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能干到老吗

记者 | 徐 弢

编辑 | 许诗雨

过去的2022年,不确定性可能是贯穿全年最重要的关键词。很多变化都让人措手不及,海内外市场的突发事件、大公司种种“降本增效”的措施接踵而至,令许多公司人职业规划的路径一改再改。
传统的线性职业道路可能早就已经不是职业发展的唯一思路。德勤公司高管凯茜·宾果与莫莉·安德森在2010年出版的《点阵公司》中就预测,职场人士的职业发展道路从楼梯状走向格子状,即有时是线性的,但更可能是对角线式的或者是水平线式的变化。
在中国市场,公司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在“2022公司人薪酬福利大调查”中问了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都说职场要做长期规划,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职场观的成熟,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搅动着周围的世界,大家在工作多年后还会坚持当初的职业规划吗?或者大家还那么看重职业规划吗?
其实,答案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想到。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顺利与否其实和是否完全依照规划行事关系不大,能力、机遇等等因素才是关键。因此,我们更希望获知的,是大家工作这么多年后,所凝练出的那些真正的职场感悟。无论好坏,都是可供其他人参考的宝贵财富。
在面对种种形势变化时,相比周全的思考,快速行动并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可能更为重要。
漫画《深夜食堂》的作者安倍夜郎在随笔集《啊!这样就能辞职了》中就提到他的个人案例。在安倍夜郎还在用业余时间练习漫画时,他参与早稻田大学漫画研究会时期的师妹蝼荣子给他写信,催促他早日迈出成为漫画家的步伐,并给出边行动边思考的建议。这封信给他很大的鼓励。她说,“想等自己的世界变得更深刻(或整理好自己的世界后)再行动,实在是太幼稚了,一边行动(虽然谈不上顺利)一边思考,不断地推翻重建,才更有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1

职业规划赶不上变化

@郑女士:
陕西/房地产/民企/90后
最初 2018年以管培生身份进入房地产,刚入行恰逢房地产高周转的顶峰,不管个人规划还是公司的培养体系,都说的是,3年业务经理、5年部门负责人,现在想想,真有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劲儿。目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工作四年半,才是高级主管,离经理都还有一步之遥。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升职无望,2019年开始,行业下行,规模收缩,裁员不断,人才流动也在减弱,部门很多老资历高职级即使降薪也苟住不动,我们的职级也始终卡在高级主管无法晋升。至于薪资,我们这届薪资入职时就给得较高,即使4年没变过,现在也基本在平均水平,并不差,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奢望涨薪了。
现在 从个人职业发展来说,目前公司业务单一住宅居多且新项目锐减,只能做做存量开发,即使有新项目也是僧多粥少轮不到我们小年轻去负责,11月底公司刚好有优化赔偿名额,就半主动半被动地选择了离开。目前正在寻觅新的机会,有两个规划方向:1.进入国企或者政府下边的城投产城公司,一方面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元业态的业务,有助于自我提升,一方面比私企稳定,但是薪资降幅肯定很大,这个需要自我心态调节。2.考编制,管委会或者公务员,彻底稳定下来,回归家庭。
@吴女士:
北京/IT、互联网/民企/80后
最初 曾经认为,到××(某大厂,此处隐去)工作近5年后,薪酬至少会比现在高20%,能在上司的影响和带领下得到价值感和认知提升,结果比起前两年,也许不能说倒退,但基本是在原地踏步,感到被“卡住”。
现在 确实不太一样了,既体验过累而相对快乐的工作,也做着现在身体不累但非常无趣时常令人沮丧的工作,现在觉得工作中的领导像是一个乘数,领导好可以让各个方面的好翻倍,但差劲的领导也能让一切感受大打折扣。所以直属领导的重要性在我的评价体系里上升了一个层级。
@郭女士:
湖南/影视、文化及娱乐/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我的简历上写着“对影视行业仍有热情”。现在,下次如果我再找工作,我可能会把这句话删了,或者换个措辞。热情是没用的,电影院都多久没开了,2022年平台过会了几个电视剧项目?这一年,新冠教会我放下理想,看向现实——赶紧做核酸。赶紧搞钱。
现在 会更看重薪酬。理想没有眼下的生活重要。岌岌可危的生活。
@余小姐:
广东/房地产/民企/80后
最初 曾经规划用10年时间做到公司中层管理者,2021年被裁前已实现,但行业宏观调控加上前司爆雷,一切都被打乱了。
现在 原本以为自己还能继续往上拼搏,但发现社会正在抛弃未婚未育的大龄女青年,相比高强度的竞争,目前自己更期待找份稳定、工作量相对合理的工作,有更多时间去发展副业。
@吴女士:
浙江/新能源/国有企业/90后
最初 2020年年底硕士毕业,当时已经疫情了。读书包括秋招的时候都想着去外企,但是最后挑offer的时候妥协了。
现在 不一样,完全偏航。为了旱涝保收选择了国企,结果岗位是财会。我最开始的理想是咨询/市场营销。但是现在也很难转向了。
@吴先生:
北京/零售/民企/90后
最初 主要集中在收入方面的提高,对职位的高低反而要求不高。但进入传统零售行业时,已经是行业的衰退期,没几年风光就崩塌了。目前远远未达到预期。
现在 干不动,方向不明。只能苟着继续在行业里深耕,寻求突破。
@刘女士:
浙江/金融/国企/90后
最初 入行PEVC,当时期待在基金里面一直晋升,结果工作第二年基金因为管理层调整募资困难,团队几乎解散,后来到被投企业工作,发展一般,家族企业改革困难重重。2021年回到PEVC行业,但是是国企投资部,指标重、流程长,非常疲惫,整体没有达到预期。
现在 不一样,对行业感到绝望。
@陈小姐:
广东/零售/民企/90后
最初 做到管理层,然后就能舒服躺平,现在发现做到管理层也可能被裁员。
现在 经历了2次裁员(其中一次通过转岗被留下),确信了一天在企业,一天都有可能面临风险,且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高层,决定创业,已兼职一年试水,准备全职。
02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确实变重要了

