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艺术大学最新情况

看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何让孩子既能赢在当下,又能应对未来?AI时代的加速到来,使本就不确定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作为国际教育的“排头兵”,耀中耀华教育集团用90余年的办学实践,以及超前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不被焦虑绑架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 编丨Jennifer

“没有分数,孩子过不了今天的高考;只有分数,孩子过不了明天的大考”,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的这句话,曾刷屏全网。

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在实际教育场景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却经常掉进“唯分数论”的陷阱,唯恐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落得下风。

这样一种短视、功利化的教育氛围,真的能培养出内心充盈、有竞争力的人才吗?在汹涌来袭的AI面前,如何让孩子不仅能赢得当下,还能赢在未来?

在参加了由耀中耀华教育网络举办的国际教育论坛后,外滩君对盘桓心头的疑问,有了一些答案。

不得不提,在国际教育办学历史上,耀中耀华绝对是一个亮眼的存在。

上海耀中国际学校虹桥校区

1932年,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曾楚珩女士以“光耀中华”为办学初心,在香港创办了首间学校。此后,耀中耀华旗下的学校,遍布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烟台,桐乡,以及美国硅谷和英国萨默塞特等区域,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庞大教育网络。

作为国际教育的“排头兵”,它又是低调和神秘的,外界对它的印象,可能更多是“艺术氛围浓厚”,或是“办学历史悠久”,殊不知,它的升学成绩也很亮眼。

毕业生的去向可谓多元,全面开花。

英国方向有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

美国方向有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宾大、芝大、UCL、NYU等;

加拿大则有多伦多大学、麦吉尔等;

也不乏港大、港中文等国内顶尖名校录取。

在耀中耀华首席教育总监、课程与专业发展部主管吕子德博士看来,升学成绩还远不能说明什么。“这么多年来,耀中耀华一直在探索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并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幸福人生做好准备。”

吕子德博士在论坛上分享

在和吕博士畅聊后,外滩君更明显得感受到,耀中耀华之所以能成为优质国际教育的名片,离不开它的超前眼光,以及坚持“非工具化”育人的教育初心,不被焦虑绑架,始终有自己的节奏。

打好语言文化功底,

助力孩子走向世界

说起耀中耀华在办学上的超前眼光,就不能不提它对中文教育的坚持。

早就听说,自1932年从香港开启国际教育之路的耀中耀华,堪称是最重视中文教育的国际化学校,且始终如一。哪怕是面向外籍学生,学校也要求将中文课程作为重要内容。

创始人曾楚珩女士的女儿,现任耀中耀华行政总裁兼校监的陈保琼博士坚信,国际教育必须融合东西文化精髓,培养新一代在深刻了解东西文化独特价值,去芜存菁、取长补短,善用不同文化资源去应对未来各类挑战。

而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则是最佳的注脚。

在耀中耀华教育论坛上,外滩君看到的几位毕业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他们中有外籍学生,也有学生一直在国外生活和工作,但无一例外,中英文水平都非常好,不仅能自如表达,还很有文采、也有思考的深度。

耀中耀华毕业生在论坛现场和大家交流

虽然,今天很多走国际升学道路的家庭,越来越重视中文教育;培养能熟练运用中英文的双语人才,已经成了国际教育的“应有之义”。可是真正能在双语上“用两条腿走路”的孩子,依然不多。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的中英文深度表达其实很有问题,不仅交流起来磕磕绊绊,还会词不达意,尤其是中文写作和深度表达能力大幅退化……

接受国际教育,就意味着要放弃中文,这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基于这一出发点,耀中耀华对中文学习的重视和设计,可谓眼光超前。

学校不仅会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和水平,分成不同班级,有针对性地授课;还会通过每周一节的Chinese study中国文化研习课,来加深他们与所在国家的文化联系。

学生们结合艺术作品、互动白板

学习中国与玛雅文化中的象形文字

比如,在中国文化研习课上,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本身,还会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内容,做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孩子们会结合语言、历史、地理来了解什么是“丝绸之路”;

在与玛雅象形文字的对比中,了解中国象形文字,以及什么是“文字系统”;

还有名胜古迹、货币汉字的演变、童谣、传统服饰、节气等…..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孩子们差不多会接触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尽管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有着多元化的背景,耀中耀华依然坚持推行“中华经典5分钟”。每天诵读5分钟诗词歌赋、人文经典,这背后的东方哲学和思想,丰富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校区孩子们多元价值观。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层面的世界,也是一个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世界。”热爱古典诗词的吕博士,也希望教育能让孩子们在看待世界时,有份诗意的底色。

他说,中国孩子遥望月亮、仰望星空时,会涌现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意境,这也是一个孩子的身份认同根基。万不可因为接受了国际化教育,就抛弃了这样的底蕴和情怀。

“诗歌遇上音乐”经典诵读会

想要培养真正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中英双语“整本书阅读”,也居功至伟。

其实在很多国际化学校里,英文原版书阅读并不鲜见,根据不同年龄和蓝思值,给到的阅读书单也是无比丰富,可是中文整本书阅读却不常见。如果少了大量的阅读输入,只满足于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很容易陷入“皮毛”。

