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陈刚
【文艺观潮】
作者:陈刚(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音(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
近日,一批伟人形象闪耀屏幕。电视剧《问苍茫》《鲲鹏击浪》,电影《烽火塘田》等以真挚情感和细腻笔触塑造血肉丰满的伟人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业界对于“应该如何塑造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问题的思考。
电视剧《问苍茫》剧照
从特型演员强调形似到普通演员多样呈现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伟人形象陆续出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特型演员这一特殊的演员类型应运而生。一开始,特型演员因长相酷似某位伟人而有幸成为角色的扮演者。这些特型演员为了塑造令人信服的形象,也极尽所能去模仿。如仔细观察人物原型的每一处外形特征、每一个行动细节,力求从发型衣着到举手投足高度还原人物的外部形象。王铁成就提到过,他为了学习周总理的语言表达,每天坚持循环播放总理的讲话录音,记录每个字的发音特点,不厌其烦地坚持训练。演员刘劲为了诠释周恩来走路时快而稳健的风采,观看了大量纪实影像,甚至在生活中刻意改变自己走路的姿势和速度,直至成为习惯。随着创作不断深入,特型演员出演的作品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不同作品中出演同一位伟人,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创作经验,对人物原型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技艺愈发成熟,呈现愈发自然。其中佼佼者甚至能达到台词信手拈来、动作行云流水、神态惟妙惟肖的程度。
新世纪以来,老一辈特型演员年岁渐长,大多只能饰演伟人的中老年阶段,而新一代特型演员尚未成长起来,导致特型演员出现断层。直到近些年,随着影视创作理念的革新、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化装技术的进步,演员和人物即使只有五分相像,也能拍出七分模样。所以,形似不再是挑选伟人饰演者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普通演员加入创作队伍,伟人形象塑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与老一辈特型演员长时间专注于演绎一个人物不同,新一代演员以年轻人居多,大多只塑造过一次或少数几次伟人形象。由于经验阅历有限,有的演员表演略显稚嫩,尤其是在诠释人物中老年阶段时略欠火候。但由于外貌、创作个性不同,对人物的理解各异,他们的表演又为影视剧伟人形象的塑造增添了别样风采,给相关题材创作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同样塑造毛泽东的形象,在《中流击水》中,毛泽东的神情流露出一种感性和温柔;《大浪淘沙》中的毛泽东眉宇间显现儒雅气质;《热血军旗》中的毛泽东则透着一种潇洒和真性情……这些演员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伟人不同的性格侧面,使伟人艺术形象得到进一步丰富拓展。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剧照
以青春书写和成长故事与青年观众展开对话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伟人形象的理解也更加多元。伟人形象刚出现在屏幕上时,观众以50后、60后居多,他们与人物原型生活在同一时代,对人物的记忆是鲜活的、亲切的、清晰的,渴望于作品中重温伟人风采。因此,是否逼真还原伟人原型,成为一段时间内人们评判伟人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然而,随着岁月更迭,那些革命历史离影视剧主流观众群体生活的年代越来越远。很多人只能通过课本、书籍、影像资料,甚至老一辈人的口述等间接渠道了解伟人故事。在这种时空间隔的影响下,人们更希望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于是,“神似”成为评价表演创作的主要维度。一方面,人们对饰演伟人的演员接受度越来越高,能接受不同面孔的个性演绎;另一方面,他们对演技越来越挑剔,希望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了解不同人生阶段的伟人经历,体悟伟人深沉的情感力量和微妙的心理变化。
有细心的网友对《觉醒年代》和《大道薪火》中两段毛泽东冒雨前行的表演进行比较。《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一出场就遭遇瓢泼大雨。他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迎着风雨、踏着泥泞奔跑,将一路上的民生疾苦收于眼底,更铭刻于心。演员脚步轻快,眉头微皱,把青年毛泽东既怀揣希望,又暗下决心,要为中国找寻发展新路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道薪火》里,中年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上面对诸多不理解,没有再争辩,只是冒雨一个人前行。在这里,演员的步伐缓慢了许多,却更加坚定有力,眼神虽然凝重却透着果敢坚毅,昭示着人物身上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寻找光明的决心更强了。“两段戏份中演员从动作到表情精准到位,都抓住了人物的神韵,让人对毛泽东一路前行的心路历程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网友点评。
为了与时代建立强连接,拓展作品与青年群体的对话空间,还有很多创作将叙事重点放在人物从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历程,让革命历史年代的“青春”与当下时代的“青春”通过屏幕相遇。《鲲鹏击浪》以毛泽东从学校毕业,面临生存就业难题的时间节点切入讲述。剧中,青年演员饰演的毛泽东与好友穿越森林,登上山峰,眺望远方,张开双臂,呐喊着“登顶了”,一个富有朝气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还有《数风流人物》《中流击水》,这些剧中的主要人物以及饰演者都是阳光青年。在影像中,青年演员演绎的伟人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革命和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屏幕外,青年观众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感召,纷纷在弹幕、评论中留言:“这些伟人和我们一样,那么热烈地爱过、追求过、探寻过,经历着类似的成长阵痛,却在迷茫困惑、不断试错后获得前行的力量,找到坚守的方向,用炽热的理想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给我带来感同身受的激励与启发。”
生活化、日常化的情感表达丰富主流影视话语建构
一个人物是否具有感染力,观众主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做出认知判断。所以,关于伟人的塑造越符合时代语境、越常态化,人物就越可近、可亲、可敬。比如,电视剧《海棠依旧》里,演员用丰富的细节处理,刻画出亲切和善、勤政为民的周总理形象:在邀请疗养后身体还有些虚弱的任弼时入座时,周恩来自然地俯下身去,帮他抬起双脚,置于脚踏上,体贴细心的性格一目了然;收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准备离开办公室时,周恩来停下来,驻足于门旁的仪容镜前,摸着衣领,眼中泛着泪光,光荣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用丰富的情感表达,刻画真实鲜活、具有生命力的伟人形象,也是近年来主流影视创作获得观众欢迎的成功秘籍。电视剧《问苍茫》开篇,长沙橘子洲江深水急,船家不理解为何有胆大的伢子不坐船偏要游水。刚出水的年轻人一边擦着身上的水,一边笑着说:“莫管这水有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一问一答间,充满豪迈气魄的青年毛泽东形象立了起来。还有《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对妻子总是一副憨实质朴的模样,《跨过鸭绿江》里的彭德怀风趣幽默,具有一种亲和力,这些真性情的流露不仅没有掩盖人物的光芒,反而使伟人形象血性与感性结合,阳刚与温情兼顾,让观众觉得更真实可爱,更容易为他们对革命的牺牲奉献、对信仰的执着坚守而感叹折服。
一个个演员以富有创作个性和艺术匠心的表演,书写伟人故事、诠释伟人精神,与一代代观众展开精神对话,丰富了中国主流影视话语体系的建构。
放眼望去,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仍是创作宝藏,也充满创新挑战。影视从业者应进一步更新创作思路,找到伟人精神与当下时代的连接点,让更多观众感受和理解伟人们的精神力量!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7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