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视觉艺术学院讲师

近日,出生于牛津、现居柏林的雕塑艺术家杰西·达林获得2023年特纳奖。达林凭借在牛津现代美术馆的个展“无奖牌,无绶带”和在卡姆登艺术中心的展览“圈地”获奖。

在南京,“如水如歌的时光——李安源个展”在南艺美术馆举行;在上海,艺术家徐明松、邵仄炯的双人展览“侧锋”呈现水墨山水与手机微摄影;徐旭峰2023个人作品展在宝龙美术馆举办;日本艺术家松藤孝一的个展“潘多拉”在玻璃博物馆举办;艺术家鲁丹“光的研究”展览则呈现了最新油画。

英国|雕塑家杰西·达林

获2023年特纳奖

杰西·达林

据 ARTFORUM中文网报道,出生于牛津、现居柏林的雕塑艺术家杰西·达林(Jesse Darling)获得2023年特纳奖,奖金2.5万英镑。达林曾表示,他的作品取材于“财政紧缩、英国脱欧和疫情的影响”以及“敌对”的移民政策,并通过雕塑、装置、文字和绘画等多种媒介,探讨劳动、阶级、权力以及英国性等主题。达林通常使用廉价易得的材料,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形似人体的雕塑。2018年,查理·马克布莱特(Charlie Markbreiter)在《艺术论坛》上写道:“如果说后互联网时代利用新技术将自己定位为一种与过去之间独特的、不可修复的决裂,那么杰西·达林的实践则将其置于现代主义的神学基础和进步遗产之中。”

达林凭借在牛津现代美术馆的个展“无奖牌,无绶带”和在卡姆登艺术中心的展览“圈地”获奖。这两个展览都展出了由带刺铁丝网、一串被撕碎的褪色英国国旗以及用来控制人群的金属障碍物组成的装置。今年特纳奖的其他入围艺术家包括梁芝兰、罗里·皮尔格林和芭芭拉·沃克。

今年的颁奖仪式由说唱歌手Tinie Tempah在伊斯特本的冬季花园主持。据《卫报》报道,达林在获奖感言中批评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他说:“她为保守党有史以来最厉害的把戏铺平了道路,那就是让英国的劳动人民相信,学习、自我表达以及大报副刊所称的‘文化’只属于一些特定社会经济背景的人。我只想告诉大家,别上当了,它适合所有人。”达林随后从口袋里取出一面巴勒斯坦小国旗。后来有人问他这一举动的意义,他回答说:“因为种族灭绝正在发生,我想趁机在BBC上说点什么。”达林说,他打算把奖金花在更换新牙、付房租和请朋友喝酒上。

所有四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在Towner Eastbourne展出至2024年4月14日。(整理/畹町)

南京|艺术家李安源

南艺美术馆呈现“如水如歌的时光”

“如水如歌的时光——李安源个展”于12月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李安源,1972年5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集中于明清及近代美术史。代表著作有《王鑑〈梦境图〉研究》《刘海粟与蔡元培》等,在《读书》《二十一世纪》《新美术》《美术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谈及艺术创作,李安源表示,艺术是让人们忘记现实烦恼的良药,他通过艺术创作度过了三年(疫情)时光,这也是昆德拉所说的“美是编年的废除”的写照。

李安源

展出现场

谈及展览名字的由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在开幕式上说,“如水如歌的时光”来自艺术家冷冰川评论李安源绘画的文章标题,而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李安源先生的艺术风格——笔触的流淌性,以及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感。策展人林书传将这种节奏感与旧时光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安源先生的绘画,它是有时代感的,有连带性的,同时站在他自己选择的非常浪漫的时间节点停留下来,所以他的时光很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教授刘伟冬先生回忆起他与李安源先生亦师亦友的艺术交流。他对李安源画作如梦如诗的意境呈现深感着迷,认为画作中梦境般的诗意流露与安源作为艺术史家的身份不无关系。“在我看来,安源的绘画资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知识的,一个是精神的。前者构成了他作品的图像要素,不断地在推动他,而后者则是他追求目标,一直在引诱他。两者合力便构成了安源的创作动力。”

艺术史学者尹吉男尝试从一个玩味的角度进行解读。他将“安源”二字拆解为“安于本源”,认为安源的“梦”回到了初衷与本源,是对童年或者青春的表达。(宗和)

上海|艺术评论家徐明松、画家邵仄炯

“侧锋”里的水墨山水与手机微摄影

12月8日,“侧锋”徐明松、邵仄炯双个展在位于上海市茂名南路1号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开幕。画展共展出二位艺术家2023年新创作的作品100余件,从邵仄炯抽象的中国水墨山水,到徐明松的手机微摄影的多元呈现,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由学者钱文忠教授创意的展览“随喜会”,一改传统展览的策展人模式,而是由一众好友共同参与支持,“随喜会”成员包括周克希、钱文忠、金江波、朱晓东、李天扬、胡建君、汤惟杰。徐明松1963年生于上海,是资深出版人,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邵仄炯1975生于上海。199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明松在《超以象外——图绘与影像的对话》中记有:乃今当代艺术则广泛地运用摄影影像媒材创作,而传统意义上的摄影界则面临在数字语境之下如何既保留其摄影本体性,又与其他艺术‘媒合’,呈现当代社会生活表现的表征,由此,当代摄影何为成为有理想性的影像艺术家的自我设问和社会观察的一种文化支点。所以,破圈或跨界不是时髦而功利的艺术游戏,而且必须具有思考与对话的可能性。绘画性的要义之一便是‘手工’所亲炙的那个具体而微由表及里的过程,更依托于主观表现的过程;而摄影的要义则在于同样依托于人体机能“按动快门的那一刻”,亦是心手合一“如在”的感受力。无疑这种感受力在数码相机时代和电脑处理系统之下会被弱化而显得尤为重要。

