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是什么专业)
《跨媒体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论坛海报
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
第7期
跨媒体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
2022年5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第7期在线上举行,论坛主题为“跨媒体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树峰为本次论坛致辞。他指出“没有科学理念支撑的艺术经常是蒙昧的,不能用艺术表达的科学又是远离人心的,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路径和方法原本就是跨媒介的”。
之后,两位主讲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怀宾和高世强结合自身教学、研究和创作经验与体会,分别围绕“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和“近未来视域下的山水影像实践”议题展开精彩分享与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院校的师生参与了论坛。在论坛结束之际,李树峰院长和阳丽君主编对两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与总结。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镇主持。
会议合影
管怀宾围绕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教学和学科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他在“学院与当代艺术的生态”中提出当代艺术教育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专业领域内部知识传递的问题,它与社会整体的艺术形态、美学支撑及价值观念的发展相关联,并强调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跨”体现了观念之于媒介的角度,以及技术与思想在学院内外的交互延伸。
其次,他阐明了“新知识系统的建构”中的核心问题——流变性与普适性之间的调和,并提出“专业课程模块化”“课堂教学+专题工作坊”“课题式教学”“流动工作室”“联合实验室”等相关对策。
再次,他指出在“寻找可能的起点”中确立当代艺术教育的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始终应当处于某种动态之中。
最后,他提出中国美术学院的跨媒体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一种“以集体创作为方法的教学和创作相融合的跨媒体系列活动”,并以“未来媒体/艺术宣言”为牵引,凝聚“跨媒体艺术进程”项目群,从多方面探索和呈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孵化跨媒体艺术学科方向与专业建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怀宾
高世强结合个人的创作、研究和教学经验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回顾了“山水精神”和“近未来”相关的教、学、研实验。
他在缘起中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反思:通过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思考,对中国传统国画书法的观察,对经典山水画的重读,由此引申出对“文化根性”的反思;因科技压力、中国科幻作品的感召和实践、对好莱坞模式的忧思而提出“近未来”并非一种科幻概念,而是一种现实主义概念的思考。
通过艺术家式的想象和知识分子式的反思,他发展出两个为期10年的影像行动计划: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的创作与策展,以及通过影像行动展开实验艺术系和空间影像研究所创作的集体教、学、研实践。
高世强分享了跨媒体艺术节“近未来:可能生活”和《山水:一种宣言》《山水:云山六章》《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唐诗辞典》等一系列集体创作案例。
这种要求学生参与具体研创项目的方式方法贯穿在实验艺术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自的方法论系统,以及艺术、自我、外在世界三者之间恒定而独特的观念。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世强
撰稿:王耀贤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编辑|田相洁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4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