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

张引,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专家服务基层重点联系专家,全国高校明德教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推荐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社会服务创新设计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重大、省教育厅重点、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等8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出版个人设计作品集2部,专著7部(百佳出版社4部),教材3本,其中《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再版3次。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省科研成果二等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设计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大展1次,设计作品入展中国文化促进会《写意中国》展览1次,获第七届海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金奖1次,获得省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指导学生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教育部大艺展艺术工作坊一等奖等。

《设计》: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及实践设计/艺术乡建的?

张引:我从2003年开始关注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和海南地域文化在艺术乡建领域中的应用。在2003~2023的二十年中,先后对海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展了五十余次田野调研,并于2009年起针对海南本土人文艺术在艺术乡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2017年提出了海南传统民居建筑再生设计理论主张,并通过艺术乡建、乡村振兴设计服务不断优化和完善理论及实践成果库。

白查村跟踪调研(2007年自摄)

白查村跟踪调研(2018年自摄)

《设计》: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研究有怎样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张引: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团队通过老中青“传帮带”,坚持以地域优秀文化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打造高水平科学团队,为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与地域文化艺术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促进教学研究反哺教学实践,融入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教学实践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我作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负责人,开设了一批针对海南地域文化研究和设计实践的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讲课程《地域文化研究》获批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主讲课程《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案例“弘扬地域文化、实践与创新并轨: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环境设计创新实践”获批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建设,专著《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民居的设计与保护》获海南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依托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一流专业培养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案例“海南昌江红棉广场室内外设计实践”获海南省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视设计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将实际社会服务项目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设计服务工作,例如主持设计完成昌江同利红棉广场60000平方米黎族风情建筑室内外与广场设计(为昌江县最大商业综合体);开展“椰苗美育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扶持白沙等四个市县的美育建设;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应陵水县邀请设计什巴村整村民族特色提升方案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应定安县邀请设计知名宗祠文化提升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应屯昌县邀请设计屯昌城市雕塑以及环西路主干道环境提升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等。

主要有①理论深度及创新优势(基于科研教研积累,如省内唯一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②团队成员专业优势(首席专家为海南省艺术文化领域唯一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内唯一的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南海名家等)。③社会认可及行业认同优势(我受邀顾问专家拍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专题纪录片》,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拟在CCTV及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受《新华社》《今日头条》《红星新闻》《新浪海南》《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14次采访)

《设计》: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设计师/艺术家应如何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您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在地化?

张引:在乡村振兴中,设计师、政府单位应均参加,各司其职。政府单位响应国家政策,专注于出台有利地方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文件,依托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和理论研究优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加强立项遴选及过程性管理。设计师/艺术家应该把设计重点放在如何便民上,真正地做到设计为大多人服务,牢记设计“以人为本”的初心,用长久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同时,作为艺术乡建的具体规划者,设计师/艺术家应该从时代及人民的视角出发,创作出兼具审美高度和艺术人文高度的作品。

要在实践中实现在地化,首先需要准确且深入地了解在地文化的特点,研究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总结地域文化的特征属性和表现形式,然后借助设计思维将地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引入国内外前沿设计理论,找寻适合的理论指导并进行设计实践,最后通过设计思维推演、文化符号转译等方式将无形的地域文化“有形”地展现出来。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以总结为:寻找独特的“在地文化”,选择相应的“在地文化”,把“在地文化”注入实践中。

在地性设计

《设计》:您认为,在乡村振兴设计中,当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实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您的设计方法和决策?

张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实用这三组关系最为核心的要点是“人的需求”,应当将新时代人们对于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三组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重点关注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科技重点关注抽象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技手段,艺术与实用重点关注实际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这三组关系是设计方法的宏观指引,在设计过程中则需要通过更为微观的视角进行呈现,例如设计材料合理替换、结构工艺的赓续与改良、使用功能的继承与创新等。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艺术与实用结合设计方案1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艺术与实用结合设计方案2

《设计》:乡村振兴需要不同设计/艺术专业的协力,如何实现资源有效调动和学科跨界平衡?

