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建筑设计需要灵感和天分吗
方案被毙的你也许高频点头
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一无所获
但也许设计本身是简单的轻松的
做不出方案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张启帆
■ 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大四
■ 收到东京大学硕士offer
■ 堺アトリエ图书管理员
■ 構造設計事務所-实习
■ 空間設計事務所-实习
A.
“去日本源于逐梦建筑圈”
我刚开始喜欢的是雕塑,很原始的东西,一种用手触摸、从无到有的造型过程。但又不希望完全靠灵感地没有逻辑,而建筑和雕塑还挺像,并且能用数学和物理解释清楚。我当时很喜欢能解释明白的东西,所以折衷学了建筑。
“痴迷的建筑师决定了我的择校”
高中就决定出国读建筑本科,而我一直痴迷于池原義郎和入江正之的作品,直到现在他们也是我建筑设计唯一的导师。他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简称早大)并在建筑系任教。池园是早稻田建筑很重要的一脉,他的老师是今井兼次日本后表现主义的一位大师也是最早研究高迪的日本建筑师。当时收到了很多学校的offer,但我就是想跟着他们学,于是去了早大。
本科第一个课程设计
@张同学
B.
“我不喜欢做建筑特别聪明的人”
做建筑特别聪明的人,比如库哈斯,他就太聪明了,能洞悉很多正常人看不见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明星建筑师几乎都是特别聪明的人,这就不太好玩,看着他们的Design Strategies,Diagram,分析的头头是道、行云流水,觉得就很无趣。
“学建筑还要天分的么?“
做建筑是没那么高智商要求的。我一直觉得人越蠢建筑做的越好,日本老一辈大师都这样,傻呵呵一直追求一个自己以为的极限,做着做着就不小心超过了天才的预期,不小心成了天才。而聪明人一眼就知道这事儿大概能做成什么样了,划划水就走了,他知道极限在哪里。
池原也好,入江也罢,早大整体的建筑看着就特别拙,我特别喜欢那个感觉,人呐越拙干一个事儿就越钻,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就特别细特别有灵性。建筑本身不需要那么高门槛,你有手愿意不停尝试就好了。
纯手绘节点大样-复印中
@张同学
本科课程作业手绘图纸
@张同学
C.
“ 做不出方案的原因只有一个”
我只有大二,那一次做不出方案。我总结了经验,就至今没有过,那就是——手别停。就这么简单。我们做不出方案基本就是手停下来了,不画图了,不勾草图,不推敲,那再也不会有方案了,也不会有任何进展了。
不停地试。自己觉得某个方案自己能接受了就一直深化。如果有强迫症一直枪毙自己的方案那就没办法了。建筑设计就是这样,在有限时间里做有限的事情。
“有时候得学会无视老师”
毕竟老师可能还没有抓到你想到的那个感觉。不要陷入自我怀疑,再做一个就完事儿了。到了一定阶段要自己判断该进入下一步了,建筑师毕竟不是纯艺术家,没办法一直不计时间和金钱的尝试。没有完美的,高迪都没达到完美。太多的痛苦,源于看不清自己能做成啥样,在那里追求现在的自己根本到不了的高度。我一直是每次做自己能跳一下摸到的高度。等肌肉长好了下次追求更高的地方。
本科课程作业
@张同学
D.
“技术全才却偏爱手工”
本科课程设计成果,我基本全部是手绘和手工模型。但其实su,rhino,cad之类的,我也用,参数化我也弄,但这些都是工具,是辅助设计的,基本犀牛能画的我手也能画。
“ 我什么都能画,什么都能建 ”
但我做设计现在还是做模型和手绘草图为主因为我觉得手绘比较快而且交流效率比较高。手绘也只是表达方式,模型也是,都只是手段。表现手法都无所谓,什么顺手怎么来。
做手工模型的传统,一方面因为日本激光和3D打印价格贵得离谱了;另一方面,日本人比较轴地相信模型不大会骗人。毕竟效果图骚操作太多了:把视角拉低来个上仰镜头;材料反射拉高一点;多p点雾,仙境也不过是这样了;实在不行来点水。效果图水面的镜面反射后,有什么是不漂亮的。
手绘
@张同学
精细化建模
@张同学
参数化建模
@张同学
E.
“淦就完事儿”
如果有什么要送给同行的建筑人,手别停,就这一句。手停下就什么都没有了,建筑师的手和大脑是生命。光靠想就能想明白的大概就那一小撮人。多画,多做,手永远别停,画着画着就有一些很棒idea,自己没想到的idea。
新宿车站——消费主义主导的公共性走向
@张同学
F.
“在日本学习建筑学是怎样的?”
虽只是隔海相望的岛国,但日本建筑总能用清新淡雅的色调,深入细致的构造,巧妙简洁的构思,吸引和打动无数人。正是对待设计的拙、笨、愚,推敲思索的“手不停”,成就了日本建筑以及美学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公众号的的采访对象渐渐触及到了国外名校,除了启帆,后续还会有其他的同学专访,让大家接触到日本的建筑学教育文化~~~下面,让大家看一下,后期嘉宾的课设作品吧!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