@Yui:
上海/咨询及第三方服务/外资及合资企业/80后
最初 刚工作时总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一直保持向前冲冲冲的干劲,努力在各方面都做得更好。工作了近10年,薪资和资历都达到了之前预想的目标,但是已经想调整工作的节奏了,花更多时间在生活上。
现在 我所在的行业是逆经济周期行业,经济不好会催生更多的业务。深耕细分领域,保持专业,不要见一行做一行,保持持续的热情,是目前还算理想状态的原因。当然,行业的选择也很重要,有运气的成分在。职业规划的变化主要是从一直向前冲变成了稳扎稳打,慢慢沉淀,更循序渐进地对待工作。
@秦女士
海南/制造业/外资及合资企业/90后
最初 没有达到预期,刚毕业以为能在PwC做到senior或者manager,再跳到外企做财务经理,实际上3年换了3家企业,还是一个小公司的financial controller,工资虽然降了,但是好歹作息规律,自由时间更多了。
现在 改变了,起初都想着5到10年做到经理,成为职场女强人。但现在认清现实,能在这家外企稳步发展,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也是不错的,可能稳稳的幸福也是一种快乐。
@王女士:
上海/零售/外资及合资企业/80后
最初 刚工作时希望自己在年轻时快速晋升达到中高层,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我这个行业比较看重经验积累,时间太短的确会影响判断力;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的ambition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足,往往还是图安逸想躺平追求稳定。
现在 本来是想活到老工作到老,现在想早点退休。因为感觉对工作、金钱、职位的追求是没有底的,陪陪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黄先生:
上海/消费品/外资及合资企业/80后
最初 12年前,也就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要多多努力。要么提升能力自己开个小店,要么在外企做到中高层,保持工作生活平衡。现在过得虽然还算不上拔尖,但和周围部分人比比也不算差。开小店还是算了,中高层还是缺了几步,毕竟老板不走,我也上不去。
现在 之前还想转行做保险,想着实现一下人生价值,为更多的人改变未来生活努力。现在想想算了,我先过好自己的人生吧,影响别人不是一定要靠自己跳槽做保险的。
@姜女士:
北京/其他/民企/70后
最初 70后,毕业是20年前的事情了,也曾经创业过。现状并未达到预期,曾经的追求变成了内卷,到了卷不动的年龄了,疫情几年,又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与未来的规划。
现在 发生变化还是为了生活吧,毕竟70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总是现实的,但这个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磨砺,这也是生活的魅力,因未来不可知,所以未来有多种可能。
@常女士:
广东/金融/国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希望自己努力考证,提升专业能力,增加竞争力,后面发现工作越来越忙,根本没有余力看书学习,全靠以前的积累在输出,很难说除了所谓职场经验有学到什么专业技能上的东西,内耗特别严重,未达到预期。最近有在调整心态,稳定状态重新开始学习。
现在 逐渐发现工作不一定是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还是需要一定的分离,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应该在职场过度内耗,找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03

