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艺术留学

贝家花园往事

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办了一所中国大学,

每年仅付一法郎租法国古堡,

他用一粒神奇的大豆,

开创边做工边读书的方式,

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1000多名中国青年送往法国留学。

这些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李石曾不会知道,

在100多年后,

他的名字会成为

法国城市道路的标志,

他的故居成为旅游景点,

而他的故事演绎成

中法历史的一段传奇。

1

李石曾1881年生于北京,父亲曾任清朝军机大臣。从甲午海战中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已然落后,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他成为第一位去法国留学的中国人。

蒙达尔纪位于法国中部,只有3万人口。蒙达尔纪农业学校,仍然保存了一百年前的面貌,而李石曾是第一位来这里留学的中国人。

李石曾,1881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李鸿藻曾任清朝军机大臣,但并不鼓励他应试做官。甲午海战失败后,绝望与屈辱促使李石曾立志留洋。

1902年,李石曾头顶一条辫子来到法国,但他很快剪掉辫子,投入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学,埃菲尔铁塔为现代建筑确立了新标志。生机勃勃的法国与专制腐朽的清朝形成鲜明对照,给李石曾带来强烈震撼。

他回头看看祖国,又贫困又落后,所以他就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国内的有志爱国的青年到法国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2

李石曾在蒙达尔纪农业学校就开始研究大豆,1908年获得现代豆腐工艺专利,还有中法文出版了学术专著《大豆》,他证明豆奶的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

1908年,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小城科伦布,开办了一家豆腐工厂。据说当时有70多名工人,多数来自李石曾的家乡河北高阳县,是一群近乎文盲的乡村青年。

为提高工人的文化素养,李石曾亲自编写教材,讲授中文、法文、数理化甚至修身课程,白天上班,晚间上课。

李石曾从华工夜校受到启发,与蔡元培、吴稚晖一起,发起一场勤工俭学运动,招收经济困难,却有理想的年轻人,去法国边做工边学习。

法国驻华使馆医生贝熙业也积极参与,担任留法勤工俭学会医师,李石曾没想到,那一场运动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3

1919年春天,李石曾亲自把勤工俭学生送到他曾经留学的蒙达尔纪。勤工俭学生到来时,蒙达尔纪男子公学校长亲到车站迎接,气氛十分融洽。

然而,看起来很美的西餐却成为勤工俭学生面临的第一道挑战。后来校长夫人也非常聪明,想出一个主意,把这些勤工俭学生剩下的那些硬的面包壳煮成汤。

李石曾聘请了一位助手,专门打印信件,寄给法国工厂,为学生找工作。据华法教育会办事员回忆,石曾先生废寝忘食到处打听,甚至遇到照相、裁缝,也问人是否带徒弟。一位留学生这样描述李石曾,为人宁静淡薄,遇事不忙,有诸葛之梦。

两月之内,400多名留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足迹遍及巴黎、枫丹白露、里昂等法国全境。勤工俭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家庭根本没钱上学,大多补修一两个月简单的法文后就去了工厂。

民国之前,李石曾就开始素食,那时鉴于清末,吃花酒、斗麻雀、跑官卖官的腐败气息,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一起发起进德会,重塑国民价值观,倡导八不主义。不做官,不做议员,不食肉,不饮酒,不抽烟,不赌博,不嫖妓,不纳妾。

4

1919年秋天,正当李石曾在巴黎为勤工俭学生到处找工作的时候,吴稚晖、蔡元培联名致信李石曾,提出在法国办一所中国大学的构想。

不久,李石曾约见法国前总理班乐为,国会议员穆岱等人,正式恳请他们向国会提案,退还中国按照《辛丑条约》给法国的庚子赔款。

在法国创办一所中法大学,这些法国政要都是李石曾青年时代在巴黎沙龙里结交的好友。沙龙是法国18世纪以来的一道文化奇观,主人往往是富且美的贵夫人,在客厅与宾客探讨艺术,纵谈时事。据李石曾回忆,他曾出入巴黎四大沙龙。

1919年12月7日,李石曾动身去里昂,这里成为他选址的首要目标。李石曾提出,用法国政府退还的庚款筹办中法大学。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认为,中法可先出点钱办起来,促进法国政府退还赔款。

正巧,美国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清华大学,给他强烈刺激。李石曾表示,里昂大学将免费接受中国学生,但场地还需要找里昂市政府。当时,里昂市长霍礼欧是法国知名文学家,曾任众议院院长、内阁总理,兼任里昂市长数十年。

李石曾回忆说,热爱中国文化的霍礼欧毫不犹豫,当即提供圣伊雷内堡,旧教会学校和一片空地3个选项。

李石曾选择了圣伊雷内堡,这里曾是拿破仑征战之地,在里昂西郊的山上,占地200多亩,站在高处可以眺望里昂全景。随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经里昂市政府批准,此地永久租与中国,每年租金为一法郎,这一条款写进了一年后签署的协约。

5

1923年,中法大学在北京西山正式招生,陈毅进入服尔德学院,李石曾用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命名文学院,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命名理学院,生物学家陆谟克命名生物学院。

李石曾总结了俭学会的经验,也吸取了勤工俭学运动的这个教训,所以后来他就决定,要培养这个高精人才,必须起点要高。北京中法大学是按照法国的教育制度成立起来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一套教育设施。

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也终于开学,到1951年停办,37年间这所学校共培养了473名学生,其中四分之一获得法国博士学位,一些人成为中国现代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的奠基人。

神秘的贝家花园

还见证了哪些中法友谊的过往?

本周凤凰大视野

《贝家花园往事》

敬请留意

编辑:林梓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