分设施拆了重建。这就是“越穷越折腾”。

南阳大学的早期规划和建设正是面临着这种局面。

当时最困难的局面是,如何在只允许征地100亩的情况下,既保证将来达到5000人规模时的设施布局合理性,又实现近期办学设施功能的配套性。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在一个400亩土地5000人规划的地域内,划出一个类似大写倒L形的100亩地进行征用。

目的是在倒L的横线上建两栋教学楼,在竖线上把位于总平面图中心位置的图书馆大楼.

从北大门(位于横线中央)尽可能向南推移,使得将来的预留用地全部征用后,保证图书馆仍大体处于中心位置。

这样做的结果,在数年之内保证了教学生活用房,但牺牲了体育场地的同步配套。

所以南阳大学早期曾经只有两副篮球架,成为南阳师专某些同志耻笑的言资。

由于地区领导对我们很信任,很少具体干预后来的工程实施工作,所以当时没有人过问为什么100亩地征成一个L行(当时俗称镰刀行),而不征成一个有规则的矩形。

也可能是当时的100亩地已经很大了,领导们在一片乱糟糟的工地上根本就看不出它的形状。

从1989年开始,我们反复请求行署按5000人规模控制用地,到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理工学院后,又立即要求按“千亩土地万人规模”来控制用地。

由于后任领导的眼光也越来越开明,1991年和1994年分别形成了控制300亩和1000亩预留用地的行署和市政府正式文件。

我们控制长远发展规划用地的目的较好的实现了。

使得学校最终形成今天西北校区和东南校区紧密相连,又各自形成相对完善的功能设施的校园格局。

规划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我所知道的稍早建校的省辖市高校中,由于前述的眼光和财力的限制,后来大多进行了办学场地的彻底搬迁,或者很快显现功能布局上的严重缺陷。

南阳理工学院在财政基建投资始终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在多次征地、反复施工的情况下,至今能大体上保证校园功能布局上的基本合理性,这是早期的创业者们最不惭愧的一件事。

1987年学校领导班子讨论规划时,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长远规划一定要按5000人设计,甚至也可以按万人规模来设计。

党委副书记张义成很赞成我的想法。

有一次他在向省教委领导汇报工作时,直接说出了我们要按“万人规模”来规划的话。

结果引起大为发火,严厉训斥,说他胡说八道,吹牛皮不知深浅,郑州大学才多少学生?

事实上,张义成挨批的唯一原因,是他在不适当的历史时刻,向不适当的对象,说了正确的话。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