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音乐治疗(海德堡大学音乐学院)
时静洁的团体音乐治疗体验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图)
簌簌的铃鼓响过,木琴声空灵地回应。
这是一场没有语言的对话,25位体验者围坐一圈,用各自手中的乐器依次打招呼。
互相熟悉之后,所有人参与到即兴演奏中来。雨棒倾斜,发出淅淅沥沥的雨声。远处的牛铃敲响,余音渺渺。非洲鼓和沙锤忽然加入,声音世界一时躁动起来,喧哗之中,猫头鹰号叫、青蛙低鸣……
2018年7月15日,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多媒体教室开展了音乐治疗工作坊,医疗、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从业者现场感受音乐治疗。
最初,大多数人彼此陌生,他们只能用手中的乐器交谈。两个多小时后,大家默契地组成了一支“混声乐队”,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演奏了一场近半小时的音乐会。
带来这场特殊体验的是音乐治疗师时静洁,她认为,“音乐不再只是表演艺术,更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时静洁在德国海德堡系统学习过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师是当地医院的常见职务,他们和医生护士一起,参与各种重大疾病的治疗。时静洁不久前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短视频,一位医生正要给一个两岁左右的婴儿打针,医生口中发出节奏欢快的响声,逗得孩子咯咯直笑。此时,针头已经轻松地扎进孩子的皮肤,迅速完成了注射。“音乐治疗会用音乐转移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舒缓疼痛。”时静洁注解道。
如今,时静洁已加入艺术唤醒植物人的团队(见南方周末2018年8月9日报道《艺术唤醒植物人》),音乐治疗是她钻研了十几年的人文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中国大众来说,这仍是个新鲜话题。
时静洁在音乐治疗中用到的乐器(受访者供图/图)
用乐器“说出”你的名字
时静洁从小弹钢琴,本科修的是钢琴演奏专业,但她觉得,那时音乐带给自己的改变和乐趣不是特别多:“小时候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去打基础,一天就得练很长时间,却不太清楚‘音乐’是什么。”
2007年本科毕业后,时静洁申请去德国留学,期待着会遇见不同的可能性。在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学语言的时候,时静洁发现学校里有个专业叫“音乐治疗”。“大概了解了上课的内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确定我要学这个,”时静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从表演的艺术,转向一个应用型的领域,它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就是与人打交道。”
为期两年的学习开始了,最初70%的课程都围绕着心理学和医学基础理论;也有少量音乐类课程。
此前,时静洁像大多数钢琴演奏者一样,照着钢琴曲谱弹奏。在德国,老师没有让学生演奏某段乐曲,而是让每个人用音乐“说出”自己的姓名。“比如‘时静洁’,它有什么样的寓意,如果用音乐的方式,你该如何去表达。”时静洁说,“我在钢琴前坐着,第一次体会到这种互动。你可以用乐器、歌声跟别人打招呼,有很多乐趣,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形式。”
“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时静洁形容,“之前我虽然学音乐,想得更多是演奏的基本功、技巧、风格、处理……被限定在这样的框架当中,很少去想音乐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
音乐治疗师首先要能体会音乐对自己的影响。“它带给你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你生理上的影响,带给你的记忆和想象是什么。只有我们体验到了,才可能用这些方法带着别人去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在音乐治疗师必修的“自我体验”课程里,除了用音乐“说出”自己的名字,时静洁还学习用音乐表达情绪以及内在的感受。时静洁说,“通过音乐去觉察自己,认识到局限,然后发展自己。”
在她所学习的音乐治疗中,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隐喻”——艺术治疗也类似。
“比如一对母女,她们长期是非常紧张的关系,”时静洁举例,在音乐治疗中,她就会带着“患者”做角色扮演的即兴演奏,时静洁扮演患者的母亲,与患者各选一个乐器,再用演奏“对话”;然后两人再角色互换,继续“对话”。“我们就这样真实地进入到她们的关系当中,即使是两面鼓的对话,中间也会产生很多她的想法和回馈。”
时静洁听到女孩敲击出非常剧烈的鼓点,“我就问她在当中感受到什么,她说‘愤怒、怀疑、伤心’。我又问她有没有听到‘母亲’在音乐中表达的是什么,她说‘我感受到她也有伤心,但同时好像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支持。’虽然我确实打了比较支持性的鼓点,但这些不是我告诉她的,而是音乐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安全空间,她可以去反思这段关系。”
