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工业大学
苏联时期,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位领导人执政期间,因主流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分别有着斯大林式建筑、赫鲁晓夫楼、勃列日涅夫楼的称呼。
兴建于1933-1945年的斯大林式建筑,有着浓烈的意识形态象征。建筑外观意在“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多呈现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奢华。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赫鲁晓夫楼建造的高潮时期。为了解决大量居民的居住问题,一批5层楼高的小户型简易住宅楼逐渐兴起。
它们通常建筑低矮、装潢简单、房屋质量一般。现在常说的筒子楼就是赫鲁晓夫楼的样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勃列日涅夫楼成为主旋律。整体结构上虽与赫鲁晓夫楼相似,但楼层多在20层左右、房间宽敞明亮、商店及公园设施齐全,舒适度也更好。
苏联时期,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建筑师们灵感爆发、发挥想象力,建造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苏式建筑”,应了“没有想不到,只有建不出”。
莫斯科“七姐妹”
所谓“七姐妹”,源于八九十年代在俄罗斯的英国移民为莫斯科7座摩天大楼“出道”而起的“队名”。
莫斯科大学主楼、乌克兰饭店、列宁格勒饭店、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文化人公寓、艺术家公寓等7座外观相似、建于斯大林晚期(1947-1953年)的摩天大楼组成了“七姐妹”组合,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
“七姐妹”有着相似的古典主义外表:裙楼如阶梯、高塔如云、气势磅礴、装饰华美;也有着共同的灵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就是用建筑表现社会主义思想,用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意义教育大众。
未建成的苏维埃宫效果图,也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
七座建筑参考了美国摩天大楼的设计,也有着俄罗斯巴洛克和哥特样式的结合,被人们戏称为斯大林哥特、或者是插满蜡烛的蛋糕。
1953年9月竣工的莫斯科大学主楼是知名度最高的队员。设计师鲍里·约凡、14290名德国战俘、2亿美金,让这座楼高240米、有着3万多间房屋的大楼从图纸变为实体。
1990年之前,莫斯科大学主楼一直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即使在今天,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学楼。
主楼的魅力不仅在巨大的规模和体量,也在建筑美学上无可比拟的独特性。正因如此,它也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标志的灵感来源。
198米高的乌克兰饭店,是七姐妹中的第二高。1957年开业之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酒店,即使在今天也是欧洲最高的酒店。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粮仓,与之相关的建筑都被赋予了麦穗的元素,乌克兰饭店也不例外。乌克兰酒店与莫斯科河对岸的俄罗斯政府大楼共经风雨,见证了风云变幻的过往。
“七姐妹”之中,列宁格勒饭店体量相对较小,更显纤细雅致。
建于1948年-1953年的外交部大楼,至今依然是外交部办公的所在地。
和其他六座建筑不同,外交部大楼顶部原为平式结构,呈现向上逐渐收缩的外观;1952年斯大林视察大楼后,决定在建筑顶部追加尖塔,也就是大楼现在呈现的样子。
苏联时期,重工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元素,地位自然不同,重工业大楼也自然位列“七姐妹”之中。
160米高的文化人公寓,住得不仅仅是学者,更多的是政界要客。
艺术家公寓,原名是劳动模范公寓,32层的主塔高176米,附带有一个六角形的群楼,整个建筑虽然不是特别高,五层的收敛结构让它显得更加雄伟。
2003年,“七姐妹”组合迎来一位新成员——俄罗斯莫斯科的胜利大厦。这座高约264米的新世纪公寓,外观有着与斯大林式建筑类似的特征,有时也被称作“第八个姐妹”。
奇奇怪怪的“苏式建筑”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国家机器人研究院,是研究太空船和军用机器人的军事重地,因外观形似郁金香,被当地人称为“白色郁金香”。
在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乌兰乌德,有一座和美国国防部大楼同名的“五角楼”,不同的是,这是一座“五角楼”住宅楼。
五角楼建于二十世纪60年代,按照设计,建成后的楼俯瞰可以构成“CCCP”四个字母,不巧的是,P楼还没建完,苏联解体了,也没有继续建设的必要了。
圆形楼建于1972年,原是为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而建,当时计划设计5个环形大楼,寓意奥运五环。结果,第一个圆形建设完成后,由于财力不支,其他4个无疾而终。
圆形楼内部直径155米,有912套住宅,中间配有球场、步行道和停车区。在大楼内部,仅仅是绕楼走一圈,也需要不少时间。
公路建设部建于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是前苏联一座标识化的未来主义建筑。建筑灵感源于森林,底部犹如树基与地面接触少,上层逐渐丰富类似树冠。
1975年建成后,用作高速公路建设部办公场所;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银行将该处建筑改造成银行总部大楼。
在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有一座屋顶仿亚拉腊山(这座山被认为是诺亚方舟停靠之地)而建的电影院,整个建筑原本包括3个放映厅,可容纳近3千人观影。由于内部遭到损坏,现已改为贸易馆。
在重庆有穿楼轻轨,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有穿楼而过的天桥。
这座建于1976年的住宅,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平平凡凡之中却藏有玄机。横穿建筑第八层的天桥通道连接起了两栋建筑,颇有重庆穿楼轻轨的感觉。
半圆形的窗户、斑驳的水泥石墙,让整座建筑更显工业质感。
吉尔吉斯斯坦苏莱曼山上,一处洞穴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岩壁上有古老文字,1978年,人们在洞口装了一扇混凝土制的门,并镶了一扇全景玻璃窗,有着现实魔幻主义风格。
萨鲁特酒店建于1984年,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中心地带,整座建筑立于柱子之上,与地面接触少,地面空间广阔,柱子之上的建筑犹如停靠在人间街市中心的飞船。
友谊疗养院位于乌克兰雅尔塔的海边,立于地面的柱子托举起圆形的建筑,远远看去,犹如一个飞碟。
改造后的建筑现在用作旅馆,因为地处海边、造型奇特,每年游客爆满。
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历时近20年,于1994年修建竣工。
建筑顶部配有玻璃和金属组合而成的装饰,夜晚亮灯的时候,顶部装饰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犹如高速运转的大脑,被当地人称作“金色大脑”。
“苏式建筑”不仅在苏联广泛存在,在世界各地也不乏斯大林式的建筑。在我国,也有斯大林式建筑的影子。
比如,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展览中心,也被称为“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和上海的第一个展览馆。
上海展览中心原是犹太地产商哈同的私家花园,50年代在苏联专家援助下,中心主楼融合了莫斯科苏联农业展览馆及圣彼得堡海军部大厦的特征。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大楼虽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斯大林式建筑,但也在当时受到斯大林式建筑的影响。
在北京,也有着斯大林式建筑的影子,知道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区评论哦~
参考资料:
带你去苏联:奇特的苏联住宅楼
搜狐网:前苏联时期的建筑(1970-1994)
俄罗斯旅游中文网:苏联时期的魔幻建筑,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造不了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