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弘益大学视觉传达博士
199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桃莉丝·巴登(Dorothy Barton)在《知识之泉》(Well Springs of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如微软、IBM 等科技巨人,现在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工程师,而是拥有第二、第三专长的T型人才。“T型人才”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2年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提出“立体T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即:把学生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为代表的垂直能力,以整合能力领导能力为代表的水平能力,以及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代表的深度能力很好地整合起来。
如今随着各大企业对T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对T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以至知乎上也充斥着诸如:
的帖子。另外对T型人才的重视之风也并不止步于哈佛同济,从近些年的学科设立来看,牛津剑桥、清华北大、港大等一众名校也在大力培养T型人才之中。
所以关于哈佛同济都想要的T型人才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各位是时候解一下了。
01T型人才不简单,但也不复杂
虽说T型人才不是个新鲜玩意,但它和我们过往传统的社会认知是有那么些出入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无论是高校的培养方案也好,还是各位家长、同学对未来的预估也好,说白了都是冲着学一门手艺,然后把它学精了,再去谋份工作,稳稳当当过生活就够了。
包括研究生升学、博士深造甚至就业,都期望能跟着一个专业走下去,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成为业内资深人士,这就是我们传统的“I”型人才培养思路,因此对于不少家庭而言,孩子大学选了什么专业,人生基本就定型了,“术不可不慎”也被口口传颂着。
图源:pixapay
“T”型人才实则是在“I”型上的进一步延伸。
和“I”型一样,“T”型的一竖“I”代表希望人才有垂直深入的专业能力,但同时也多了一条杆“—”,这一杠代表的是除了本身专业领域外,其他专业/领域上的跨专业视野、多领域技能甚至最好还能拥有第二个深入学习的专业能力。
T型人才是什么样的,这里有个全国人民都很熟悉的案例,一说名字大家就懂了——谷爱凌,虽说当年是凭借着滑雪天才少女横空出世,但细看她的简历会发现滑雪不过是她众多亮眼成绩中的一颗星罢了。
论学历她是斯坦福的在读生,并在第一年拿下全A成绩,论长相她可以与众多明星同台竞争并稳接代言,而在其最出圈的领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1620高难度动作的女运动员,在冬奥开启“疯狂揽金”模式,短短36天拿下6枚金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如此丰富的履历,让SAT的1580分都显得黯然失色,在升学路上遇到这样的竞争对手,大部分同学也只能让道了。
图源:南方都市报
这番话乍一听好像是鼓励大家都朝着谷爱凌学习,得成为下一个谷爱凌才能进入名校,但其实大家也清楚,如果谷爱凌满大街都是,那她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热度了。
而对于各位同学来说,名校并不需要十个八个的谷爱凌,它们所期待的是每个同学都能寻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能以热情去奔赴的领域,并在自身感兴趣的领域中都深挖获得一定的专业能力,培养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与擅长科目。
这一点在当今时代也并不罕见,就康石石所了解的学生来看,从建筑跨专业到交互,从事游戏建筑、电影建筑相关的工作,还有从服装转到交互空间,从事舞台设计、沉浸式交互空间设计相关的工作,他们都在自身专业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兴趣落点,并拓宽了自身的设计视野。
02成为T型人才,没有那么难
很多人看到T型人才的要求就头痛,学一门精的已经够难了,再来几门不要命吗,但康石石最怕的就是大家陷入这种本末倒置心态,即为了成为T型人才,而去成为T型人才。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如果不是因为名校们都喜欢招收T型人才,如果不是因为大厂更青睐T型人才,谁还愿意费这个劲去努力是吧?
