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琛工业大学与帝国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千年商都广州。
学校形成“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格局,五山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区国际创新城。
三个校区比肩并进、交相辉映,是苹苹学子成长成才的理想之地,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
其中,五山校区主要发展优势工科,大学城校区主要发展新兴学科,广州国际校区主要发展交叉学科。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数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城校区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软件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电子商务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旅游管理系、新闻与传播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医学院。
华工广州国际校区有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前沿软物质学院、微电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学院坐落于五山校区风景秀丽的西湖湖畔,是全校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学院之一。
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实验装备及教学资源,其中有30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雄厚的科研条件和校企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
该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率,超过了40%;学生就职于华为、腾讯、广汽、一汽、比亚迪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
该学院的知名校友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元元,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格力电器创始人朱江洪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麦伯良,顺络电子董事长袁金钰。
在招生专业设置上,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有两个创新班。
第一个,是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在2024年,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五个专业按照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大类进行招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三创型”人才。
学生将按学校规定的时间根据学院选报专业实施细则进行专业分流。
其中,机械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第二个,是机械类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培养模式为本硕3+1+3,本博3+1+5,前三年为机械工程领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间一年为“本一硕”贯通,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导师课题,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实践环节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方向相衔接实现贯通,本硕后三年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本博后五年为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建筑学院
始创于1932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各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都位居全国前列。
学院现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系、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南方建筑》编辑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以学院3个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建筑与建成环境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节节攀升,2023年进入前100名(51-100)。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等三个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均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土木与交通学院
士木与交通学院位于五山校区,于2008年由原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和原交通学院合并而成。土木工程系始创于1933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原交通学院系1995年与广东省交通厅联合共建。学院涉及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4个一级学科,含8个本科专业。
现已办成全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科研重要基地,为国家和地方(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共同设立了学位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依托大湾区高校资源,与多所港澳院校建立双向交流项目,并在香港和澳门建立了5个境外学生实习基地。
每年有近50%的学生继续深造,包括前往英国帝国理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以及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院校。学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近八成毕业生留在大湾区发展,进入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船集团、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广州地铁、深圳建工等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省属国企、上市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等就业。
该学院设置了土木工程(卓越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力学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科试验班(智慧土木与数字建造),含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务工程、智能建造;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含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电力学院
电力学院根植于能源电力行业,于1994年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共建成立,办学模式属全国首创。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的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是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排头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培养的毕业生广受以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龙头企业,以华为、德州仪器、广州粤芯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芯片制造企业,以广东能源集团、广州发展集团、广州环保投资集团、美的集团等为代表的能源生产和先进制造企业的青睐。
电力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实验班)、电气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子与信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电子信息,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健康中国和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化和社会服务。
该学院开设专业有信息工程,依托华南地区唯一的信息通信类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还设置有信息工程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该班源自创建于1985年的“电类联合班”及后来的冯秉铨实验班,已有长达38年的精英人才培养实践,培养过程引入分流和退出机制,采用“本硕”“本博”连读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可获本硕或本博连读资格。
还有信息工程中法菁英班,该班通过校内二次选拔产生,除学习信息工程专业的全部课程外,还需修习法语(必修)。班级与法国高校合作共建,为3+2本-硕/本-工程师双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底蕴与熟练外语技能的电子信息领域全球治理人才。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需求,建设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按“自动化类”统一招生,学生在第二学期按成绩和志愿分流。另设有一个本硕/本博连读创新班(高考招生)和一个自动化-数学改革特色班(入校后二次选拔)。
自动化创新班采用“3+1+X”的“本硕”或“本博”培养模式,前三年为本科课程学习,中间一年为毕业设计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含境外学习交流一次)。在第三学年末,学生可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继续本科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设置有2个先进材料专业(类):材料类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生物材料专业)。
2017年和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国际顶尖学科的重要标志,2023年11月是0.164%),全球排位第22名。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是我校建校之日起就有的奠基学科,具有 70 余年的办学底蕴。
学院以化学类(化学拔尖班、化学强基班)和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进行本科招生。化学进入 ESI排名前 1%,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教育部学科评估 A-学科,全国排名前 8;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和能源化学工程是国家-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学院设置有化学类(拔尖基地班)、化学类(强基计划班)。
化学强基/拔尖班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和 A-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推行科、教、赛多维深度融合的培养方式,配备最好的师资、最好的实验和科研条件,突出小班授课、导师制、国际化和个性化培养,以科研反哺教学、竞赛促教学、科研促教学培养潜心化学科学研究、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未来的化学拔尖人才。
化学类强基/拔尖班配备2名班主任,实行一生一档案、一生一课题、全程导师制、全程心理辅导、小班化个性化培养夯实基础,主干课程全部由知名教授讲授;强化科研训练,全员参加科研竞赛和科研项目;丰富的出国或出境参加国际交流机会,优先评优评奖。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及“985 工程”建设行列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一直稳居前列(前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第四轮评估为 A+),2017年、2022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现设轻化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轻化工程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最长、教学与科研实力最雄厚的专业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2021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工类专业首批)。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