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张霈

快乐人生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2024年1月9日早餐后,【美篇之家】海南环岛8日采风旅行团,离开棋子湾观山近海舍,乘坐旅游车近3小时,走进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寻找苏东坡的故事,感受千年文脉。

九百多年来,苏东坡的魅力光彩吸引无数的崇拜者。这次美友满怀敬仰,徜徉在书香满溢的东坡书院景区,寻迹苏轼儋州历史文化……

我们跟随导游杨阿强游览东坡书院。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宋朝最耀眼人才,他不仅有李白的才情,还有李白远远没有的学问。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林语堂评价苏轼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董卿说“苏东坡能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最高的境界”。

春梦湖原称东坡溏,相传苏东坡居儋时在东坡书院设帐讲学时,书院前面有一个“大池溏“,闲暇之时常常信步到池溏边观赏野花和水乌,吟诗弄月,与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人交往。

快意亭。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晚年贬谪儋州,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但他在流放的逆境中,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对窘困失落的贬官生活泰然自若,表现了苏东坡睿智旷达,快意心间的人生哲学。

东坡桥。

放生池。元符二年(1099)二月二十四,苏东坡在城南桥庵附近买下二十一尾鲫鱼,到昌化军城北宜伦江岸一位姓吴的人家附近滨纱石下进行放生,“其包转波赴谷,众会欢喜,作礼而退。”这篇《书城北京记录了苏东坡组织众人念佛放生的过程,体现苏东坡爱护生灵、珍惜生命的慈悲情怀和随遇而安,随缘旷达的人生境界。

穿越青石板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古街,转过随处可见的东坡古庙石碑,层层树荫掩映下的东坡书院迎面而来。

东坡书院,大门朝向南方,门上挂着一块匾,上面“东坡书院”四个大字格外醒目,银钩铁划,刚劲有力,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笔。

走进大门,一座池塘清波荡漾,有九曲石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地处中轴线上的载酒亭。

亭分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错落有致,呈欲飞之势。二层正檐间挂着“载酒亭”的行书匾额,是民国时期儋州书法家王藻丽所书。

门口的廊柱上镌刻着一副黑底金字楹联:

“生面重开更有客吟诗对此茂林修竹,芳踪如晤看执经问难依然沂水春风”。

最让人感慨的,是亭内底层上方的那幅“鱼鸟亲人”行书横匾,是清代儋州知州张霈的笔迹。

透过“鱼鸟亲人”四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东坡登岛时受到当地官绅张景温、黄宣义等热情接待的情景;仿佛看到东坡带着小儿子苏过一到儋州就被县官张中安居在公馆旁一所官舍的情景;仿佛看到东坡被政敌逐出官舍后,儋州百姓在城南桄榔林帮东坡搭建茅屋的情景。这一幕幕感人画卷都透过“鱼鸟亲人”四个字反映出来了。

亭内镶嵌的《桄榔树下》《教学图》《苏东坡枇杷树下吟诗》《琼州人民送别苏东坡》等八幅木刻,带着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看到东坡居儋三年出行、写作、授徒的生活。

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

载酒堂是宋初风格建筑,位于整个书院中心,是东坡当年讲学之处,享有“天南名胜”美誉。

在酒堂门头正中,挂有现代书法家王铎声书写的“先生悦之”大匾。殿上是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所书的“鸿雪因缘”匾额,意指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了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东坡书院也留下了东坡与儋州人民的“鸿雪因缘”。

堂中一组三人玻璃钢彩塑:苏东坡一卷在握,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正循循善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双热切的眼睛里,充满求知的渴望;苏过则静静地陪伴于东坡身后。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极为传神。漫步载酒堂,凝望这组塑像,眼前叠印出东坡先生当年与儋州人士载酒问字,吟哦诗赋,敷扬文教,传道、授业、解惑的身影,如同堂里的楹联所述说的那样,“一代文忠,赤壁遗篇,皓月经天,光遮北宋;千秋圣德,桄榔留迹,春风化雨,惠泽南荒。”在东坡精神的感召下,儋州直至整个海南读书求学的风气逐渐养成,椰林深处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东坡先生祠记碑。

海外奇跡。

书院里有两棵古树:一棵芒果,一棵凤凰,繁茂的枝叶,罩着整个院落。

芒果树植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枝繁叶茂,使整个庭院子平添幽静和清香。

院内立着历代名人诗词题跋,明代诗人张楷的东坡亭诗碑、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郭沫若题诗碑。

我想,如果东坡地下有灵,得知他挚爱的儋州今天已经是“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该有多高兴啊!

苏东坡刚到中和镇时是居住在官舍里的,但过不了多久被上面巡查的人发现了,就把他赶了出去,后来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在城南的一片桄榔林建起了几间茅草屋,苏东坡叫它“桄榔庵”。

城东学舍。

东坡学堂。

在儋州的短短三年时间里,苏轼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原文化,办学堂、介学风,苏东坡开坛讲学之前,海南一直无人在科考中中举,自“载酒堂”开坛讲学后,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

《琼台纪事录》称赞,“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同时苏轼在儋州期间续写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3部经学著作,撰写文章160余篇,创作诗歌170余首。

在接到大赦的诏令,即将北返中原时,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深情地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钦帅泉。在居儋期间,苏轼受到当地民众与军使张中的热烈欢迎与款待,苏轼也始终关注民生疾苦。他力劝大家改变原有取咸滩积水而饮这种陋习,带领百姓勘察水脉,挖了一口地下井,取井水饮用。

又见疟疾流行(“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一面亲自到乡野采摘草药,一面托人从广州太守王敏仲那里要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药物——淡豆豉,用药食两用之法为民祛病。

苏东坡为劝说百姓改变“不麦不稷”“朝射夜逐”的落后生活方式,创作了诗歌《和陶劝农六首》,阐释“春无遗勤,秋有厚冀”的农耕之理,鼓励百姓“云举雨决,妇姑毕至”,带领百姓改进农具,开垦荒地,教之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之术,改善了当地百姓缺衣少食的状况。

钦帅堂。公元1597年由儋州知州陈荣选修建。作为当地文人墨客瞻仰缅怀苏东坡的聚会场所。

钦帅堂有“一代文宗苏东坡”雕像。

望京阁。

祈福榕树。

劝廉园。

狗子花

陈列馆。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充分表达了对儋州的眷恋之情。

苏轼对儋州的感情是热烈的,他被贬至儋州,后人素有“东坡不幸海南幸”之说。

游览东坡书院,看院内古木幽茂,群芳竞秀,在建筑格局中体现出的豪放大气和从容风雅,恰如东坡先生的气质,先生将自己深厚的爱与情感全部倾注在了儋州这片土地上,儋州人民感念先生,认真呵护着这所东坡书院,留下了这跨越千年的传奇。

在东坡书院,所到的每一处景点或人行道傍,见到一块块特制的白石上,镌刻着苏东坡的名诗佳篇,我不时驻足欣赏,被浓浓的苏东坡文化底蕴所感染……

归来途中,看到各地流传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我深感人民对东坡的缅怀,心中对这位文化巨匠又多了几分崇敬。

游览东坡书院,我由衷地感叹:千古流芳的苏东坡是一道凛然的正气,美丽的东坡书院是一方脱尘超俗的圣土,东坡先生的文章,精神,操守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编辑:乐在其中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7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