张引:首先需要具有整合资源和整体把控能力的设计领导者,明确乡村振兴建设的具体目标或人物。以乡村环境优化设计任务为例,领导者需同时具备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知识,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二次拆分设计任务,定期召开不同任务小组的方案汇报会议;其次需要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设计团队,除上述专业背景外,还需吸纳产品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人才,确保设计理念能够顺利实施;最后需要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介入,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进行指导,不断找寻文化“载体”艺术与技术的平衡点,赋予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文内涵需要。

服装设计

文创产品设计1

文创产品设计2

《设计》: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设计师可能需要应对各种变化,例如市场需求、政策变化、技术进步,您如何看待及应对?

张引:应对变化设计师要做到“变和不变”。不变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手段,变的是具体问题具体手段,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深化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技术进步为例,一方面需要及时更新自身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还需要找到地域文化与之结合的新方式、新策略。

《设计》:在申报双世界遗产的“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中,您曾谈到“文化不可再生,需适当接触商业”,您如何权衡资本参与遗产文化保护开发的利弊?

张引:资本参与文化保护开发,总体上看积极意义占比较多。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传统”的,是因为其不可再生性,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均是在其所处时代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资本参与遗产文化保护能够为其提供经济和运营模式上的助力,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赋能。但过多的资本参与,或资本主导遗产文化保护开发,过于追求“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保护”和“传承”的属性,使传统文化沦为获利的一种手段,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保护,也不利于遗产文化保护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在您看来,怎样才能使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张引:我国地域辽阔,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地域性、阶段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应全面诊断识别乡村地域系统,把握乡村地域发展演化的过程规律,科学识别不同地域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短板,研制支撑乡村地域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分区、分类、分级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从设计角度来看,需要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活态传承”机制,将旅游业、服务业引入乡村振兴建设工作,赋予广袤乡村新的意义及经济发展模式。

《设计》:请介绍几个您带领团队展开的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张引:2022年9月起,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应屯昌县邀请设计屯昌城市雕塑以及环西路主干道环境提升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6月起,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应定安县邀请设计知名宗祠文化提升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

2022年6月起,带领学院组建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应陵水县邀请设计什巴村整村民族特色提升方案项目,并完成设计方案。

定安县艺术乡建设计方案

什巴村艺术乡建设计方案

屯昌城市雕塑设计方案

屯昌城市雕塑设计实拍图

《设计》:国际上有哪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值得借鉴?

张引:德国巴伐利亚州乡村更新模式,该方案通过细碎的土地合并和整治来提高农业及林业的生产条件、乡村更新、为村镇建设释放土地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

日本“造村运动”和“一村一品”,保障农民和农村的利益,推动农村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和现代化治理,打造现代化农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欧亚马村成功经验向日本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村一品”运动。

美国“乡村生活会议”,一是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政府引导技术和资金投入,三是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韩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运动”,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开发为基础,以整体提高效益为目标,循序渐进地改变政府角色,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地支持农村发展。

《设计》:在您的实践中发现设计师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暴露出哪些短板?请您给参与乡村振兴的设计师一些建议。

张引:短板:①因对地域文化了解不充分不透彻而导致的设计作品外观及文化内涵不匹配在区域特点。②因过度追求效率和性价比,部分设计缺乏创新,质量参差不齐。③对地域文化提取不充分,借鉴或抄袭已有案例,导致乡村风貌同质化严重。④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透彻,在改造或修复过程中造成宝贵物质遗产的人为损毁。⑤大刀阔斧改造造成物质遗产损毁。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设计师要做到走进乡村现场,尊重在地文化,坚持修复生态环境,让乡村回归绿色,充分利用资源,生态与产业融合,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为谁设计”的问题,重视运营思维,追求可持续发展,探索艺术赋能,激发乡村活力。

《设计》:根据多年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在您看来,设计未来还能为乡村振兴做哪些工作?

张引:①提供精神扶贫+产业扶贫的双向振兴策略;②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挖掘传统乡村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的“造血式”发展;④设计交叉其他学科,为乡村振兴建设的落点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可能性;⑤设计助力“乡村名片”生成;⑥设计专业和“设计工作”吸引广大人才返乡创业。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