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设计学院就读体验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可以怎么合理规划大一到大四和院校专业定位,留言区私信,可以意外收获你的专属留学规划/定位报告哟~
(规划/定位报告包括:本科规划、软硬件提升重点、意向专业解读、背景诊断、选校参考)
对设计的钻研贯穿了我八年的大学生涯,对设计的坚持却持续了我的小半生。
小时候,我拿着一支笔画遍了家里的犄角旮旯,由此开始学习美术,多年的绘画基础让我想用画笔开启大学的艺术生涯。但考虑到我的文化课成绩也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都不建议我成为专业的艺术生,希望我可以学习建筑设计相关的专业,既能学到不同的知识,也能坚持把艺术之路走下去。
六年的建筑设计学习让我感觉自己时常困在固有的思维模式里,想在研究生阶段学一些不同的东西,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与本科教授聊了自己目前的困惑后,教授老师们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他说出了使我大学乃至现在都非常难忘的一句话:
“我非常鼓励你去学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之后你再回来做建筑行业也会多一些全新的视角,不想继续做建筑了也没关系,这六年将会成为你坚实的基础。”
本着从小到大对游戏的热爱,我开始在研究生阶段尝试这一全新的领域。国内的家长在反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上有着相当的默契,所以虽然我从小就喜欢游戏,但更多时候只能通过杂志来了解游戏,“云玩游戏”。
来美国读大学之后,于我而言打游戏的束缚变少了,我越玩越多,也越玩越深入。在玩游戏之际,我也会思考这个游戏是如何构成,如果交给我我会怎样设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可以改进。
所以在申请研究生时,我对游戏设计专业的探索就此展开……
我的硕士申请的是帕森斯设计学院的Design&Technology。
而我所学的游戏设计和UI/UX是我自主选择的课程方向。
帕森斯的Design&Technology专业下有非常多的课程,当时对下属课程都非常感兴趣;
游戏设计专业也不能脱离UI/UX,本质都是交互类的设计,所以我选择这两类课程,这样学习也能够相辅相成。
关于UI/UX,很多人以为是做美工画界面,但二者不是单纯画界面。它所涉及的很广,我们需要考虑游戏的目标用户群体,做用户调查,考虑用户心理和习惯,做learning curve,关系难易程度的设置以及游戏体验感。
因此其实做一款产品或是游戏,需要考虑更多用户相关,UX也因此非常重要。
而游戏设计本质就是如何构成一个游戏,让别人喜欢玩这一游戏,涉及到游戏玩法,程序设计等方面。与此同时游戏设计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找用户来体验,接受玩家意见和反馈并来修改,这也是我认为游戏设计和UI/UX相辅相成的原因。
获得玩家反馈的过程是我在硕士就读阶段收获最大的,本科学建筑的时候,我们会做很多模型作品,但是一直以来靠的都是想象,是无法真的建造实体建筑的;
但是我后来学游戏设计、UI/UX,无论是做APP还是游戏demo,我都可以设计出一个雏形让用户去体验,给予我反馈。
其实游戏设计大多内容跟我学建筑是同样的思路,需要构思和操作;
但是分析反馈的过程是游戏设计独一无二的体验,并且游戏测试周期短,每部分都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改进,这其实很有趣。在这过程中,对于反馈也并不是全盘接受,而需要去分析,比如有的用户体验查是因为游戏的门槛过高致其无法理解,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去降低门槛。
我了解很多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对游戏行业的憧憬,想申请游戏设计专业。我想说在申请中进行作品集创作的过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仅仅是抱着对游戏的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做游戏和打游戏是两码事。
如果你想学游戏设计,你的作品集就需要呈现相关的作品,而创作的过程就会带领着你去无限接近这个专业,让你知道做一个游戏需要构思什么。在决定申请游戏设计之前,可以多尝试去构造一个小游戏,如果做完后自己还会感兴趣,想要进一步探索,那便可以放心去申请。
关于就业
在美国找工作其实是不太容易的,我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作品集和工作经历是最重要的。近两年美国的形势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加上疫情的现实因素,目前还很难判断就业的风向标。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是Hypersonix,是一个创业公司,负责的是产品设计的UI/UX。
后来跳槽到现在的公司,叫Variant labs。Variant labs不算大,但背靠亚洲市场,正在开拓美国市场。我们主要做移动端游戏,我负责的是游戏UI/UX,和UI artist相互配合,兼具创意和美术实践。
就我工作一年的经历而言,美国在游戏设计行业上环境是比较健康的,也是我想要留在这里继续工作的原因之一。
虽然也会有国内那样大厂垄断的情况,但总体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小厂做出爆款游戏也会被大厂收购,但大厂的目的是简单明了的,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游戏为他赚取利润,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游戏行业良性发展的互利共赢模式。
关于作品集
平日里空闲时间,我会打游戏、看电影以及辅导学生的作品集。但工作后空闲时间很少,我打游戏更多只是为了了解它的设计、玩法等,打游戏的初衷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因此也丧失了很多曾经玩游戏的趣味。
我不太喜欢纯竞技型的游戏,游戏对我而言更像是是一个可以交互式讲故事的媒介,它和电影其实类似。电影是在跟我们讲述故事,游戏也是在讲故事;
但是游戏是一种更为新颖的、体验感更丰富的媒介,拥有足够好的沉浸感。现在的电影也在努力做3D/4D,其本质都是追求沉浸感。而游戏在10年前就已经将沉浸性叙事做得很好了。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预测,游戏在未来可能能够取代电影。
对于辅导学生作品集这件事,我是非常感兴趣的,也十分乐意,所以开始这份工作是比较顺其自然的。
在我本科学建筑的时候,有认识的学姐在辅导作品集,她因为太忙委托过我辅导学生。
当时那个学生的作品是很有意思的,背后的立意也能够引人深思,此后我认为欣赏别人的作品并给予自己的观点是很有趣的,也能够使一份作品达到1+1>2的效果。
后来我有朋友在开工作室辅导学生的设计项目,平日里我看她给学生讲解、一同头脑风暴的过程是很有感触的。
我会思考,当我们在看别人作品,给予别人意见、输出观点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就是对的吗?其实不然。因此,我进行作品集辅导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当时的一些感受——当我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碰撞时,滋生更多的灵感的那一瞬间。
-END-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5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