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英语培训心得体会

序言:

在中国的教育中,英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改变孱弱落后状况,发展经济、追求科技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打开了国门,开始了改革开放。回首看,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英语随之日趋普及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留学、谋职加薪,英语为许多人打开了通往不同世界的一扇门。

英语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但也是无数人的心头之痛;多少人对之爱恨交加、却欲罢不能。

对于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也是林林总总,多如牛毛。

看到头条上的题目:一个人学英语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阿哥想起了自己出国前后英语学习的历程。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回首从前,阿哥有诸多感慨。英语学习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也充满了进步之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英语已经成为阿哥终生的朋友,成为生活中有趣有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阿哥写出自己的经历,也会谈到一些英语学习的体会与方法,希望能给在英语学习之路上拼搏前行的朋友们一些启发和鼓励。阿哥想对你说:人生来是不平等的,但幸运的是上帝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权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一定有回报。艰难的环境比容易和富足更能造就人,拼搏与艰辛使生活有了更深的意义。每一步,都算数,你一定能成功,加油!

第一章 大学毕业后的迷失

阿哥背景简介:本名XX,生于胶东半岛,为人豪爽仗义,古道心肠,乐于助人,又练习过武术(花拳绣腿能比划几下子,为此大学时成功加入校武术队),学生时代就被同学以“阿哥”相称。

话说时间退回到N年以前,阿哥大学毕业了,经过层层考核筛选,得以留校在校办企业做技术工作。

事业单位,工作轻松稳定,效益也好,很多人羡慕阿哥有了个好去处。

阿哥所住的教职工宿舍楼,是全校最老旧的建筑,是那种中间过道、两边房间的结构,俗称筒子楼。内外破旧不堪,故在校内有“贫民窟”的美称。

“贫民窟”建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东西长七八十米, 高六层,红色的砖墙,老式人字型楼顶,其上覆盖红色的瓦片,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淋,间有顽强生长的野草随风飘荡,看上去斑驳破落。

每个房间窗户外边都有往外延伸一米的晾衣架,铁管做成,锈迹斑斑,横七竖八的的晾衣棍上, 经常挂满了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衣服床单之类,风一吹,满墙的彩旗飘扬,蔚为壮观。

进到楼里面更是简陋,楼梯窄,木质扶手黑得看不出底色, 廊灯基本是坏的,漆黑一片。

厕所和洗手间在楼两头,厕所脏的进不去人,经常需要踮脚跳跃出入(阿哥就想,芭蕾舞最初诞生的原因是否源于对艰苦生活的适用)。洗手间有两排水龙头分立两侧,大家洗漱、洗菜都在此处,下水道经常堵,脏水满溢,顺着楼梯往下流。

冷不丁的,楼道里会突然窜出硕大的老鼠,四目相对,你心惊肉跳,老鼠也吓一跳。但一次怕,二次惊,第三次就见多不怪,乃至人鼠相安无事、和谐共处了。

楼道就是各家的厨房,炉灶、煤气罐、饭橱、锅碗瓢盆都是堆在楼道里。由于大白天也是黑咕隆咚,人们走路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甚至施展出闪转腾挪的功夫,以避免跟两边的东西发生不愉快的碰撞。

做饭时刻楼道是最热闹的,东家炒菜,西家炸鱼,对门在炖排骨,五味俱全满楼飘香,大家说说笑笑,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班上工作不忙,比较清闲,大家看报纸,喝茶,下棋,经常讨论一下国内外大事。

远离了上课和考试,阿哥一身轻松。单位福利好,定期发些鸡鸭鱼肉海鲜菜蛋之类,阿哥便不时招呼同学好友来聚餐。欢歌笑语、酒肉穿肠,如花果山上的猴子般逍遥自在。

这种生活过了不久,阿哥就开始内心空虚、无聊,看看居住的“贫民窟”、瞅瞅旁边读报喝茶、等着退休的老同事,内心充满了惆怅和迷茫。回首少年时也曾心事拿当云,幻想过仗剑走天涯,有一番作为,但不曾想境况如此,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眼看到底的一生吗?但能干啥呢,出路在哪儿呢?

百无聊赖中日复一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宛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吴阿哥走上了改变自己人生的另一条路。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4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