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纺织服装学校

6月27日晚,广州中大门时尚发布中心秀场,一场视觉盛宴在此拉开——当天,18个系列、近80套服装作品在此展演,而它们,均出自中职学校学生之手。

当晚举行的“服装设计时尚之星”第四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服装毕业设计作品联合发布会暨湾区职业院校服装毕业设计大赛上,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广州市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安徽合肥工业学校、湖北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17所中职的学生们,成为秀场主角,以创新形式,展现服饰文化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自征稿日起得到了国内中职服装类专业学校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送交作品踊跃,经组委会及专家对送交作品的初审,最终17所学校入围本次发布会。可以说,当晚亮相的,均是全国中职服装类专业中的“尖子生”。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学生曾锈莹此次和队友带来的系列作品《青鸾》,别具匠心。据她介绍,该系列包含5个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神兽。整套作品面料颜色为浅青色和深青色,采用了打籽绣、刺绣、锁边绣、机绣、珠绣等工艺,费时4个多月完成。“这套作品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神兽’的‘凤尾’,”曾锈莹指着裙摆部分的装饰说,仅裙摆处的绣法,就耗时一个多星期,工艺繁复,其间一点失误,都会造成整体造型不理想,只得从头再来。

用中国神话故事来演绎服装作品,曾锈莹还有着更深层的思考。她说,希望未来自己能成为汉服服装设计师,把非遗推向服装舞台,展现中国美。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次展演的18个系列,风格各异,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专业评委的“法眼”?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透露:“这次走上决赛舞台的服装作品,需要在造型、款式、面料、工艺细节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专业评委最为关注的就是造型、细节、工艺版型。”

经过组委会专家的专业评审,最终从17所学校送交的优秀作品中评审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创意设计奖”“最佳成衣设计奖”“最佳色彩搭配奖”“最佳版型工艺奖”“最具市场价值奖”等6个单项奖。

比赛加强了院校和产业、社会的联系

办赛四届,“服装设计时尚之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服装毕业设计作品联合发布会成为观察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成果的窗口。为何要办这场全国性的赛事?对于服装专业院校和学生来说,能从比赛中收获什么?当天,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大赛主办单位代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

羊城晚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为何要办面向中职学校的比赛?

倪阳生:应该说,纺织服装产业中心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的中心也在中国,纺织服装专业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覆盖。2020年,中国工程院对我国典型的26个产业进行研究和评估,纺织服装被列为国际优势领先产业之一。去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提出推动中国纺织行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产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和各级各类设有纺织服装专业的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次比赛面对的是全国设有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应该说既是毕业环节的展示,也是对学生综合实力的展现。通过办赛,希望遴选出学生在关键岗位上的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也希望加强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联系,毕竟像设有纺织服装的学校,在一个区域里不会太多,因此我们希望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交流。

当然,比赛最实际的影响也在于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论学习普遍不太感兴趣,但是大赛通过让学生做一个成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会让学生在代表学校参赛中,获得荣誉感。

羊城晚报:纺织服装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我们比赛的评判标准会与时俱进、随之变化吗?

倪阳生:比赛的一大初衷是加强院校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所以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重视什么,比赛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所调整。比如现在服装产业重视数字化、信息化,我们就要把这些东西要融进赛项中,这样也促使学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所以实际上,比赛也加强了院校和产业、社会的联系。

文 | 记者 崔文灿图 | 廖彬蔚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