徐明松、邵仄炯在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邵仄炯说,“我想艺术不仅要有主流,也要有侧流,也要多领域,这些是汇合主流的重要力量。这批作品是我今年自己的做的一个尝试。作为一个在上海的艺术家,我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和学习,这片土地给的滋养是我创作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徐明松说,“艺术给人滋养。所谓‘幸好有艺术’,我想这个感受非常之强烈,因为我们的人生跟艺术紧密结合,我一直说‘艺术是人生的维他命’,今天那么多的朋友赶来参加开幕,就是因为能够有艺术的滋养,这种滋养让我们的生活新鲜起来,鲜活起来,活色生香。我们通过艺术找回自己,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任何事物都是他自己的心性。”

徐明松在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复旦大学教授、学者钱文忠说:“诗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是‘横看成峰侧成岭’,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变换一种方式来生活。庆幸的是在这一段不确定的岁月,至少在上海能看到艺术家依然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依然凭着他们的影响力,在呼朋唤友,大家聚到一起。”(文/畹町)

上海|画家徐旭峰

个人作品展在宝龙美术馆举办

徐旭峰个人作品展昨天在宝龙美术馆对外展出。37件/组,百余件作品,所有的故事剧情,从“螺蛳壳”开始,开示、鱼灯、洞天、西游纪四个篇章,以经典文学、海上俚语和传统民俗作为艺术家创作素材,解读,提炼,融合,呈现了徐旭峰2019-2023年四年“中国故事”的课题研究。

徐旭峰(右三)在展览现场

预言 68×41cm 绢本设色

徐旭峰,1987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字九峰,研究方向:矿物架上绘画、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文献研究与梳理。现任上海书画院教育部主任,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海上书画人物年表汇编数据库策划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讲师,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作品为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等收藏。此次展览,大部分作品均来自于艺术家的采风和教学实践,三段短片,从石窟考察到节日采风,再到自然写生,从敦煌到山西,吸收古人对与生命的态度,对于造像的敬意,用于自身的创作中。

展览作品中,有两件特别意义的作品,《十里红妆卷》和《天王册》,《十里红妆卷》是艺术家为新娘准备的特别礼物——婚书。

展出现场

在展览现场,金星舞蹈团成员通过肢体,深入解读传灯的意义与本质。现场观众可以边看作品,边舞鱼灯。学术主持乐震文说:“以灯传灯,心灯不灭。传灯之余懂得感恩,始终不忘点灯人。”(文/畹町)

上海|日本艺术家松藤孝一

以玻璃之美呈现自然与人类

松藤孝一

12月10日,日本艺术家松藤孝一个展“潘多拉”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松藤孝一,1973年出生在日本长崎。1995年毕业于爱知教育大学后,他赴美留学,于2001年获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他以玻璃为主要材料,结合自然物体、昆虫标本和古董物品,探索光与影的关系,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土地和物质的潜在力量。

世界终结的开始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呈现了松藤孝一近三年的新作,共7组作品,包括曾获2021年富山国际玻璃大奖赛银奖作品《世界终结的开始》,该作品亦是展览的核心作品。自2011年起,松藤孝一接触到了铀玻璃这一特殊材质。20世纪,人类从铀这种矿物中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一种本沉睡于自然的力量被人所唤醒。艺术家深受科幻动画中的核战争带来的末日情节影响,将铀玻璃的视觉美感与核战争带来的邪恶结合,展现不可名状的美丽和恐惧。

过去三年来,松藤孝一离群索居,远离人群与闹市,更多地与自然对话,体会这份“自然之力”。其作品《苍穹之旅》灵感来源于大绢斑蝶的万里迁徙,这种蝴蝶能长距离跨海从日本迁飞至我国沿海地区。它让艺术家感知到,风加之于身产生的声音、气味,以及始终萦绕在我们周围流淌着的空气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而作品《宇宙吟咏》则是录制了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生境之音,虫鸣声、风声和雨滴声……这些我们平时忽视的自然之音被收拢在行星状排列的玻璃容器之中。此外,展览也挑选了上海本土的昆虫标本以及废弃建筑木料,共同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展现了极强的在地性,借以唤起上海本土观众的共情。

观众在展厅中,将置身于“自然”与“人类”交织出的复杂力量之中,那里是对于“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辩证沉思。而策展人希望以“潘多拉”为名作为展览隐喻,暗示背后无法预估的后果以及复杂的抉择。展览将展至2024年4月7日。(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鲁丹

“光的研究”展出最新油画

鲁丹

12月12日起,鲁丹个展《光的研究》于上海周围艺术画廊举行,展览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油画学术系列展之一,展出他最新创作的油画作品。

展览中,鲁丹的新作《上海大厦》、《武康大楼》等等,与之前的《海上》系列——常德公寓,麦琪公寓,衡复中心一样,画得都是上海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在这些方寸之间的小幅作品中,鲁丹以娴熟的写实技巧和含蓄的抒情手法记录着上海的一个个角落,并且以严谨的研究态度准确地重现着当时当地的光线。

光陆大厦

夜月

在他的笔下,粗砺的建筑外墙在阳光下有着近乎抽象画一样强烈的明暗对比,夜晚大厦窗口零星的灯光似乎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除了建筑之外,展览还展出了一批鲁丹画的各种云。鲁丹自述“那组循环的云表达的是人或者物质的存在状态。”在鲁丹作品中,光的研究抑或是云的研究,亦是上海的研究——是上海世情百态、建筑人文历史的研究,他笔下普通又特殊的上海,存在于每个人身边和脑海中,有着无限的解读与表现的可能。展览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将展出至12月23日。(文/黄松)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