先苟住,再看看

@董女士:
天津/通讯/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的时候希望可以3年待在公司扎实学习,然后跳槽到一个同行业外企或者央企。
现在 现在的规划和当初不太一样了,快5年了还没有动,疫情3年我们很多业务的进度都受阻,方向也有变化,公司升了我当基层管理带团队,我最近也没打算跳槽了。希望可以先苟住,积累作为管理者带团队的经验,业务技能再扎实一点。同时我也是未婚未孕的女生,快三十了,再跳槽要慎重了。
@大迪子:
黑龙江/金融/国企/90后
最初 以为银行管培生是一条捷径,但是各家单位对管培生的培养目标不一致,现在看来只是普通的校招岗位而已,仅仅在选择部门和方向时有一定自主性,没有薪资和晋升优势。
现在 工作5年多,目前怀孕两个月,意味着未来两三年不会有工作变动了,只能抽空考证兼顾带娃。好在国有企业对女性休假非常友好,福利待遇可以保证。
@Jane:
天津/咨询及第三方服务/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进入了本市一个重奢购物中心的商业管理部,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30岁的时候能晋升到中层管理。但是之前所在的商管公司经历了股权转让、领导出走……然后我就在商业地产这个行业里一直算是摸爬滚打,什么都做过。写策划,做招商,做后期的运营,目前在行业一个头部号做编辑。如果没有2022年这场疫情的影响,可能我目前的情况还算过得去,但现在,整体行业前景很模糊,一切未知,自己也比较迷茫。
现在 先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吧,给自己充充电,多看一些宏观、社会、财经类的书籍,增强自身的输出能力,才能更好迎接新的挑战吧。做好当下,未来的规划……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了。
04

个人成长才是真

@王女士:
四川/医药及健康/民企/80后
最初 转行后目标是5年内考过CPA,让自己有不怕失业的安全感,最后用6年实现了这个目标,还算满意。只是薪资始终不能和一线城市相比,但是我有底气,失业也不怕。
现在 未来职业规划是希望个人能力再有一部分提升。
@刘先生:
上海/汽车/外资及合资企业/80后
最初 刚工作时希望可以尽早成为财务负责人。已经13年过去了,现在刚够到财务经理的职位。这期间走了一些弯路,很难评判这些弯路是否对职业晋升有帮助,但对我个人的软实力有一些帮助。
现在 随着毕业时间延长,发现自己缺失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太多。尤其是年初的离职,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局限性,但有效地提醒了我自己需要耐心学习更多,现在的小坑总会比未来的大坑更容易让人接受。
@阿柴:
广东/咨询及第三方服务/民企/90后
最初 广告从业。刚开始的确是“三年指导五年总监”类的规划,并且希望自己尽快做出优质案例,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目前从业7年,并没成为总监,不过的确有一些案例,在圈内也少少积累了一些轻微的个人声誉和资源。算是基本达到预期了。
现在 有相同的部分,即,声誉、资源和优质案例的积累仍然在计划内。但更多还是不同。首先是明确不想继续在乙方消耗自己,而是要尽早转去甲方公司品牌部,做更统筹更垂直的事情;其次是不再急于求成,心态更平稳,尽可能让自己不太焦虑;最后是基于个人能力兴趣资源考虑未来长远的跨行或创业规划,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另一重准备。
@綦先生:
广东/通讯/民企/90后
最初 职业是视觉设计师,毕业时哪有什么计划,活下去就行了,我挺喜欢做设计师的,内心坚定地走这条路,估计不能大富大贵,但能让我吃上饭。2017年毕业从成都到深圳,第一份工作月薪才6000元,不舍得租房子住,打地铺睡在会议室,健身房洗澡、青旅洗衣服,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台风“山竹”来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在地王大厦60多层吱吱呀呀的响声中睡去。现在工作第5年,年薪28万,自己在深圳买房几乎没有希望。
现在 平面设计竞争激烈门槛低,薪资也不高。后来想转UI设计师,因为国内互联网、手机通讯行业、车企的需求一直很高,但碍于缺少机会锻炼没有成熟的作品放弃了。考虑再三最后选择转行做三维设计师,可以自己做场景和素材,IP人偶,3C电子产品和动画,还可以辅助我做平面设计,比对做UI的兴趣要大得多。因为有知识壁垒加持,薪资提上去了,也不会那么焦虑被新人替换,新赛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计划工作第10年能当中层领导拿公司股票在深圳安家。
05

