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市的市政大厦是设计师密斯

建筑表皮(Facade)不是清晰和单一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为建筑的维护构造,是构成建筑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表皮的功能,是为内部空间提供保护和私密性。

站在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它是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是城市视觉环境的重要构成。

沿革

建筑表皮的演变和进化,与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初期的建筑表皮,和建筑承重体合二为一。尽管后来有装饰,但外观依旧厚重。

而随着对建筑空间的日益关注,建筑表皮也逐渐开放,厚度开始减薄。

19世纪工业革命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表皮变革提供了可能。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纷纷旗帜鲜明推崇:自由立面的概念,倡导表皮与结构脱离。

沙利文提出:建筑的外表应该是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表达,即形式追随功能密斯提出“Skin and Bone”(“表皮和骨架”)的概念勒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但现代主义,从路斯的“装饰既罪恶”,到密斯的“少就是多”,无不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前进,几乎与批判装饰并行。

“无装饰的纯粹”成为了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色。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反思,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诞生。

重新强调建筑自身的价值和个性,反对国际主义的千篇一律,推动了建筑表皮,由薄向厚的“逆演进”过程

上述因素的累积,导致了当代建筑立面的多元化。建筑的表皮,甚至呈现了——由单层向多层次发展的新趋势。

“重”与“轻”的选择

根据材质及构造的不同,建筑表皮可以分为“重表皮”和“轻表皮”。

重表皮建筑:表皮与结构结合紧密,材质多为砖、石、混凝土和涂料等,外观厚重;

轻表皮建筑:表皮与结构分离,材质多为膜、玻璃、金属或木材等,感觉轻盈。

重表皮

重表皮建筑的特点:表皮层和内部结构密不可分。

自古,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到中国福建的永定土楼,都体现了这种朴素的设计观念。

希腊帕提农神庙

福建土楼

如果说,古代建筑选择重表皮,是因为技术局限,那么随着科技繁盛,重表皮建筑依然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有反装饰和重装饰的风格之争,但重表皮建筑的“核心逻辑关系”和“特征”从未动摇。

反装饰的近现代建筑中,有很多重表皮建筑的扛鼎力作,其中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

近代,勒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和赖特的流水别墅,极好诠释了材料与结构完美结合。

法国朗香教堂——柯布西耶

美国流水别墅——赖特

当代,马里奥.博塔的原生态砖建筑,理查德.迈耶的白色派建筑等,都是成功案例。

而安藤忠雄,素混凝土建筑方面的再实践,他的“教堂系列”作品: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更被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新经典。

意大利佩特拉酒窖——马里奥.博塔

罗马千禧教堂——理查德.迈耶

日本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在这些作品中,表皮材料无不兼顾着——维护和结构的双重功能,虽没有繁复的装饰,却通过发挥材料特征,构筑了雕塑感的建筑形象。

至今,许多现代主义建筑的拥趸者,仍忠实地追随着这种信仰。

重装饰的重表皮建筑,近现代也有诸多杰作。

历时百年,2021年才封顶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教堂”,是西班牙大师高迪——惊世骇俗的遗作。

近乎原生态的建筑形象,繁复至极的细部,很容易让人忽视其:“表皮和结构高度统一”的建筑本质。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堂——高迪

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其核心的符号、文脉等元素,直接附着在立面上,表现为经过装饰的结构维护

看似复杂,其实还严格遵循着——“材料与空间构造相统一”的内在逻辑,装饰只是外在的另一种语汇而已

代表作如: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日本筑波广场大厦、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

美国波特兰市政厅——迈克尔.格雷夫斯

日本筑波中心——矶崎新

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詹姆斯.斯特林

轻表皮

轻表皮的特点:围护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剥离。

现代框架结构发展和幕墙体系的出现,让建筑立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轻表皮建筑提供了技术保证。

玻璃是最传统的轻表皮材料之一

近代,密斯是倡导玻璃建筑的旗手,对玻璃材质痴迷一生。

无论其早期的代表作:范斯沃斯住宅,还是晚年的收官之作“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都一再用“玻璃盒子”这种手法,来演绎他——自由空间和纯净立面的艺术追求。

美国范斯沃斯住宅——密斯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密斯

上世纪中叶,密斯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更是先期全玻璃摩天楼的典范。

自密斯的国际主义实践以后,玻璃幕墙风生水起,成为超高层建筑的绝对主流。

美国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密斯

迪拜塔——阿德里安.史密斯

央视大楼——库哈斯

现代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对于纯净玻璃材质也情有独钟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棱角分明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采用扭曲的旋转楼梯,和弧形墙体,舒展灵动。

法国卢浮宫扩建——贝聿铭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贝聿铭

金属是轻表皮材料中的另一重要类型

金属板材常作为纯装饰面层,它延展性好、光感强烈,总让建筑具高科技意味。

弗兰克.盖里的代表作——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造型解构夸张,银色钛金属板材表层的应用,让原本厚重的建筑,轻盈到有流动感

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利用金属板材和玻璃的组合,弱化体量感,使建筑完全融合于环境

北京国家大剧院

英国伯明翰,塞尔福瑞吉百货大楼,轮廓柔美,犹如女性的曲线,外饰1.5万个铝碟,阳光之下熠熠生辉,柔和到没有一点攻击性

英国伯明翰塞尔福瑞吉百货

英国伯明翰塞尔福瑞吉百货

另一方面,金属格栅和网孔板等的使用,让立面也能十分通透。

北京冬夏奥会主场馆“鸟巢”,通过钢型材的“编织”,不仅线条优美流畅,还有镂空效果,颠覆了钢——冰冷生硬的形象

北京鸟巢

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采用了复合表皮的手法,外表皮多处采用穿孔铝板,让建筑如同身着纱缕

澳大利亚联邦广场——皮特.戴维森

膜结构是轻表皮材料中的新贵

索膜结构,分为张拉式、骨架式、充气式几种,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体育建筑、展览中心、交通设施等大跨度建筑中

英国伦敦千年穹顶

北京奥运会的“冰(水)立方”,采用了面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膜结构系统。

新型膜材料ETFE——这种航空的绝缘材料,把两层或者更多层的膜“缝制”在一起,充气形成气枕,充当建筑物的外表皮。

膜结构在“冰(水)立方”的应用,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北京水立方

新兴轻表皮建筑材料方兴未艾,传统的材料也通过工艺革新,活力四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中,案例较为集中。

新材料方面,芬兰馆 “冰壶”采用边角余料,再造的新建材,构筑了“鱼鳞外墙”。英国馆以六万余根光纤杆,造就了蒲公英感觉的“种子圣殿”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传统材料方面,西班牙馆的藤编材质:表皮野性粗犷,万科企业馆麦秸秆板材:温和环保。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

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

某些建筑理论认为,从仿生学的角度,建筑表皮应该和生物的皮肤一样,具备生命活力,可以呼吸。

虽然,这方面的建筑实践从未停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绝大多数建筑表皮,更多扮演的还是空间围护体的角色。

而未来,无论是重表皮还是轻表皮的选择,建筑表皮肯定会向更生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细部系列丛书:《建筑表皮》 (德)史蒂西(Schittich,C.) 编,贾子光,张磊,姜琦 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京华 王珊 杨姗 《表皮手法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a+a 建筑知识》,第28卷

3.图片来源于网络

>>>>>>>>>>>>>>>>>>>>>

——欢迎关注:嘉年黑咖啡

分享建筑的风景和故事,

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