吕博士也发现,很多孩子可能日常对话没问题,可是,学术语言水平欠缺,无法用中英文进行深度交流和写作,也无法将双语作为工具来学习其他学科。

为了帮助学生尽量达到中英文同等水平,耀中耀华的“整本书阅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即“双语比较阅读”,鼓励学生对同一本书进行中英文对照阅读,乃至互译。

体系化的双语阅读项目计划

“我们追求的中英文学习,是学生能否将这门语言作为严密思考的工具,用非常精准的词语表达想法。比如,面对一段文字,你能否深度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将这个词换掉,会有什么不一样?尽管考试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还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对语言敏感度。”

吕博士强调说,双语学习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浮于表面的,而是互相补足、走向深度。

正是这样的训练,才帮助学生做到更地道地表达。据了解,有些校区的学生,比如香港耀中学生,在IB全球文凭考试中,被授予双语国际文凭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0%。

2023届香港耀中毕业典礼

想要拿到IB双语国际文凭有多难呢?它意味着,学生在IB选课中必须要同时选择Chinese A 和English A (语言和文学研究)。

也就是说,学生要同时具备用中文和英文阅读理解以及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比如既能用中文赏析曹雪芹的《红楼梦》,还能用英文解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英双语自如使用。

这么看,耀中耀华毕业生出色的语言水平,也就不意外了。

面向未来的教育,

一定要有“无用之用”

耀中耀华的超前眼光,不仅体现在对中文教育的坚持,还在于先人一步,用未来的眼光,办教育。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一个并不陌生的口号,但是在很多学校里,依然沿用的是不变的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方式。

而耀中耀华在这方面,应该是动真格的。很多传统教育里看似无用、不被重视的“学科”,在这里不仅有一席之地,还能持续大放异彩。

1.坚持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

今年火出圈的Sora初创团队里,不仅骨干成员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其中一位项目领导者还是妥妥的艺术爱好者,拿过摄影奖项,曾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AI时代,艺术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而耀中耀华很早就提出“与文艺结盟”,将艺术教育作为融入日常的教育。艺术教育氛围,在校园里俯拾皆是。

令外滩君印象深刻的是,上海耀中浦西校区的巨幅壁画,就是由各年级学生通力合作完成。它以巨龙为元素,将不同场景串联成叙事画面。

学生合作完成的校园壁画

课外活动也充满艺术气息,学生可以浸泡在陶艺、壁画、中国画、喷绘艺术、剪纸艺术、黏土制作、铅笔素描等几十种不同类别的艺术课程中,说不定就能激发出新的兴趣点。

更难得的是,还有来自全球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提供给学生交流互动和耳濡目染的机会,比如“范思哲”首位华人设计师、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学院客座教授David Leung先生,就亲自坐镇艺术工作坊指导学生。

David Leung先生和同学们在艺术工作坊

艺术展,更是耀中耀华艺术教育的常态化呈现。外滩君曾有幸参观过一场艺术展,几百幅作品,全部来自各个校区的学生,涵盖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各种形式,让人应接不暇,着实惊艳。

哪怕是疫情期间,也没有停下艺术教育的脚步。一场别出心裁的线上艺术嘉年华,成了孩子们的绝佳展示舞台,创作者从幼儿园到12年级,各个年龄段都有。特殊时期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格外触动人心。

来自二年级的《昆虫》主题作品

据了解,学校的视觉艺术课程,不只是简单地教授艺术技法,而是以培养技能为基础,逐步提升学生在设计技能、艺术知识、以及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挖掘不同风格的艺术。

正如吕博士所说,未来想要成为AI的主人,就要提高各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艺术以及伦理方面的判断力。未来,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艺术和审美的推动。

他坚信,艺术,并不独属于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虽然很多学生并不需要走艺术方向升学,但是未来不管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在艺术课上体验到的审美、对生命力的探索,都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有学生将未来的发展方向设定在工业设计领域,被艺术赋予更开阔的思维;

还有已经决定在大学里深耕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在传统的生化领域,意外发现了艺术之美。

外滩君此前采访过的05后学生Zoe,虽然不是艺术生,却将自己的画展开到了上海著名的当代艺术馆。她说,自己对艺术策展兴趣的萌芽,离不开母校耀中这样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多元化社区。

Zoe同学负责的艺术策展

2.面向未来的学习,“无用方为大用”

在今天的教育内卷大环境下,坚守初心、面向未来,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

吕博士表示,在耀中耀华九十余载的办学历史上,也有很多需要做抉择的时候。“比如,考试不考的内容,教不教?和眼下升学无关、却着眼于未来的课程,要不要提供?当家长和别的学校做对比,质疑教学进度时,要不要抢跑?”