试一试,试出新天地

@萌萌:
广东/通讯/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我想着啥时候月薪过万就很开心了哈哈,没想到现在年入50万还是在挤地铁。当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迷茫。
现在 当初真没想到会做人力资源,那时学服装的我一心想进入时尚行业。但是如今看看自己的特长,确实适合人力资源,而且做得挺不错,领导同事都很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和自己热爱的工作,还是挺幸运的!
@冯女士:
上海/医药及健康/外资及合资企业/80后
最初 医学生刚工作时转了行做广告进互联网公司,中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医药圈,现在定位在医药圈、互联网圈、广告圈交叉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达到甚至超过了我刚工作时的预期。
现在 对未来的自己抱有好奇和期待,目前在英语和戏剧方面有花时间,想进一步深耕,同时也想捡起医学专业,总的来说,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我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邓女士:
上海/咨询及第三方服务/外资及合资企业/90后
目前刚工作两年不到,从就业开始,就受到新冠严重的影响,从校招开始就不是很顺利。到了2022年,企业业务收缩,虽然是自己主动离职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知道前任公司业务难以为继。后面又经历了offer delay,其实对内心的冲击还是很大的。目前碰到一个好的老板,虽然薪资一般,但在目前情况下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也算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康先生:
北京/IT、互联网/民企/90后
最初 之前的目标是审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CFO的预期。
现在 和之前的职业规划不一致,以前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财务总监和CFO,偏财务侧,经过这一年多来在互联网公司做经营分析,自己的视野、思考的角度、对不同岗位的思考打开了。
现在的职业路径是从审计到预算到经营分析到经营管理,在经营分析和管理的山上攀爬,从顶层了解公司的运行逻辑、业务的管理难度,意识到了怎么用数据、流程、规则、考核去影响和引导公司运营,很有意思,希望未来往COO或者引导数据驱动的CFO变革,也有可能最终的目标是CEO。
06

把冲刺改为长跑

@卓女士:
上海/影视、文化及娱乐/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规划不明确。换工作后计划一年坐稳,2到3年做出成绩,3年后晋升。部分达到预期,学到了很多东西,做出了还可以的产品。但是周遭内卷的氛围和快速的工作节奏加上领导的焦虑,让我渐渐不太记得初心,一方面内心想要平静沉淀学习积累,另一方面表现出急躁看起来急功近利。于是辞职了,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现在 把职业规划拉得更长。想要用接下来20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去追逐两三年的目标。因为需要更多的积累,才有能量去做事。每天只想着达成什么目标,只会让自己陷入消耗和紧张的无限循环。
@张先生:
广东/金融/国企/80后
最初 刚工作时还不懂什么是职业规划,以为就是做到中层,或者做到百万年薪。现在发现做到某一个目标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一个瞬时状态。真正的职业规划是设计好长期的职业路径,与个人的生活规划相协调,客观地来讲是一条长期的上山下山的平缓曲线,绝不只是回答高点在哪里。
现在 已经变化了,目前看的阶段更长,更多考虑自己未来有哪些选择,状态持续多长时间,状态之间如何衔接,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个节点有多高光。
@汤先生:
湖北/消费品/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时希望3年内能独当一面,带领一支小团队,在个人能力和产出上均有所突破,薪资能突破20万。现在独当一面,带领团队,能力和产出确有突破,但是薪资未能达到预期。
现在 基于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做了一些路径、节点上的调整。因为2019年毕业,刚就业就遇上了疫情,对整体的计划还是有一些干扰,但职业生涯是场马拉松,长久来看黑天鹅的影响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弱化。
07

调整心情,重新出发

@Wendy:
上海/消费品/外资及合资企业/90后
最初 大学时候学的mkt,第一份工作因为是拿的暑期转正管培,进入了销售行业。干了一年决定还是回到市场部去试着卷一卷,没想到真的面到了一个更好的公司的市场部。很不可思议,感觉自己达到了心里理想的职业起点,可能未来更艰难但年轻不就是要勇于试错嘛:)
现在 当初觉得自己会在一个公司待很久,但现在好像更倾向于在不同的行业接触不同的知识。只要在一个垂直的部门里持续保存竞争力,就随时可以准备出去看看吧!
@付先生:
北京/房地产/民企/90后
最初 由于是校招管培生入职,刚工作时,更多抱着在3年内快速了解公司的各个相关业务,之后聚焦到个人感兴趣且更为擅长的领域。但入职后发现公司的管培生项目名不副实,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此外,叠加行业下行,整个公司风声鹤唳,现在也陷入了迷茫。
现在 有所变化,之后若再次求职,会更倾向于找新领域、有前景的方向,学习机会和独当一面的机会也会更多。
@Suri:
广东/消费品/民企/90后
最初 刚工作对自己的期盼很高,入职广告公司计划3年当上主管,想着努力晋升尽快养家。个人提升很快,一年就已经加薪晋升,但是身体首先就扛不住了。现在跳到甲方,晋升很难但能够按时下班有自己的生活也很好。总的来说比刚毕业时自己的预期要慢吧,但符合自己现在的预期。
现在 和以前相比,个人感觉职业规划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它只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每年定一个小的目标然后尽人事。
我不能适应996全天on call,但我喜欢下班的时候兼职爱好,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会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式,也会明白自己看重什么,太宏大的职业规划99%都无法达成,沿着自己舒适的道路一点点前进就够了。
即可购买2023年1月合刊:汽车&薪酬双封面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