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清美比较(罗德岛设计学院 排名)
上一次清美最惊艳我的设计还在冬奥。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
当96片篆刻不同参赛国名的小雪花从四面八方聚来,最终以独具创新的方式汇聚成橄榄枝大雪花的火炬台,令人眩目,令人惊叹,成为本届北京冬奥会最亮眼的开幕式环节。
这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队,组织清美工业设计系、雕塑系的教师以及10多名硕博生,与清华大学机械系、土木工程系教授通力合作,充分融合艺术以及工程技术的要求,兼顾主火炬的结构强度和形象艺术性,同时向世界展示出我国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只能说,这个设计,非常“清美”,理工味儿十足。
这个设计很“清美”
当年在设计这版奥运火炬时面临几个问题,一个是火炬核心图形直径达10米,本来自重就很重,还要在张家口的强风下屹立不倒,因此考虑火炬台的稳定问题,必须要有坚实的结构进行支撑,而且这支撑还不能过大过粗,毕竟得考虑美观。另一个是开幕式的主火炬由威亚悬吊,携带的氢气只能燃烧2个多小时,场外火炬要连接氢气管线,同时火炬得是又美又优雅地从躺平的姿势立起来再转上去。
后来的创作成果我们看到了。
火炬的支撑台用环绕的“银丝带”以及镜面底盘做支撑,取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东方审美韵味。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
而想要实现应有的支撑效果,马赛教授团队采用参数化设计,将每一个支点的数据化生成并不断迭代,以达到与所需的燃气、材料、加工工艺和力学结构的完美结合。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
在设计开幕式舞台方面,马赛教授团队提出了“同心双向旋转”的设计方案,“银丝带”和“大雪花”非匀速的双向同心运动,给整体视觉增加了动态维度。
但雪花要怎么排布?装置载荷如何应对风载、雪压以及自重等因素?雪花四周的橄榄枝如何与枝条搭接构成双支撑结构?上下端不同轴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就不单单是设计能解决的,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机械系的教授纷纷加入团队,最后迭代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
除此之外,因为冬奥主火炬,其实是最后一棒火炬手手中的火炬,不像08年冬奥会那样有那么大的体积,怎么保证火炬燃料充足?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人员做出了大胆创新,利用火箭的技术,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并且实现完全的零碳排放。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
艺术+科技,组成了惊艳世界的设计作品。
而仅从这一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清美脱颖于国内众多美院的强势之处——在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清美设计的继往开来
说回标题。康石石之所以感慨清美真是越来越“理工化”了,源于最近网上很多23届新生在晒的“清美第一课”。
网络传出的23届清美开学典礼兼第一课
如今的清美认为,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应与自动化系(自动控制与机器人)、机械系(机械原理和结构设计)和新雅书院(通识教育)互相容斥。
“艺科融合”素来是清华美院的教育核心。
比如,清美在2021年就开始研究“色彩”。有人说色彩有什么好研究的?这不是艺术生的基础课程吗?
但世界上第一个创造出“色轮”的人却是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创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色轮
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在于先利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建立最初的轮廓,映射到艺术创作中,取决于人们各自对色彩把控。后来在科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创意者创建了各自媒介中使用颜色的基准和框架后,我们才有了一种颜色分类以及系统化的思考。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的“色彩”,也是研究如何从色彩科学实验的基础建构入手,以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了解色彩领域的科学知识。
就是说,假如大家考虑怎样设计空间配色能影响人的不同情感,以前你可能是凭自己主观的审美和设计基础去选颜色,清华告诉你不需要费脑,按我们研究的色表来就行。
著作权:《颜色空间的情感性色调分类》 图源: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著作权:《颜色情感认知匹配数据库》 图源: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这样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在清华美院不包括本硕学科的教学部门,足有37所。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其实不止清美,国内如今大部分综合大学——如中传、同济、上交、北师大、浙大、浙理工等都正在做这件事情。像北师大的未来设计学院旗下开设有艺术与科技实验室,而今年也新增了“艺术与科技”本科专业。
图源: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bnu.edu.cn)
简言之,这些院校都是敏锐地关注到了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艺术与新兴技术相关联的必然趋势与其重要性,开设的相关专业也毫不意外地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被放大的艺科融合
由于近两年科技进步的太过迅速,所有学校研究的侧重点难免有些“重理”的倾向。艺术生可能也会疑惑为什么现如今所有外界的声音都在敲打我去搞科学?不有些本末倒置吗?
但实际上,当你研究的越深,往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福楼拜
比如,画家总有许多诀窍来创作出完美的画面,如“三分法构图”、“黄金分割法”,但这些都来源于“数”。我们看三分法构图,如下图所示,4个十字交叉处,对于众多艺术家来说是极佳的聚焦点。
zqsheying.tuchong.com/16912239/
那么从这里我们发现“黄金矩形”的美妙之处,那么如果我们直接在矩形中画出正方形,将直线作为聚焦轴,在黄金矩形中再随意拿走一个正方形,其余部分仍旧是黄金矩形,这种构图方式叫“rabatment”,在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中,就是一幅完美的rabatment绘图法实例,通过黄金矩形内的正方形来界定地平线、中线和中点等。
《维纳斯的诞生》
这还只是最初的绘画。时间拨动到现在,艺术与数,或者物,之间涌动出了更加新颖的模式。
如“人、机、物”三要素融合计算及其相应的前沿探索研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交叉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重要方向。衍生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5G+、情感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子研究技术。
这些相关的专业放之海外,其实已有更加悠久的教育历史。
如大名鼎鼎的皇艺,也有一个已经开设了40年的、与帝国理工大学合办的IDE创新设计工程专业。它有一半的“理工”“科学”类课程要在帝国理工完成,另一半“艺术”相关的则由皇艺负责,集合这两所院校在各自领域的所长,最后获得双硕士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同样非常注重前沿科学与技术在艺术表达中的应用与实践。
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21届学员Z同学 获皇艺 IDE offer
再有美国麻省理工的Media Lab,其下设的Media Art and Science所包含的可触媒体、智慧城市等项目中融合了创新设计与尖端科学技术;还有纽约大学被称为“工程师的艺术学校”的ITP项目,探索通信技术富有想象力的应用与交互;再或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的D+M( Digital + Media)展现数字与媒体的融合;又或是中国港大新专业创新设计与技术工程(IDT)等等,无一不是极具发展前景的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尝试,也无一不是尖端理论技术与具体实践项目的结合。
我们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发展焦虑”,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类的工作?假如人人都会人工智能,那我不去学习会不会落伍?会不会被时代远远抛弃?
前段时间网络中也相继掀起对“天坑专业”的讨论,可能我们对“文科和理科孰轻孰重”的看法如今正处于一种激进而焦虑的形态中。但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做到固步自封的。艺术是这样的,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艺术就是画画,但画着画着就出现了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当我们以为设计的类别也就这些了,结果生物设计、社会设计、设计工程、可持续设计等又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只不过现如今又到了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拐点而已。时代顺应至此,大家也无需焦虑。
人类对于艺术与科技联结的探索已经持续了上百年,而且未来也将不断持续下去。时代的浪潮奔流不息,在如今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设计与艺术风格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守自己学习艺术的初心、乘风破浪,发现自身与艺术设计的无限可能。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