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排名)
学道毋太拘,自古称狂士。
风云绝夷等,东南有冯子。
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
修词逼元人,烨然散霞绮。
——王挺
出身名门,却不屑与恪守礼教的文人士大夫为伍;饱读诗书,却剑走偏锋,专爱钻研通俗文学,写些里巷小儿都能听懂的故事,定格了晚明苏州社会的片段风貌。他便是自称“东吴之畸人”的晚明叛逆才子冯梦龙。
距今400余年前,冯梦龙出生于苏州。屡试不第后,他弃绝了科举之念,以商品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苏州为舞台,编撰了戏曲、小说、笑话、歌谣等丰富多彩的作品,被誉为“通俗文学之旗手”。
《山歌》十卷即此诸多著作之一,收录了380余首以原汁原味的方言记录的苏州民歌及若干桐城歌,井然有序的精心编排体现出冯梦龙深刻的编纂意图。
这些歌谣中,四句山歌来源于当时的农村、都市、水路、青楼、文人戏作等;中、长篇山歌则与摊簧等民间曲艺有亲缘关系,是农村山歌都市化的产物。男女相悦、情欲、幽会、离别、思念、敢爱敢恨……《山歌》构筑了一个与传统诗文迥异的纯净无垢的“真”的文学世界。
东京大学大木康教授,经20余年研究,2003年出版了《馮夢龍<山歌>の研究——中国明代の通俗歌謡》,包括论考编七章、译注编十卷。
大木康教授
《冯梦龙<山歌>研究》为其“论考编”之中文版,探讨了这些山歌的作者身份、反映的女性形象的差异、不同来源、不同体裁山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冯梦龙辑录编排的安排和意图、在山歌辑录和研究上的贡献等;并由表及里,进而论述明代山歌出现的历史和地域原因、山歌的集体性和总体面貌、各地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及艺术差异、古今山歌的联系与演变、山歌与散曲及民间戏曲的关系等。
大木康 (OKI Yasushi) 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曾任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大木教授是日本汉学界著名的明清文学专家,对冯梦龙、明清江南出版文化等方面研究脍炙人口。
从本科毕业论文《冯梦龙研究序说》,到硕士论文《冯梦龙及其〈三言〉研究》,再到博士论文《冯梦龙〈山歌〉研究》,大木康教授可以说将冯梦龙作为他研究明清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研究的根基。
文/大木康
1981年,我完成了《冯梦龙研究序说》的毕业论文,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随后我成为东大的硕士生,在伊藤漱平教授的指导下写了硕士论文《冯梦龙及其“三言”研究》,1983年修完硕士课程,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对中国明末的“通俗文学之旗手”、以编集短篇白话小说选集“三言”而有声于世的苏州人冯梦龙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于以冯梦龙作为“展望台”的明末江南文化研究。
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同贤先生编纂的总共多达四十三册的影印版《冯梦龙全集》,冯梦龙跨越经、史、子、集的全部著作展现于世人眼前。而在这些庞大的著作中,最最让我陶醉、预感将成为自己通俗文学研究之锁钥的,是苏州的地方歌谣集——《山歌》。关于《山歌》的存在及其意义,博士导师尾上兼英教授已再三耳提面命,我很想进一步窥探《山歌》之阃奥。
然而,正如本书序论所言,冯梦龙的《山歌》是用苏州方言、并且是距今近400年前的苏州方言记述的。如果是文言文,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训读的传统;或如果是白话文,也能根据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和理解。
但是,既非文言又非白话的一个地方的语言——方言,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先行研究基础。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山歌》中常常会用到与表面文字同音的具有深层含义的双关语的表现手法,假如不知道苏州方言中一些表达深层意义的词汇,就完全无法理解这些歌谣。
从1984年9月开始的一年间,我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级进修生)在复旦大学留学。此行当然是抱着诸多目的而来,而其中之一就是解读冯梦龙的《山歌》。
在复旦大学,我的导师是江巨荣教授。我赶紧请求江老师为我讲读冯梦龙的《山歌》。江老师对这个厚颜的请求慷慨应允,每周一直单独为我讲解《山歌》,由此我得以步入《山歌》密室的大门。
如果没有遇到江老师,我的《山歌》研究必定无法起步。除了江老师以外,还得到了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孙菊园教授,苏州大学石汝杰教授等多位方家的指教。
