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艺术大学字体

你知道盛唐时期韩国“留学生”崔致远的作品,与“诗仙”李白的诗歌有什么异同?你知道崔致远在自己的诗歌体现了哪些盛唐风采?被称为韩国四大金石文之首的《真监和尚碑铭》,又隐藏着哪些中国历史?

展览海报。

为更好推进学科交叉与学科整合,“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2023”展览(以下简称“展览”)于10月12日-11月18日在香港中环开展。此次展览邀请了香港集古学社著名学者和墨袖斋(香港城市大学书法社),以韩国旅唐学者崔致远和唐朝为主题,从《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现藏于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和刻石中选取诗文佳句,临摹或创作书法作品。这个让学生投入学习古籍和书法的模式起源于“书法传承与互联项目”(Calligraphy Connections Project CCP),并在最近获《大学图书馆学报》创新服务栏目刊登。

“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2023”展览10月12日-11月18日在香港中环开展。

“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2023”展览于10月12日-11月18日在香港中环开展。

学生们借助各类现代技术,去对比李白、崔致远这两位同个朝代、不同国别诗人作品的区别,识别《真鉴禅师碑铭》中的古字并临摹还原出早已风化、缺失的碑文。据悉,“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2023”之后还将往扬州、韩国进行展览。而由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临摹的《真鉴禅师碑铭》,也将在明年赠送给目前碑铭所在的韩国双磎寺。

在韩国“留学生”诗歌临摹出盛唐风采

新罗文学家崔致远(857 -908?),字孤云,号海云,是我国唐朝时期一名来自朝鲜半岛的“留学生”。他12岁辞别家人,乘船西渡,孤身入唐近18年,曾担任淮南节度使幕府,在扬州为官五年。

其间,崔致远写下的《桂苑笔耕集》等代表作品和其他刻石文记录了他在中国各城市的足迹。他为中韩两地的文化交流开辟了一番新天地,被冠以“海东文宗”的称誉,与李奎报和李齐贤被誉为韩国文学史的三大汉诗诗人。

2012年时,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韩国国立济州大学、韩国景仁出版社合作,将韩国汉籍《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制成能用繁体汉字、现代韩文及韩文罗马拼音索引的数据库。其中就包括有关于崔致远的《孤云先生文集》。

“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2023”展览10月12日-11月18日在香港中环开展。

“当时图书馆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项目,但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却非常少。一个是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谓取之不尽;一个是很少老师会去研究这些韩国的古代文学。”王玮乐说,刚好城市大学书法社墨袖斋2019年曾到扬州去参观过纪念馆,最后决定在今年的“科学与艺术:书艺同行展”,推出以崔致远和唐朝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选定主题后,王玮乐跟参与的同学们随后研究到底要怎样通过策展,来讲述崔致远的故事。“我们遵循崔致远的诗歌,发现在唐这十多年间他是有很多公务,需要去往不同的城市和地方,留下了很多活动印记。”王玮乐告诉记者,支撑崔致远这种“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行程,是盛唐时期发达的水运,包括著名的隋唐大运河。

为此,香港城大书法社墨袖斋邀请了20位同学参与并最终选出9幅作品,70位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高中生参与古诗新解新译,大家特别挑选了崔致远有大运河城市名字的诗,集体讲述了唐朝时期极为繁荣的水路交通。

展览还展出了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创作的书法《崔致远诗选》,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金耀基院士的《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灯传海裔,塔耸云根》,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教授的《饶州鄱阳亭》和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教授的《兖州留献李员外》。

韩国四大金石文之首中的唐朝元素

崔致远创作并书写的碑文《真鉴禅师碑铭》,是韩国四大金石文之首,碑文开篇写出“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意为道义相通,不会因为国家不同而产生距离。崔致远三十一世孙,前韩国国会议员崔载千也于2009年,将崔氏宗族保存的原碑拓本寄赠给扬州市崔致远纪念馆。

2020年2月新冠疫情暴发时,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曾紧急筹备2.5万多个医用口罩,送往疫情发展迅速的大邱市。运送口罩货车的横幅上便印着这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在韩国和中国引起广泛关注。

崔致远创作并书写的碑文《真鉴禅师碑铭》开篇写出“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意为道义相通,不会因为国家不同而产生距离。

可惜的是,《真鉴禅师碑铭》经过常年的风化,部分字体已经难以识别,部分碑面更是缺失、损毁。为了还原这个韩国四大金石文之首,王玮乐以《孤云先生文集》中记载的《真鉴禅师碑铭》,寻找残碑上风化的文字,依照首尔艺术殿堂出版的《韩国书艺:统一新罗 崔致远 真鉴禅师碑》的古代拓本碑帖,尝试临摹碑铭上的书法,重新演绎唐朝时期的汉字书法作品。

崔致远画像。

“古时候很多字型跟现在差距很大,即使有碑文有时候也难以识别。”王玮乐举例说,《真鉴禅师碑铭》中的“敭”字(与“扬”字同),初见时他根本认不出来。

幸运的是,20多年前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曾将《四库全书》全文数字化,收纳了艰涩古字、生僻字、异体字在内的汉字,方便人们查阅古汉字写法和进行文献中遗失文字的考据、辨识。王玮乐通过《四库全汉字字典》APP一一对应。最终,王玮乐以书法重新抄写还原出碑文内容,更全面、准确、生动地对外阐释1100年前中韩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未来进一步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发展。

王玮乐也在《真鉴禅师碑铭》原文中发现很多中国历史的内容,“石碑还记载着真鉴禅师从韩国来到中国后,从六祖惠能南宗的弟子沧州神鉴大师受禅法,并四处参学的事迹,对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王玮乐认为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人文交流却是“人无异国”。

新技术对比盛唐中外两名诗人作品

此次参与临摹的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大部分来自数学系、材料工程学系、电机工程系等理工科专业,他们通过创新的科技手段,来展开对崔致远诗歌的研究。

石碑活化展品,左二为策展人之一的王玮乐。

城大社会科学院的学生柏牧更进一步收集崔致远近三十首诗词,并与李白近一千首诗词通过python进行文本数据挖掘,让这两位在中韩两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把这两位诗人的文学作品的差异可视化。

柏牧在研究中发现,崔致远的诗词更多提到的是“乡”和“云”,推测是因为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同时背井离乡“留学”在诗词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而李白的诗词则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是围绕着“我”这个主人公。

分析还发现,崔致远继承了李白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例如以浮云之飘忽不定来抒发其对故乡之怀念等。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崔致远,其作品没有像李白诗歌中惯常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

事实上,崔致远曾点评李白一诗句为:“唯夸散诞之词。”足见崔致远更加关心身边事物、关心百姓疾苦的务实作风。

“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古人诗词,也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的年轻人来参与到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承中。”作为此次书法创作的参与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表示,“我们可以看到崔致远诗歌的内容,跟我们唐朝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这也证明我国盛唐时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遣唐使、遣唐僧,都愿意来中国学佛学、文学、儒家文化!”

郑培凯认为,这种文化交流也体现当时整个东亚国家间关系是比较和谐的,经历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他也希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各个国家不要太过注重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冲突,而是能像历史上那样建立相互信任,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香港也能发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通过这类文化艺术展览来推动交流。”

南方+记者 陈彧 吴彬彬

【作者】 吴彬彬;陈彧

今日香港地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