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析

项目区位

图书馆整体鸟瞰

清华大学图书馆最早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919年建成,后称为一期;1930年代杨廷宝先生设计了二期;1980年代关肇邺先生主持设计了三期;到2014年关肇邺先生主持设计了第四期扩建。

图书馆四期建设范围

一期图书馆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条形建筑,从中间进去,规模较小。2000年以后,清华校园中的一部分区域变成国家文物保护区,受到非常多的限制和要求,图书馆也变成文物保护建筑。

图书馆一期

杨廷宝先生设计的二期主要包含了几个特点:一、图书馆扩大一倍多,成为一个有相当体量的建筑;二、通过加建90度转折的一个体块,使得图书馆与大礼堂有了很好的对话;而且是更好地烘托出大礼堂在校园中的核心地位,而不是跟大礼堂分离;三、在两个成直角的体块交界处,把135°角方向的门厅及入口作为核心,建筑品质由此获得提升,这样的入口从此在清华校园内也成为重要的传统。

图书馆二期

三期设计于1980年代末,1991年建成,规模更大了,如何维系和突出大礼堂的核心区地位,是设计中的关键。关肇邺先生将五层高的空间放在中间,两层高的空间放在周边,以围合的方式把主入口藏在庭院里,庭院的开口朝向大礼堂,形成对位关系,这是设计中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同时还设计了一个知识殿堂般的公共大厅,使空间具有崇高性和象征性。

图书馆三期

四期在2016年竣工,即北馆。到三期为止,图书馆的规模虽然不算小,但还是不够用。文科图书馆建成后,学校本以为会给主图书馆减轻压力,但统计发现年度入馆人次居然有了更大增量,图书馆仍不敷使用。经过讨论,于是决定再进行一次扩建,原有建筑周围能用的地方不多,最后选择三期北面一块不大、也是唯一的场地。

图书馆四期鸟瞰

图书馆四期主入口

结构表皮生成

图书馆捐赠者提了要求,希望建筑既要跟原来的建筑保持和谐,又希望有比较独立的形象特别是入口。于是经过反复推敲,建筑在北向设置了出入口,便于北边来的读者出入。整个是一个接近方块的体量,里面是层层包裹的结构,最里面是玻璃盒子,外面是砖的盒子,再外面是镂空的砖盒,仿佛一个三层的珍宝盒。

院落

雪景

下沉庭院

在一至三期里,阅览空间基本都呈条状,为满足使用需求,这次设计主要以创造一个集中式的大空间为主,因此北馆设计为从一楼进来就是一个大厅,通过楼梯可以到达2~5楼,全部都是阅览区。在朝向南侧三期的地方,设计了一个三层高的厅,和三期建筑形成积极的对话。

阅览区

地下室最早设想是古籍阅览,后来改为24小时阅览区,通过一个下沉庭院单独进出,到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又改成一个书店和展示讲座的空间,名为邺架轩,经常举办一些讲座等活动,很受读者欢迎。

室内效果

建筑设计: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