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怎么样
香港理工大学与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及加州大学合作ESM:双添加剂“聚合物”和“离液阴离子“助力锌空气/碘混合电池实现高能效与稳定锌负极
【文章信息】
聚合物与离液阴离子:双添加剂策略助力锌空气/碘混合电池实现高能量效率与稳定锌负极
第一作者:赵思原,赵佳玉
通讯作者:倪萌*,朱旻棽*,Jinhye Bae*, 刘通*
单位:香港理工大学,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研究背景】
目前锌空气电池应用场景十分受限,基本上仅用于为助听器供电。若想扩大锌空气电池的应用场景(例如储能),还需同时解决“能量效率低(无法入围储能项目招标的门槛)”以及“锌枝晶严重(电池短路导致循环寿命短)”的问题。然而,之前所提出的方案仅针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没有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策略,这阻碍了锌空气电池在更广阔场景中的应用。
引入电解质添加剂简单易行,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电池性能。在提高电池能量效率方面,可以引入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离液阴离子I-,以在充电过程中以更快的碘化物氧化反应(IOR)代替缓慢的析氧反应(OER),降低充电电压,提高能量效率。然而,I-对抑制锌枝晶生长作用有限。在解决锌枝晶问题方面,具有丰富极性官能团的聚丙烯酰胺(PAM)添加剂理论上可以诱导均匀的锌沉积,并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以降低水的活性,但由于其溶解度低,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有限。此外,PAM也无法提升锌空气电池的能量效率。总的来说,这两种添加剂优势明显但却都存在着缺陷。
【文章简介】
在此,我们提出了同时使用聚合物和离液阴离子的双添加剂策略,以兼顾它们的优点,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离液阴离子I-可以通过Hofmeister效应促进PAM链的溶解和解缠,从而使更多的官能团与Zn和水分子相互作用。得益于PAM和I-的协同作用,这两种添加剂各自的缺陷得以规避,优势更加明显(更高的能量效率,更好抑制枝晶生长)。结果显示,电池的循环寿命长达240小时,能效高达74.6%,并获得了稳定的锌阳极,减轻了枝晶的生长,提高了锌利用率。此外,我们还发现速率更快的IOR过程可使电池在-20°C下稳定运行,进一步拓宽了锌空气电池的应用场景。
图1. 聚合物和离液阴离子:双添加剂策略。
【本文要点】
要点一:含有PAM和I-的KOH溶液状态
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发现PAM在碱性条件下会部分水解成碱性PAM (APAM),酰胺CONH转变为羧基COO,并释放出氨气。羧基比酰胺具有更强的极性,可以更好的与锌酸盐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我们通过对比添加I-前后的KOH+PAM溶液,发现添加I-后的溶液粘度更低,且电导率更高,说明离液阴离子I-通过Hofmeister效应促进了PAM链的解缠绕和溶解。
要点二:APAM和I-对水分子的单独和协同作用
通过红外光谱以及核磁氢谱的表征,发现在KOH溶液中,若只加入PAM添加剂,缠绕溶胀的APAM链暴露的极性官能团较少,并且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有限,无法抑制水的活性;若只加入碘离子,由于I-本身的离液性质,其溶液中水的活性降低;而在同时加入了PAM和I-后,I-可以释放APAM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潜力,并与APAM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以削弱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更大程度上抑制水的活性,进而反映在锌的腐蚀电流降低,HER的起始电位更负。
要点三:APAM和I-对锌枝晶的单独和协同作用
通过电化学锌沉积以及显微镜原位观察等手段,发现若只加入I-添加剂,锌沉积曲线与未添加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若只加入PAM,由于APMA对于锌表面的吸附,枝晶生长得到一定缓解;而在同时加入了PAM和I-后,I-可以使纠缠的APAM链舒展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吸附在锌表面,而且可以更好地充当锌离子的载体并实现均匀的锌沉积。
要点四:锌空气/碘混合电池在常温以及零下的性能
同时添加PAM和I-的锌空气/碘混合电池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主要体现在更高的能量效率:在20电密的条件下,能效仍高于70%(充电电压低于1.8V) ;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在5电密,2小时/循环的条件下,可稳定工作240小时,即时是在零下20度,电池也可稳定循环200小时。
【文章链接】
Polymer and Chaotropic Anion: A Dual-Additive Strategy Enables Stable Zn Anode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 for Zn-Air/Iodide Hybrid Batteries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4.103630
【通讯作者简介】
倪萌教授简介:倪萌教授2007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讲席教授 (Chair Professor),德国洪堡学者,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高级研究学者(Senior Research Fellow)。倪萌教授目前担任Energy Reviews(Elsevier)联合主编,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 (Elsevier)和e-Prime (Elsevier)高级编辑,也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 (Taylor & Francis), Energy Storage (Wiley), 及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Wiley)的副主编。倪萌教授的研究主要包括固体氧化物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
朱旻棽研究员简介:2017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了德国莱布尼茨IFW德累斯顿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IIN)课题组,领导微尺度储能研究。2022年,他担任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纳米膜材料、结构和集成研究中心(MAIN)课题组长。在欧洲研究委员会(启动基金)的支持下,他聚焦研究可片上制造的尘埃大小的电池,用于智能微系统中的单片集成。目前h指数为49,引用总数>10000。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