留学归国后的1986年,我被聘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教。在担任助教的两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自己之前的《山歌》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除了文献研究以外,还尝试了尾上兼英教授、田仲一成教授所教导的实地考察研究的方法。1987年以及之后的1995年,蒙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姜彬先生的关照,我去当时的上海市青浦县和松江县、江苏省无锡县和南通市进行了民间歌谣调查。如此,才有了拙作《冯梦龙〈山歌〉研究》的问世(《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5册,1988年)。另外,我还向山之内正彦氏借阅了其毕业论文《冯梦龙与苏州的歌谣》,获得不少有益的参考。
甘肃省莲花山的花儿会,人们一边唱花儿一边登山(大木康1985年摄)
1988年至1991年三年间,我任职于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此间,我成为从1989年开始历时三年的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国际学术研究)“东亚农村祭祀演剧的比较研究”(研究代表:田仲一成教授)项目组的一员,得以去江苏、浙江、四川、贵州、江西等地进行“傩戏”和“目连戏”的实地调查。
1991年,我回到母校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研究室任教。从这时开始,在田仲一成教授的鼓励下,我着手写作学位论文。最终在1998年9月,我以论文《冯梦龙〈山歌〉研究》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其间指导及审查的老师有田仲一成教授、丸尾常喜教授、尾崎文昭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户仓英美教授、藤井省三教授(文学部中国文学),岸本美绪教授(文学部东洋史),松浦纯教授(文学部德国文学)等。其中尤为感激的是,田仲教授和松浦教授帮助我解读特佩尔曼(Tpelmann)氏用德语写成的研究著作。其间1993年我获得了作为文部省在外研究员(青年)在中国(复旦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在此要衷心感谢再次担任我导师的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的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
1998年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对《山歌》之内容、特征、来源、歌唱场域等的考证分析(即本书日语版“论考篇”的雏形)。虽然当时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冯梦龙《山歌》的全部日语译注而出版,但是仍有诸多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因此始终没有勇气出版。1999年开始,我在哈佛燕京学社做一年的访问学者,趁此良机,对论考部分及译注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修改。
2001年4月开始,我兼任于曾经当助教的故地东洋文化研究所,次年4月完全转职到研究所。我即刻提出了出版“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别册”的申请,获得了批准。此即本书日语版《馮夢龍〈山歌〉の研究——中国明代の通俗歌謡》,2003年由东京劲草书房出版。全书由第一部分“论考篇”和第二部分“译注篇”构成。此次出版的中文版,考虑到中国本土读者在对《山歌》的阅读理解方面定远比我准确和深入,“译注篇”已成蛇足,故果断删除这一部分。日语版出版至今已历十余年,在此十余年间我对冯梦龙及《山歌》的探索与思考、对自己既往相关研究的反思与检讨未尝停止,借此不揣浅陋出版中文版的机会,得以修正和弥补之前日语版书中的一些谬误与疏漏。
贺《冯梦龙〈山歌〉研究》出版
文/江巨荣
早在1984年,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大木康教授当年作为日本早期高级进修生来复旦进修,主修的就是冯梦龙的《山歌》。我接受中文系领导的安排,有幸与大木康共同阅读这些山歌。我们不论寒暑,不论场地,有时在留学生宿舍,有时在我的家里,有时在外出考察的旅馆饭店,我们一句句、一字字地阅读、探讨,可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乐此不疲。遇上困难我们查找资料,每有收获我们都心生欢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边干边学,集中精力,把数百首明代苏州山歌基本上完整地讲读了一遍。此后,我们都对这段如切如磋、互教互学的经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94年大木康与江巨荣横滨合影
回到日本,大木康君开始了他的“冯梦龙研究”和“山歌研究”。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了日本、中国以及德国、荷兰研究者的著作,还多次到我国一些民歌之乡作民歌演唱的实地调查和民俗调查,访问我国一些山歌研究者。经过二十年艰苦、孜孜以求的研究、整理,1988年由《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所收的长编论文形式初次出版,1998年以《冯梦龙<山歌>研究》为题的论文拿到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由日本劲草书房正式出版了他的《冯梦龙<山歌>研究——中国明代的通俗歌谣》。全书800余页,包含了论考编七章、译注编十卷,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歌谣文献资料和演唱图片,全书内容扎实,见解独到。文献丰富,图文并茂,印制亦精美高雅,可称是作者二十年研究成果的精心结撰之作,也是目前为止反映冯梦龙《山歌》研究最新成就之作。出版后即受到日本、中国学界及国际研究者的关注,广获好评。
