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的人生设计课

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

长大后,你想成为谁?这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一门课“人生设计课”中涉及到的问题。这门课的发起人是前苹果公司两位设计师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他们将设计思维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比尔和戴夫认为,设计思维包含了五种基本心态: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它们如同5个设计工具,可以用它们建造一切,包括你热爱的生活。

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人生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设计师,他们可能会对其“重新定义”:长大后,你想成为谁?

这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一门课“人生设计课”中涉及到的问题。人生设计课的创始人是两名跨界设计师——前苹果公司员工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

比尔曾经为早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设计出屏幕与键盘连接的转轴;戴夫则研发了苹果电脑的一款鼠标。俩人还经常受邀为硅谷的创意天才讲解设计理念。

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只能帮助人们做出最有创意的产品,却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所以,二人就决定把设计思维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来。

设计思维是近年来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其实是设计界的概念,后来被各行各业借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其中,设计思维包含五大步骤:

同理心(Empathy):通过换位思考,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定义需求(define):分析各种收集到的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创意构思(Ideate):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阶段。大家围绕着问题,想出各种解决办法

原型设计(Prototype):根据粗糙简单的想法,制作原始模型

实际测试(Test):测试产品是否满足了需求、解决了问题,然后不断优化解决方案

“人生设计课”就是把设计思维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一种方式,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运用设计思维,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比尔和戴夫认为,设计思维包含了五种基本心态: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它们如同5个设计工具,你可以用它们建造一切,包括你热爱的生活。

不过,比尔和戴夫发现,即使有了这五种心态,很多人在真正设计人生时,还是会落入陷阱和迷茫。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一书中,他们记录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方案。

分析测评你目前的生活——识别“重力问题”

当你开始设计人生,确定前进的方向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你现在正在奋力解决的人生设计问题是什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多人会掉进去的“陷阱”:重力问题。也就是说,有些问题就像地球重力一样,你无法解决。所以,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它只是一种情况,一种环境,一种生活现实。

比如,有的人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想重新回到学校念书,然后成为一名医生,但这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我不想花费这么长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力问题。除非你打算把改革医学教育作为你人生设计的起点。否则,你能做的就是改变你的想法。在美国各大医院里,绝大部分诊治病人的工作都是由住院医师负责的。

你可以选择换一条路试试,比如成为一名医师助理,医生的工作很多都是由助理来完成的。你还可以选择进入保健领域,比如在一家理念先进的保险公司开展疾病预防项目,虽然这类工作和临床治疗无关,但你依然可以在健康领域做出贡献。

面对这样的重力问题,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接受它。这是优秀的设计师在一开始必须明白的——“你在这里”(You are here)这句话的含义,即设计思维中的“接受”阶段。接受,也是设计人生的起点。人生设计的起点不是你希望到达的地方,更不是你认为自己应该在的地方,而是你当下所处的真实位置。

所以,当你在某件事上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时,不要死揪住不放。你可以确定一个远大的目标,比如食品安全、男女平等、环保等。但在采取行动时,请选择明智的方法。如果你的思想开明,能够接受现实,你就可以重新构建一个可解决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应对方法,发挥你的作用。

创建人生指南——让人生具备一致性

创建指南针,你需要两样东西——工作观和人生观。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你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工作变得有趣?如果你能清楚地阐述你的工作观(工作的目的和原因),你就不会让其他人为你设计人生。

问题在于,在这个世界上以及我们的大脑里,总有各种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有很多人给你树立了“应该如何生活”的榜样,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跟随他人的指南针,复制着他人的生活。若要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楚地阐述你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为自己创建一个独一无二的指南针。

实现这一点很简单,那就是遵循一条原则:你的人生应具备一致性。在具有一致性的人生中,你才能清楚地把下面这三件事相互关联起来:你是谁?你的信仰是什么?你正在做什么?

例如,如果在你的人生观中,你坚信应当保护地球环境,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你所在的企业却正在破坏地球的环境,还付给你非常优厚的酬薪。因此,在你的信仰和你正在做的事情之间就缺少了一致性,你会感到失望、没有满足感。

寻路——找到自己的“心流”

当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并想找到目的地时,寻路是常用的方法。寻路时,你需要指南针和明确的方向——不是一张地图,而是方向。

在人生中寻路也是一样,因为人生没有一个必须到达的目的地,你无法用GPS定位,然后规划路线,径直到达。你所能做的就是关注眼前出现的线索,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现有的工具奋力前进。在我们看来,寻路时首先出现的线索就是投入和能量。

要找到这条线索,你就要感受自己的“心流”所在。“心流”体验是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伴有兴奋感。当你在某项活动中心处于心流状态中时,你会感到时间仿佛停止了,你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项活动的难度与你的技能相适应——你既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感到紧张。

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

完全投入

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

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冷静

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一个人不管是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活动,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例如,在准备教案或是扬帆远航的时候,戴夫都会进入心流状态。

人生中有很多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流体验就是其中一种,你只能自己去识别它。作为全身心投入的终极状态,心流体验在你的人生设计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用心观察然后记录下自己的心流体验非常重要。

摆脱困境——快速失败

很多人找工作时都会这样:浏览工作招聘列表,寻找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工作。其实,这种方法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成功率最低的。这种思维方式不属于设计思维——只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不可能带给你长期的满足感。

有些人会死揪着最初的想法不放,有些人则一味地追求完美,认为不论他们处于何种境地,都能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实际上,如果你坚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那么就会导致压力和犹豫不决。

其实,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做出选择,可以自由流动,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享受科技成果。但是,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出最佳选择上,认为总是会有更好的主意和方法出现——甚至是最好的方法。这种思维对于人生设计是非常危险的。事实是,所有人并非只有一种生活方式。

不要固执地坚守一种无用的解决方法,不要把一个可解决的问题变成一个“锚问题”。“锚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具有可操作性,但是难以解决——因为我们被困在上面的时间太长,所以感觉它变得难以逾越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想出好点子,寻找其他的可能性。然后以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为原型进行设计,从而摆脱困境。

在人生路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小的“原型”来进行测试,这样可以降低失败的风险(和恐惧)。原型测试可能会失败,这很正常,但从精心设计的原型中,我们仍会得到一些关于未来的启示。

原型设计会降低我们的焦虑感。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数据,知道通过努力,改变的概率有多大。设计思维的一条原则是“快速失败,在失败中前进”。

当你被一个“锚问题”困住时,你可以试着重新定义一下这个问题,探索其他可能性(不要期待奇迹发生),然后进行原型测试。原型要小,而且可靠,这样你就可以找到一个更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当你有了很多主意之后,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原型,并对它们进行测试。这时,你就是一个设计师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本文摘编自《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摘编丨张瑶 ,编辑丨李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6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