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编剧专业最好的大学

“写剧本不是能教出来的。”11月23日,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在上海对谈会上如是说。12月2日、3日,吕效平导演《故乡》将登陆YOUNG剧场,该剧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高子文在本科时创作的剧本。

本科生作品一鸣惊人,在南京大学不是稀罕事。话剧《繁花》编剧温方伊在南京大学就读时凭借《蒋公的面子》声名鹊起。8年前,娄际成领衔主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14年末大戏《长生》,是编剧朱宜21岁时在南京大学完成的作品。吕效平笑着回忆,“都不是教出来的呀,我和朱宜讨论毕业作品,两个星期反复改,然后她失踪了,手机关机。再见到我时,她把一个剧本扔过来,就是《长生》,我一看,哦,这么好。”

“年轻人的才华是无限的,于是我们不断收获剧本。”《故乡》是吕效平从学生高子文手中收获的又一个剧本。该剧为纪念鲁迅小说《故乡》发表100周年而写,聚焦当代乡村和当代知识青年,讲述100年过去,鲁迅从未见过的水塔已拆掉,建起六条道的高速公路,生活在绍兴的李氏一家人为丧葬、为嫁娶、为亲情、为道德和价值,深陷于焦虑与困惑之中。话剧《故乡》探讨知识分子与乡村的关系,对乡土社会旧俗和原生家庭关系的诘问跨越百年,与原著有着相通的精神内核。

23日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与吕效平对谈的导演周可,作品《邬达克》12月16日、17日将登陆YOUNG剧场。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郭晨子编剧,以邬达克与美国移民官之间的问答为线索,讲述了这位建筑家充满传奇的人生。《邬达克》提到,“我像是一个‘漂泊的荷兰人’,一直在海上飘荡。处处为家却又无处为家。”周可对此深有感触,为此,她在剧中增加“光与窗”的象征,为邬达克的沧桑经历注入了爱与希望。

对于在外求学、打拼的当代青年而言,城市的流动性带来文化与物质的“相对宽裕”,返回家乡又直指观念、价值与生活方式的背道而驰。背井离乡是“异乡人”,回到故乡很可能沦为“老家外地人”。《故乡》看点在于其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诗意。高子文觉得自己写的是一个喜剧,“剧中所有人面对的困难,从更高的角度看,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他们的痛苦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不想塑造英雄,也不想描绘恶棍;只想如实地写几个我从生活中感知到的角色,他们的爱和恨,以及他们的尴尬。这些尴尬常常会落到我们自己的头上。我最期待的是,大家能在剧场收获快乐和信心,能有短暂的片刻,瞥见自己的精神在庸常的生活之上飞行。”

在吕效平看来,创作犹如编码,“剧作家把他想表达的主题抽象出来,用他的密码系统编到作品中去,看起来是一个故事。其实,故事背后的人、时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可能是更值得观众去探索的东西。”

周可发现,“过去很多观众喜欢艺术、喜欢文学,但是后来观众变了,好像变得更加喜欢追星了。”

演出《故乡》的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刚刚向南京大学戏剧学专业捐献300万元利润。吕效平自豪地说,“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捐款数额能达到600万元。”他认为观众追星不是坏事,“梅兰芳是追星追出来的,难道梅兰芳不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吗?还有莎士比亚,也是伦敦观众‘追’出来的。有强悍生命力的票房,才会产生发达的现代戏剧。中国戏剧要想有前程,要有票房。”

YOUNG剧场开幕演出季“开箱!YOUNG世代”单元旨在打造全球高校表演艺术展演平台与实践基地,体现“创作、思考、行动、探索”的高校戏剧新美学。本次聚焦“他乡与故乡”话题,将先后带来两部高校制作戏剧《故乡》《邬达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诸葛漪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4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