明代山歌,在明代就受到高度赞誉,李梦阳所说“真诗乃在民间”,表明一代文士对民间歌诗的关注,卓珂月更直接称吴歌、挂枝儿、罗江怨等山歌俗曲为“我明一绝”,把它提高到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地位的文学加以肯定。
由于这种文学地位的重要性,我国学界对它也都有积极的评价。在我们的文学史著作里,在一些学者论述明代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著作里,都有一定的论述。
但仔细查检我们的学术论著,我们已有的研究,大概只有若干单篇论文,和一些民间文学研究或文学史研究的论著中的一些章节,所论也都是有关山歌内容和艺术的某个方面。
集中或全面展开的研究尚未出现。倒是与山歌相关的方言词语研究,这些年来成绩比较突出。于此可见,作为专门研究冯梦龙山歌的专著,特别是有分量的、较全面、整体的学术专著,就显得尤为需要和值得期待。大木教授的这部大著的出版正适应了国内外学界的需要,也适时地填补了我国这一学术议题的许多盲点,值得我们借鉴。
Shan’ge, the ‘Mountain Songs’(合著),Brill, 2011
大木教授的大作与我们常见的山歌研究论著不同,它不是仅仅从社会学或从文学批评角度,给这些山歌贴上“反封建”“人民性”“民间文学”的标签,而是立足于山歌本体与其整体的研究,把整体的宏观视野与微观的条分缕析结合起来。
它探讨的是冯梦龙辑录的这些山歌的作者身份、山歌反映的女性形象的差异、这些山歌的不同来源、不同体裁山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冯梦龙辑录编排这些山歌卷帙的安排和意图,以及冯梦龙在山歌辑录和研究上的贡献。
在各个论题作出仔细分析后,再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进而论述中国明代山歌出现的历史、地域原因,山歌的集体性和总体面貌,中国各地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及艺术差异、古今山歌的联系与演变,山歌与散曲及民间戏曲的关系等,并提升到更普遍的理论层面。
这些论题上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有的是不曾涉及的,有的虽有涉及,但研究得不够深入,大木教授的著作不仅把握了这些重要论题,而且提出了不少深入的见解。
例如,他指出,《山歌》不但有田中之歌,娼妓怨女之歌,还有织佣、染工、船工之歌,都市之歌,有的也经文人士子染指,也杂有他们的戏作,作者身份各殊。
又指出,山歌表现的有恋爱的热情,有良家女性的受压抑的欲望,有旷夫怨女的悲伤离别,有娼妓男色的乱伦关系,各类山歌,表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和心理,内容复杂。
其它如论山歌艺术擅用“双关”手法的文学传统,这些双关用语与地方民俗、风物的密切联系。论山歌体式的分类及不同体式在表达情感和叙事功能的优长,冯梦龙把三百多首山歌分为十卷,拟物比附,排列有序,其间有着怎样的内涵和意图,都作了仔细的分析和阐述。
论述中作者除指出这些山歌的社会批判、文学批判的价值外,还特别标举它们是中国“方言文学的旗帜”。这些论述既有整体观照,又有具体分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理论思考和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我们阅读理解这些山歌有很多启发。
大木康教授日文版的《冯梦龙<山歌>研究》原来还有三百多篇山歌的日文翻译与注释,这是为日本读者介绍这些山歌的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回到中国,复旦出版社的中文版割舍了这一部分,无疑有它充分的合理性。但这一译注部分,其实包含了转译者对山歌许多文辞、方言的理解与诠释。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艺术的品评也多妙语横生、切中肯綮。它所采用的辞书、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外学者的评论,材料也十分丰富,解说也很有启发,缺少这一部分,或许有遗珠之憾。希望了解这些内容的读者可以从日文版中得到补偿,从事山歌研究的学者则可据以作研究的参考。它将为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文本主要来源《冯梦龙〈山歌〉研究》
《冯梦龙〈山歌〉研究》
[ 日 ] 大木康著
王汝娟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冯梦龙<山歌>研究》目录
中文版序 (江巨荣)
序章
第一节 问题之所在
第二节 《山歌》研究小史
第三节 本书的课题与方法
第四节 《山歌》的语言及其研究
第一章 卷一~卷六各卷所收四句山歌
第一节 卷一诸篇及其构成
第二节 卷二诸篇及其构成
第三节 卷三诸篇及其构成
第四节 卷四诸篇及其构成
第五节 卷五诸篇及其构成
第六节 卷六诸篇及其构成
第七节 小结
第二章 四句山歌之来历——“场”的考察
第一节 农村之歌
第二节 都市之歌
第三节 船歌
第四节 妓楼之歌
第五节 文人之戏作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卷七~卷九各卷所收中、长篇山歌
第一节 卷七诸篇
第二节 卷八诸篇
第三节 卷九诸篇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长篇山歌之来历
第一节 山歌与摊簧
第二节 山歌之歌手
