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琛工业大学做博士后

哈工大校园春景(资料片)。

哈工大校园一角(资料片)。图片由哈工大全媒体中心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研究院,有一组数据尤为亮眼:获批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近6年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获批率高达90%,国家级人才占比超过50%,教师平均年龄仅36岁……亮眼的成绩得益于他们掌握了培养拔尖人才的“金钥匙”。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研究院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法宝,以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渐打造出数学人才“高精尖”的良好成长环境。

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需求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要先行一步。”哈工大数学研究院院长许全华说,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责无旁贷。

早在2016年,为进一步加大对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理学学科与前沿领域交叉融合发展,助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坚持抢前抓早,提前谋篇布局,高站位高标准成立了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自学院成立以来,许全华携手同事瞄准数学领域世界最前沿,搭建数学学科与应用领域的交流平台,利用学术交流会、人才推介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向内引进人才、向外推介人才工作。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它能与国际接轨,能够尊重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破五唯’,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我能在这里心无旁骛做研究。”日前,刚刚博士毕业的姚永胜上榜哈工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而早在一年前,他就已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录取为博士后。

2019年,姚永胜经过层层筛选和综合素质考核走进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学院在人才选拔环节时,尤其注重学生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兴趣考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进好人才的关键,是要把创新这件事和科技人才一生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许全华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呼唤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只有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才能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促进科研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练兵场。

跨学科科研合作“再加码”

2020年,该院熊欢教授一篇题为《卷积神经网络的线性区域个数》论文在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上公开发表,其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人工智能实际应用中快速搜寻到有效且易操作的神经网络结构。

“没有跨学科组合,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果。我与合作者在一次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中,碰撞出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在熊欢看来,成功得益于研究院开放的科研环境。

据介绍,该院立足学科发展优势,以基础数学为基石,积极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标志性交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学科整体水平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的学科发展新局面。

该院端木昊随教授将数理逻辑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应用到数理统计学及数理经济学研究中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两项研究已分别发表在经济学领域期刊《数理经济学杂志》和《经济理论》上;2022年,熊欢又一篇题为《二值优化的一种通用框架:收敛性分析与应用》的论文在人工智能领域期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发表,其研究成果在多个人工智能任务中实现了远优于传统算法的新性能。

为促进研究院内外跨学科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近年来,该校在科研平台建设和学科团队培养上再加码:在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和使用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一事一议、按需支持”,对展现出领军潜质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放权;积极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改进学科业绩评价标准,突出能力、实绩和潜力导向,完善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

2023年,一场持续120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哈工大启幕,由该校数学研究院和数学学院共同举办的“现代数学前沿与展望”活动中,与会师生与国际数学界的10位院士专家共享学术盛宴。一个月后,由该院博士研究生杨福林组织的面向数学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的学术交流研讨班火热进行。

“能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生提供拓展学术视野和增进相互了解的平台,我很有获得感。”杨福林说,研究院打造的愉快、舒适、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真正实现了为青年人才成长量体裁衣,让我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大展拳脚。

在数学研究院,一大批同杨福林一样的青年人,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成长,在一项项科研项目奖励经费资助下成才,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学术研究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难题,扎根龙江的想法油然而生。

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让学生在本土获得一流培养,让各类人才都能脱颖而出?

“从长远来看,环境比资金更重要,服务比管理更管用。”许全华说,吸引人才的并不全是丰厚的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成长空间和平台。

近年来,研究院坚持创新“引培用留”机制,发挥引才“输血”效应,重视自主“造血”功能。围绕制度留才、人文留才、环境留才,坚持多措并举,聚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打造优秀的人才蓄水池。

“最大的感受是研究院对人才服务的重视,尤其重视科研项目从申报、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研究生付振说,受益于此,她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最大限度尊重数学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成长规律,全力支持科研人员潜心追求重大突破和原始创新。为此,研究院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专项开展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过程中的学术评价工作,不断优化完善同行专家评价和长周期考核机制,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平台。

为最大限度减轻科研人员非科研负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能力素质全面、服务意识强、吃苦耐劳的行政管理团队,着力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力保障科研人员投入科学研究。采访中,师生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研究院的政策导向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将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兑现了‘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做研究’的承诺。”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