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剧学校

民间有个谚语,说是“三年出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个戏子”,侧面反映了培养戏曲人才的艰难。

北京在过去培养京剧演员,没有学校,只有科班,比如早期的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以及尚小云办的荣春社。教授方法也是老式的,而且出科成为名角,要花很长的时间。这使得京剧的传承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程砚秋和焦菊隐等大师筹建了一所京剧学校,想用新式的教育方式来培育京剧演员,这便是“北平戏剧学校”。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请了陈墨香齐如山等人作为教习。

戏剧学校一共办了五期,按字排是“德、和、金、玉、永”,成绩不错。

在这五科中,生、旦、净、末、丑都出了不少名角。“德”字辈中,当年知名的有傅德威、宋德珠;宋德珠工架好,那时是很出名的“刀马旦”,和李世芳、毛世来等被誉之为“四小名旦”。“和”字辈有王和霖、李和曾等;王和霖唱做极像马连良,故有“小马连良”之称。“金”字辈则有武生王金璐,以及沈金波等。“玉”字辈女演员出名的极多,如李玉茹、李玉芝、侯玉兰、白玉薇等,当年有戏校“四块玉”之名。“永”字辈中有一青衣陈永玲,也很不错。

也有原来是戏校的学员,中途因故离开,后来又成为红角的,那就是吴素秋,其《人面桃花》一剧,唱、念、做工都是不可多得的。

北平戏剧学校的新式教育,在教法上仍同科班差不了多少,只是增加了一些新式文化课;另外除招男学员之外,还招一些女学员。

不过,这是北京历史上正式以“学校”为名培养京剧演员的园地,其承前启后之意义是不容低估的。而且老科班师父教戏,常常用打的办法。戏剧学校对这种陋规,基本上革除了,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