第三节 农村山歌向都市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卷十“桐城时兴歌”
终章 编者冯梦龙与《山歌》之文学
第一节 冯梦龙之《山歌》编纂
第二节 《山歌》之文学——关于“真”
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
《冯梦龙〈山歌〉研究》
[日] 大木康 著
距今400余年前,冯梦龙出生于苏州。屡试不第后,他弃绝了科举之念,以商品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苏州为舞台,编撰了戏曲、小说、笑话、歌谣等丰富多彩的作品,被誉为“通俗文学之旗手”。《山歌》十卷即此诸多著作之一,收录了380余首以原汁原味的方言记录的苏州民歌及若干桐城歌,井然有序的精心编排体现出冯梦龙深刻的编纂意图。这些歌谣中,四句山歌来源于当时的农村、都市、水路、青楼、文人戏作等;中、长篇山歌则与摊簧等民间曲艺有亲缘关系,是农村山歌都市化的产物。男女相悦、情欲、幽会、离别、思念、敢爱敢恨……《山歌》构筑了一个与传统诗文迥异的纯净无垢的“真”的文学世界。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日] 浅见洋二 著
李贵 赵蕊蕊 译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能单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 其生产、传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而存在的。在此问题意识下,本书试图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社会存在形态进行探究,解开“文本的密码”:第一编“权力控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在以皇权为顶端的古代社会中,文人与 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发表言论、进行创作;第二编“从 ‘公’文学到‘私’文学”,认为距离皇权近、与皇权密切相关的是“公”的文学, 相反的则是“私”的文学,第一编主要论述“公”的文学,本编探讨与之相对的“私”的文学;第三编“文本生成论”,指出同一文体在传播范围中也有“公”“私”差别,探讨了文学文本在从“私”转向“公”的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样态,揭示宋代的文本生成论。
《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
[日] 内山精也 著
朱刚 张淘 刘静 益西拉姆 译
在科举成为通向仕宦之唯一捷径的北宋 , 作为士大夫的重要素养之一,作诗变得至关重要且引人注目。在这个时代,大官僚同时也是一流诗人的情况,绝非稀奇之事。于是,宋代诗歌在士大夫强有力的带领下向前发展。然而,在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去世之后 , 诗坛开始刮起了新风。在“永嘉四灵”等士大夫阶层的周围,江湖诗人变得空前活跃,晚唐体风靡一世。笔者在13 世纪这一汹涌澎湃的变化里,感觉到了中国近世文学的胎动。
《禅宗思想与文献丛考》
[日] 衣川贤次 著
《德山与临济》《临济义玄禅师的禅思想》《感兴之语——唐末五代转型期禅宗对悟道论的探究》三篇论文讨论了唐代禅宗思想的特征。近年来,笔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通过注释《临济录》、阅读《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灯史资料,发现了中唐马祖开创的新兴禅宗在晚唐五代时期发生了禅宗大众化现象,导致马祖禅也随之变化,并成为宋代看话禅的主流思想。《地狱中的救赎——论〈金刚经〉“灵验谭”的意义》考察了民间文学对佛经的接受状况。《以敦煌写 经校订〈大正藏〉刍议》《唐玄宗〈御注金刚般若经〉的复元与研究》两篇讨论佛教文献的校勘问题。《日本金泽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覆校》《南宋送别诗集〈一帆风〉成书考》《元代旅日高僧一山一宁禅师的偈颂和书法艺术》《旧钞本校勘的三种类型》四篇研究了日本留存下来的抄本及墨迹等资料。
《禅思想史讲义》
[日] 小川隆 著 彭丹 译
现实态的自己就是“佛”呢,还是需要超越现实态的自己才能找到“佛”?第一讲“初期禅”,第二讲“唐代禅”,第三讲“宋代禅”,第四讲“20世纪的禅”—— 这是一部浅显易懂的讲义,通过以上四次讲义简明地勾画出禅的思想史历程,并从中日禅僧们的妙语中读取曾经层出于禅史上的种种思想。
《西游记研究》
[日] 太田辰夫 著
王言 译
如果在小说史上区分中世和近代,那么中世小说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其著作权之不明确。这是因为许多小说来自说话、讲故事那样的口头传承之文艺,而《西游记》亦不例外。它从故事本身的产生和流传,到各种戏曲、小说文本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月。许多不同来源、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元素,在此层层积淀下来。如此远离实际的一部幻想小说,怎样产生,怎样成长,怎样发展为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这种姿态,是本书研究的中心课题。
《禅宗语言丛考》
[日] 衣川贤次 著
本期编辑 | 陈丽英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4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