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城市模型

世界上第一栋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由水泥、钢和玻璃构成的多层建筑——诞生在芝加哥,那时,历史的指针还停留在19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芝加哥便和纽约一起,成了美国城市天际线的代言人。

直到现在,许多到访芝加哥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观赏它由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包豪斯、现代甚至未来主义风格构成的壮观天际线。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芝加哥,又对它的建筑感兴趣的话,那芝加哥建筑中心(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 CAC)是必须去看一看的地方。2018年,芝加哥建筑中心刚刚搬到芝加哥河边一栋独立的新建筑中。此前,它一直侧身于建于1886年的老房子Glessner House之中。负责公共关系的Dan对这个变化十分兴奋,这使得CAC有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科技的设备来展示芝加哥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图景。

芝加哥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世界大都市 图 James Steinkamp; Courtesy of CAC

建筑中心中最让我震撼的应当属在一楼的芝加哥城市模型,由城市沙盘和投影屏幕组成。沙盘虽然并不少见,但这里的特色却在于它有趣的互动性,令庞大的、密密麻麻的沙盘第一次让人有了一目了然之感。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控制沙盘的灯光,来显示不同时期的芝加哥城市轮廓,还可以选择多达四千多栋芝加哥的建筑,在大屏幕上获得相应信息。

沙盘甚至还可以互动方式精确展示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起火点、蔓延过程和波及范围。也许是因祸得福,没有这场毁掉大半个芝加哥的大火,也许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重建。

芝加哥模型,包括了芝加哥建筑的几乎全部资料 图 James Steinkamp; Courtesy of CAC

CAC的二楼则展示了全世界的主要的摩天大楼模型,从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位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到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楼,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塔”,其中包括北京的央视大楼在内。模型旁也有关于大楼设计理念、建筑参数、建造过程等详细说明,可以充分满足摩天大楼爱好者的好奇心。

而此处最热门的项目当属它“芝加哥河建筑之旅”。游客们从CAC门前的游轮码头登上“第一夫人邮轮”,一个半小时的芝加哥河之旅从繁华的密歇根大道出发,驶进芝加哥河注入密歇根湖的河口,再由另一条河道返程。一路上,两岸的鳞次栉比的建筑让人不免看花眼,而志愿者口若悬河,娓娓道来,在90分钟内几乎毫不停歇。

乘坐游船畅游芝加哥河是芝加哥的保留节目 图 CHICAGO FIRST LADY CRUISE

在志愿者的讲述下,你不仅能了解到沿岸几乎每栋大楼的历史、芝加哥沿河不同街区的沿革、芝加哥河与密歇根湖对芝加哥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还能注意到许多普通游客难以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在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大楼楼顶,有一座青铜铸造的名为“进取精神”的女神雕像。她手持双蛇杖,作为商业繁荣的象征,从1928年起便伫立在这栋大楼顶端。19世纪末以来,芝加哥铸造过三座女神雕像放置于摩天大楼楼顶,前两座如今都不存,只有这座“进取精神”,依然迎风而立。

“进取精神”,如果不注意便会被忽略 图 钱成熙

韦莱集团大厦(Willis Tower)几乎是每个来芝加哥的游客必到之处,大家都冲着位于这座摩天大楼103层的Skydeck而来。

从1973年建成为止(当时是西尔斯百货总部),直到1998年马来西亚双子塔开幕,韦莱集团大厦维持了25年“世界第一高楼”的地位。2009年,Skydeck也经历了一轮翻修。新加出的玻璃平台宽1.3米,像一块凸出于建筑表面的落地“飘窗”,三面皆为玻璃铸造,让人仿佛悬空站在距离地面412米处。如今这里也许是全芝加哥在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打卡地。工作人员告诉我,尽管为了一张照片要花24美元,人们还是乐此不疲。此外,“美国偶像”曾在此取景,这里也曾是“黑暗骑士”的拍摄地。

一开始要走上这块透明玻璃会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有人都会先小心翼翼地伸出脚试探,再尝试着放胆走上整块平台。不过,很快你就会发现它十分可靠,你会坐下、跳跃、甚至平躺,整个芝加哥都在脚下。

在玻璃平台上自拍要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 图 Skydeck Chicago at Willis Tower

玻璃平台的设计和建造经历了整整一年时间,承建方MTH也是芝加哥著名的地标,位于千禧公园内的”云门“的建造者。建造玻璃平台总共使用了1500磅重的玻璃,每一面玻璃墙和玻璃地面都用了三层玻璃,每层玻璃厚达半英寸。根据官方数据,每块玻璃平台都能承受一万磅的重量。

如果说20世纪初形成的“芝加哥学派”在芝加哥城内攻城略地,你可以在各个角落见到他们的作品的话(比如上文中的韦莱集团大厦),在芝加哥的郊区,有另一种风格的建筑另辟蹊径,那就是草原学派。草原学派最著名的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也是芝加哥人,他设计的“罗比宅”(Robie House)也是他最经典的设计之一,至今仍然屹立在芝加哥大学的一角。

横向延展是罗比宅给人的第一观感 图 James Caulfield

这座如今看来仍不过时的住宅设计建造于1908-1910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当年它的横空出世,曾震惊了大洋彼岸的欧洲建筑师们。因此,它也常被称为现代建筑的基石。

从远望去,罗比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横向的铺展:极尽低平的屋檐张出巨大的悬挑,窗户虽然很大,但却完全掩在屋檐之下。除此以外,外墙用了细长的罗马砖,连砖缝也用白线横向加强,这一切都是为了铺陈横向的视觉效果,也就是所谓的草原风格,是莱特模仿美国中西部地带宽广绵延的地貌的结果。同时,他也想和当时在芝加哥正泛滥的哥特式竖直建筑对抗。

内部空间非常通透 图 James Caulfield

通过隐蔽的入口进入住宅后,我发现罗比宅内的主要房间并不像它在外部看上去那样低矮逼仄。相反,室内屋顶横挑尺度巨大,房间之间几乎全部打通,赖特借鉴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方法,用屏风式的无封闭墙而非真正的墙壁来隔离室内空间。使整个空间具有流动感。大面积的彩色玻璃则保证了良好的透光性。

赖特当年的家居设计,十分先锋 图 钱成熙

住宅内不多的家具也全部由赖特设计,在美观新潮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可惜的是,罗比一家仅仅在此居住了十四个月,便因经济问题而搬出。1926年,它被当时的房主卖给了芝加哥神学院,一直空置或作为仓库使用。其间还数次面临被拆除的危机。

落地彩窗也是罗比宅的一大特色 图 James Caulfield

如今,罗比宅在赖特保护基金会的管理下得到保护,并向公众开放参观。2019年3月,罗比宅刚刚完成了一次共花费了一千一百万美元的重大翻修,这次翻修使它完全恢复到了1910年时刚刚建成时的样子,家具各在其位,连小小的浴室看上去都现代而舒适。一百年过去,虽然这座为住宅而生的建筑真正作为住宅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但至少今天的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了。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