他发现,今天很多孩子所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在为考试做准备,而不完全是为成长和未来做准备。

“孩子们会了解牛顿、爱因斯坦,但是他们很难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也很难掌握科学探索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因为这些内容是考试不考的。”

而一向有超前眼光的耀中耀华,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的学习真正面向未来,花一些时间去探索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基于此,未来教育部应运而生。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提供那些在当下看似“无用”的课程,并邀请老师、学生、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课程研发设计。

粒子物理大师课

学生同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交流互动

探讨对量子计算、医学成像和深空通信的影响

比如,有学生对深海探测感兴趣,未来教育部就会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海洋知识科普,一边学习探索,一边组建水下机器人模型;

有学生的对建筑设计感兴趣,未来教育部就设计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项目,将建筑设计、数学与工程、人文艺术、哲学思辨融合进去;

不同校区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比如坐落在海边的上海临港校区的学生,可以进行海洋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只要你有一个好点子,我们的教研团队,就可以尝试将它落地变成课程、项目、活动,说不定就会变成启发和点亮学生的一盏灯。”

吕博士表示,这样一些学习体验,也被称为“超级联课课程”,内容涵盖公共演讲、科研、发明以及道德规范讨论等广泛主题。它们不是升学考试的特定科目,却能让学生在未来走得更远。

接下来,未来教育部还将和上海天文馆展开课程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的跨学科课程,融合天文教育、艺术教育、中文教育、哲学教育等内容。要知道,上海天文馆可是全球目前最大的天文馆,堪称网红博物馆,一票难求。

上海天文馆内部

吕博士尤记得,当他第一次参观上海天文馆,就被头顶的“敦煌星空”科技展所震惊。他不由感慨,如果能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也能感受到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天文教育被提上日程,未来,耀中耀华的孩子们会有机会将教室搬到天文馆里来,并从专业望远镜里观察太阳黑子的运动,用实践检验认知……

冲破教室的空间限制,将学习场景搬到户外,是耀中耀华一直在做的事情。重塑教育,是其办学信仰。

有品格根基的孩子

才有幸福的人生

过去几十年来,耀中耀华已经培养了无数走向世界各地的毕业生。

这些年,学生们也走出了一条日益宽阔和多元化的道路。他们中既有传统的职业,也有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教育家、无国界医生等等,还有学生从世界名校学成归来后,加入母校成为一名老师。

这得益于学校的多元发展价值观。

“越是成功的教育体系,越应该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吕博士表示,现在的教育系统培养的是趋向同质化的精英,将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耀中耀华希望培养能发挥个人特长和天赋,有不同追求的多元化精英。

更让他欣慰的是,目前接触到的毕业生群体,无一例外对校园生活感到怀念,对当下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方向认识清晰。“用一句话说,这是一群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

就在采访当天,吕博士还和一名来自香港耀中的毕业生见面。这位学生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和几位校友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机构,为当下的年轻人普及理财观念。如今,他也希望能回馈母校,奉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学弟学妹们带来财商教育。

像这样的毕业生,耀中耀华还有很多。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还希望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来建设母校,贡献母校,足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这或许比金光闪闪的升学榜单,更值得感到骄傲。

其实,培养“人格健全、内心有幸福感的人”,正是耀中耀华一直以来的追求。

在这样一个充满戾气、内卷焦虑的大环境里,如何能扛住升学压力的同时,还能保持内心的丰盈与活力?外滩君不由将视线投向耀中耀华的又一特色—— “品德教育”。

有意思的是,在吕博士看来,与其说学校重视品德教育,不如说我们是在营造一个注重品行与德行的学习环境。“一个人的道德品格,从来都不是生硬的说教,可以去提升的,只能靠环境的熏陶和教化。”

也因此,耀中耀华特别借鉴了学校在幼儿教育上的先进理念。新出版的《耀中幼教教学法》中第一条内容就是“儿童是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的”,这一信条其实不仅仅针对幼儿阶段,也是整个K12阶段师生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耀中幼教教学法》中英文版

详细阐述了耀中耀华教育的“十二项信条”

吕博士表示,今天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里,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被尊重。只有学生个体感受到被尊重,未来他才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为此,学校还开发了一个在线测评系统,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结合近期自己的行为表现,做自我评估,就像古人所追求的“吾日三省吾身”。因为比起外部监督,更重要的,恰恰是自我监督。

“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在一个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潜移默化的互动。我们也希望构建这样一个空间,让每个孩子自己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内驱力。”吕博士强调。

令他叹惋的是,当今教育却在出现一种“工具化”的倾向,即将教育仅仅作为升学和考试的工具,学生个体也被异化为学习和考试工具,他们的主体性消失了,学习和成长的乐趣也消失了。

对学习感到无趣、被工具化的学生,又谈何有长远且幸福的未来?这也导致学生群体、乃至精英学霸心理问题频发。

而耀中耀华90余年的办学实践,就是在不断打破“工具化育人”的枷锁,坚持做有远见的教育。

采访最后,吕博士告诉外滩君,最近学校的老师们在共读一本书,When the Adults Change, Everything Changes,他觉得很好,也推荐给大家。“正如书名所说,‘只有成人改变,一切才会改变’,也包括我们的孩子。”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