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大游戏设计专业研究生好申请吗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海外艺术留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分享你的艺术留学体验,欢迎私信
真的,一定要脱产,这就是我最大的人生忠告了。我后悔死了,真的很累,尤其赶上11月份我们工作的项目要上线,加上一堆申请的ddl摆在那里,当时我一天平均能睡四个小时,差点给自己送走。
就那种,跟钟老师打电话上课,沙哑而磁性的声音开口能吓她一跳的水平,真的我太疲惫了。
作品集这个过程其实非常漫长,大概少说也要3个月吧,在这3个月里,如果你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做作品集,可能平均每个礼拜都会想死一次,对心理健康还蛮不好的,所以嗯,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脱产去准备吧。
01 面试官:你为什么来做游戏
我本硕都是在英国,比较偏文学及其相关研究的方向,所以面试官真的很爱问“你为什么要转到游戏专业”这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心情比较复杂。
因为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毕业后的求职阶段重新考虑了一下,然后我刚好有个朋友去做游戏了,他就推荐我说感觉做剧情还不错。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新兴的娱乐媒介,比起纯粹的写小说或者写文学评论来说,游戏这一行反而是可以接触到更多受众群体的,得到的反馈也会更多一些。你的想法可以立刻被其他的职能部门给实践,比如美术立刻把它落地成角色,或者说一些场景设计,于是我就一轮笔试四轮面试下来,得到了第一份工作,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可能本来我对这个行业,其实也不像别的那种游戏发烧友那样有特别多的情怀上面的期待,因为做商业游戏和做独立游戏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国内的商业游戏和国外那种传统的业界标杆类型,大家常说的3A大作也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个对我就没有什么影响。
我不讨厌游戏这个媒介,自己也玩,而且收入不错,同事也很有意思,于是我就在这个行业留了下来。
分享欧气
时间久了之后,我开始觉得能学到的新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也很难找到一个突破口,比如说去到一个更高端的平台、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那我就决定再去上一个学。
我现在的申请方向里面,如果去SMU(南卫理工会大学)的话就是转到关卡设计这一块,也就是换一种姿势打螺丝,那我倒也还蛮喜欢的,可能每个文科生都会有一个掌握一项核心技术的梦想,带着技术去大厂心安理得地打螺丝。
如果是南加大或者纽约大学给我offer的话,就是往比较全面的独立游戏制作人方向去发展。不过有一说一,国际生也不可能真的说毕业以后就立刻在美国开独立游戏工作室,大概率还是打螺丝吧。问题不大,我还挺想在海外的游戏工作室先积攒一些工作经验的。
所以SMU就很好,我已经很满意了,剩下的也就是申了肯定就想全都得到所以在等其他学校的消息。SMU不仅不用面试(夸夸这一点,所以它出结果很快),还不需要交申请费。然后其实也不需要你的推荐人真的上传推荐信,只是需要你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就好了,主要还是看你交上去的作品来判断说你是不是适合这个项目。
02 我作品集交的是网站
内容大概是放了之前在公司开发过的一个mini game,那个完成度比较高,然后再加上一个我自己独立做的小项目、一个商业项目,一个写的短篇小说类的内容。
有些学校是直接可以交网页,有些有特殊要求的我就想办法把网址给植入到文件里面,然后我就发现,只要我写了,各个学校他们都会访问我的作品链接。
我有为了作品集在这额外学了一些网站排版、中间还有figma的使用、然后PS、Adobe的那个AI、也学了一点gamemaker,怎么写代码之类的。像unity一类的本身工作里就在用了,做起来就还好。
我的护身符!
文字工作也不是写文档就好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在那种超级大项目里,会有专门配的团队去帮你跟技术对接。至少在我们项目里,基本上是一个人要去走整个流程的,文字它毕竟不会自己从文档跑到游戏的包里面去,相当于说,你得让机器能够理解,什么时候该给出这个文字,什么情况下该给一些什么样的剧情演示效果,剧情出bug了你得修……
所以虽然说,工作了再去留学肯定会有心理压力,因为你会下意识地问自己说的,如果没有录取怎么办?如果申请失败且辞掉工作,那简直就是人类一败涂地。
但是呢,于此同时,有工作经历会有积累的技能、项目和经验,如果赤手空拳转向这个方向的话,我觉得准备作品集是个很费劲的事情。尤其我感觉很多同学他们都是一毕业就开始申请,如果不是本科就读这个专业的话,要去填充这个作品集的体量,可能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很多东西、学很多基础,感觉各有各的优势,建议就是早做准备吧。
申请前大家可以看看学校自己公布出来的一些课纲,如果有海外留学经验的话,其实看课纲你就可以大概想象出你的就读体验是怎么样、学校的教学方向怎么样,没有的话跟有经验的老师沟通一下应该也差不多。
比如如果更想体验一下海外的行业实践和开发流程,可能更适合求职导向的学校,比如SMU这种,而比较研究导向的项目,比如像卡耐基梅隆我觉得它就是非常的,怎么讲,我觉得它不会培训我,那这种就读体验我在第一个研究生时期已经有过一次了,所以我可能就更倾向于SMU这样。
03 犹豫就会败北
我申请南加大交互设计&游戏专业的时候,我有朋友在那里读,他就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大概意思是他觉得这个项目招收的人非常的“艺术”。
对游戏的理解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非常注重它的可玩性和机制,比方说俄罗斯方块,就是非常强调可玩性,几乎没有叙事的类型;另一种是可能把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叙事工具,像,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Dear Esther。
Dear Esther
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是比较极端的,这二者中间可能有很多的余地可以调整,事实上很多游戏都处在这中间的地带。
说回南加大,我朋友说感觉他们这一届都非常偏向于把游戏作为叙事工具的类型,有些同学可能是拍电影的、做剧本、或者那种做装置艺术的,艺术性非常强。然后我当时就很害怕,因为你知道在国内做游戏的话,绝大多数情况下,叙事和玩法是完全割裂的,叙事就是那种橙光卡片对话的形式,充其量称其为视觉小说吧。
我当时就很心虚,特别想做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个人项目,但是我意识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十月份了,时间不是很来得及。另外一个我很焦虑的点在于我当时还处在一个想要用我的工资cover所有花销的一个阶段,南加大真的很贵,我甚至没有下定决心去申请这个项目,但就是把自己搞得焦虑且纠结。
但后来,我花了大概15天赶出来了一个项目,交上去了,然后发现他们根本没看(我的网站会有访问记录)。所以我的另一个忠告是,在申请的时候不要想那么多,犹豫才会败北,申请的时候考虑申请就可以了,先做。
我觉得游戏行业还不错,会想要以后继续学习和从事下去。如果是特别想做创造相关的工作,也对薪资有一定的需求,不太在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的话,那我觉得游戏行业真的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有的人就是希望比较安稳的话,那我是不会推荐他来游戏的,不管国内外做游戏都非常的累。我还挺多次在办公室待到可能凌晨三四点的,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你早上去上班发现遇到同事下班什么的。
然后感谢一下钟老师,很多时候比我还急哈哈,有时候我白天还有工作嘛,她就一直提醒我的进度,包括催着我想要看我的网站排版,然后可以尽快给我写反馈这样,会觉得她对我的申请很上心,于是现在也收到反馈啦,谢谢٩( >◡< )۶
如果有更多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