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音乐赏析(耶鲁大学 音乐公开课)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既是一本哲学名著,也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当然,后者的创意起源于前者,事情总是这样,就像你我都知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思想的光芒映照下,哲学和音乐于此处交相辉映。

音乐赏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日出》 理查德·施特劳斯

这首《日出》是整部交响诗的开篇,也可以认为是诗中人生的开始。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被刻画的极为深刻,具有非凡的宏伟气势和艺术表现力。

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公开课这样评价《日出》:

“我们再也找不到对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潜能更为生动的描绘了。”

这首曲子在所有配乐中,电影:《2001太空漫游》《机器人瓦力》

885年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几乎包含了他所有的哲学思想;1892年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受此启发,大为震撼,于四年后创作了同名交响诗,共九段,以此致敬。

哲学与交响诗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全曲共分九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充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 其余八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尼采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1885年完成的。尼采启用生活在公元前约六百年的神秘的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他自己的哲学以及他对战争、贞操、女人、宗教与科学的看法的代言人。这位预言家对人类提出的一个座右铭是“由最优秀的人(或超人)来统治”、“人是可以征服的,一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桥……超人应是大地的化身。”然而,随着重大事件的接踵而至,这个理论黯然失色了,在短短的四十年里,德国军国主义使欧洲两度蒙受战争的苦难……

尼采经典诗句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