可鼓励大家成为一名“T”型人才并不是为了各位同学更好的升学就业机会,而是本身“T”型人才就会对各位同学的专业思维、工作视野、个人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逻辑是:这件事本身是有利的,高校大厂才会想要这部分人才。
Pirelli倍耐力大厦 图源:www.archdaily.cn
往历史长河看去,也会发现T型人才早已留下过他们的痕迹,意大利现代设计之父Gio Ponti,本身作为一名建筑师其设计的Pirelli倍耐力大厦以纤细优雅在米兰建筑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其他领域如陶瓷、玻璃器皿、家具的设计上,Gio Ponti以建筑的形态构造出发,把相似的设计思路带入其中,同样以兼顾耐用与轻盈美观闻名世界,甚至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服装和布景也是他的手笔。工业与建筑的融合,让Gio Ponti玩出花来,Gio Ponti为这些领域带入新的活力,而这些共通的知识也成就了他。
Gio Ponti 设计的 Continuum 椅
包括说在康石石东家H·ART当前的教学中跨专业也是家常便饭,先不提近几年紧密结合跨专业进行的冬/夏令营,单是在视传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平面、绘画、材料外,结合数字媒体、纯艺装置、游戏交互界面、声音可视化等跨界做设计都已经不稀奇了。
C同学 作品赛博墓地 便是用建模做视传作品 获 韩国弘益大学 视觉传达 ₩100w 奖学金 国民大学 交互设计 硕士录取
甚至不需要多说,有不少工业交互学部的学员,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决定再次进修,自行培养为T型人才,如被工业部同事吐槽“什么设计师,不过是画画的”,离职申请了港理智能系统设计专业的L同学,就是为了在提升设计能力外把技术也巩固一下,寻求技术设计两手抓: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 L同学 获 香港理工大学 智能系统设计 MDes offer
又有放弃欧洲EIT阿尔托与瑞典皇家理工双学位的C同学,选择去代尔夫特读研深造,就是看重学校内含的众多实验室,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身的进修方向,在了解学校不同项目的研究内容后,目前已经出于兴趣从交互设计跑去做AI设计研究了。
无论是平日课程设置还是workshop,代尔夫特都力求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明确自己的需求,为了个人的兴趣去追求成为一名T型人才,才能让各位同学从市场就业压力中获得一个喘气口,并在学习的路上有更多的动力继续前行。包括现在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越来越多培养T型人才的课程,高校的思维也同样是先让学生“看”,再让学生“感兴趣”,最后让学生“做”。
比如港大Design+,下设于建筑院,课程却以跨专业为特点,除了领导力培养、人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等核心课程外,还会专门设立跨学科课程,授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历史、数学等,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视野,并在后续学生想深挖学习时,把各类教学资源鼎力奉上。
港大 Design+ 核心课程 图源:arch.hku.hk
而就在前段时间展出的国美教学展览更是直接上了波热搜,在课程设置上国美创新设计学院为大二学子设立了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算法艺术》,让艺术与科技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与工业设计的学生通过构建算法思维实现图像创作,早已跳出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也收获了颇丰的教学成果:
图源:小红书
所以即使是名校内设各类跨专业课程,学校的想法也是希望同学们能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可能地去接触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一方面更有机会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视野,无论是团队合作也好、还是创意设计也好,都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03从“I”型人才到“T”型人才,究其原因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
如前文所说,过往高校的培养计划,以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还是“I”型人才的那一套,今天乍一听这套“T”型人才论,感觉有点难以接受。
毕竟人光是学一样东西都已经够费劲了,怎么还能做到学两样、三样甚至样样精通呢,这不是为难孩子吗。
但说真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谁敢保证自己能守着自己的岗位干到天荒地老呢,ChatGPT出现时,就掀起过一阵文字工作者将被替代的压力潮,再到后来Midjourney出世,举办了属于AI的时装周,不少人都感慨服装设计要凉了。
正巧就在这几天,横空出世的Sora直接达成关键词,拥有可生成“60s超长长度”、“单视频多角度镜头”、“世界模型”的能力,更是让众多网友惊呼“现实,不存在了”:
图源:OpenAI-Sora生成的视频
理想点说T型人才的需求能促进大家去多方面地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让自己在进行思考时拥有多方面视野,但从现实来看多学一门专业,多掌握一门技能,不外乎是为各位同学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多准备一条退路。
目前已经有家长看到了这一点,孩子刚上初高中,就开始和我联系,说能不能让孩子去准备本科升学作品集,其实真说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去做一份作品集吗?也不尽然。
之所以那么早开始,不过是家长希望能给孩子提供足够长的尝试时间,比如小孩对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偏好,那么就从服装到视传再到工业交互、建筑设计逐个尝试,甚至说有空还能都学一遍,最后通过身体力行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还有的小孩直接手抓两个专业,如康石石东家H·ART的学员M同学,就是本科读了爱丁堡大学的机械工程,考虑到未来想去做产品,光懂机械工程是不够的。
机械原理的学习能让M同学获得定义产品功能与可能的实现方式,但是关于产品如何切中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与发散性创意思维却不足,因此想通过作品集的装备在工业设计思维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在IDE中学会如何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M同学 后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X 帝国理工学院 IDE 双学位项目 offer
所以成为一名T型人才,并不是单纯地学了一个专业又一个专业,获得1+1=2的能力,不同的专业更多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让同学们看到另一个世界。
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说,就是能让大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去解决各种难题,并有更强的弹性去面对为未来的各种挑战。
这些话,或许同学们现在听来还很空,但如果真有一天大家正在跨专业的交界线上,重新回看过去的作品,就会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改变。
如果有更多关于背景提升、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