时静洁在音乐治疗中用到的乐器(受访者供图/图)
有些疼痛可能是心因性的
西方人对于音乐治疗的探索已有上百年历史。1903年,美国人艾娃·维萨里在纽约创立了全世界最早的地区音乐治疗协会。1919年,美国钢琴家玛格丽特·安德顿开始为一战伤员和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音乐治疗服务。
台湾艺术家吕素贞曾于1990年代在美国学习艺术治疗,熟悉美国医院里的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在临终病房,病人有需要的时候,我(艺术治疗师)就会和音乐治疗师一起去病床前,为病人工作,”吕素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音乐治疗师可以从病人哼的一段(曲调)去做变奏,为他创造旋律,我们一起来填词,然后作画。这样就是一个很完整的创作,不管是为他自己,还是为他的家人,都可以留存这样的作品。”
时静洁曾在德国黑森林的一家医院实习。比如遇到一位抑郁症患者,精神科医师会根据他的程度开药,还会有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师,共同为病人制定治疗计划,在给病人的治疗表格上标有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作业治疗等选项,供病人选择。音乐治疗师、绘画治疗师会与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护工一起工作,每周有一次团队会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音乐治疗在德国已经覆盖到许多疾病和各个年龄段——从新生早产儿、特需儿童,到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再到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肿瘤、癌症等重症病人。据时静洁介绍,还有些人长期疼痛,无法通过医疗手段检查出来,这种疼痛可能是心因性的,也可以接受艺术治疗。
“在医学当中,你感冒了就吃感冒药,发烧了就吃退烧药。音乐治疗并没有与器官、疾病一一对应的乐器,也没有所谓的‘音乐处方’,它是一种偏个性化的方案。”时静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像有人听重金属(音乐)觉得非常放松,但是有人听了就非常头痛。我要知道来访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很多治疗决策都是当下去做的。”
音乐治疗通常强调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一些身患重症的病人很难与外界进行互动,此时更适合聆听。时静洁较多使用莱雅琴。“莱雅琴非常有延音效果,音与音之间很容易塑造一种空间,而且它的声音非常温暖、包容,很有支持性的品质。”
植物人比临终关怀对象更加难以互动,因此,音乐治疗植物人在全世界都是科研难题。德国Ansgar Herkenrath博士组织的音乐治疗团队已经探索了近二十年,他们专注于那些被常规医学宣判“死刑”(无法再醒来)多年的植物人,尝试用音乐治疗来突破。他们的工作也被拍成了纪录片。
一个年轻的德国男孩因为车祸成了植物人。Herkenrath博士观察到男孩脸上似有似无的笑意,觉得他还有恢复的可能。经过长期的音乐治疗,男孩恢复了很多意识,还学会了用单手击鼓。在另一病例里,Herkenrath博士每次都弹琴演唱同一首歌曲,久而久之,病人开始通过动喉结呼应歌曲的节奏。有一次,教授故意留下最后一个音不弹,病人也停了下来,仿佛非常期待地等着那个尚未被弹出的音符。
尽管已有许多促醒植物人的经验,但与现代医学不同,Herkenrath博士的团队至今无法针对所有植物人给出一个相对程序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他在纪录片中说:“我们没法做到的就是量化,因为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时静洁在音乐治疗中用到的乐器(受访者供图/图)
“这个管用吗?”
中国的音乐治疗教学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天把美国的音乐治疗课程引入中国,1999年开始在学院招收研究生,2003年起招收音乐治疗专业的本科生。
然而,中国的音乐治疗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时静洁回国后在广州开展音乐治疗,大多数家属问的第一问题就是:“这个管用吗?”
“可能大部分人还是想着怎样用传统医疗的方式去诊治,赶快治好,甚至期待特效药。”时静洁说,“他们还没意识到身体上出了问题,可能跟心理、社会都有关系。”
至今,中国还没有专业的行业委员会进行全国统一的注册音乐治疗师认证,设立了音乐治疗师正式职位的医疗机构仅中康、博爱、无锡精神卫生中心等少数几家。“中国的医疗体系是你必须有从医资格证才能进入到医院(开展治疗)。” 时静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欧美多国都有国家统一的相关资质认证,“德国毕业的音乐治疗师,可以去德国的医院、康复机构、儿童特殊教育中心、特殊学校,在医院有正式的职位。”
2018年初,时静洁认识了吴超,加入了吴超的艺术唤醒团队。“我们做的其实是类似的事情,把人文艺术类的治疗方式推进到医院;她发起的团队更宽广,把心理师、禅师、人工智能也加进来,这种跨学科的交流非常有必要。”
接下来,这个多学科的团队打算调用最好的资源,再做一个植物人唤醒案例。她的团队目前汇聚了医学专家、心理师、家庭治疗师、禅师、人工智能学者,以及欧美认证的艺术治疗师和音乐治疗师。吴超把这个案例比作“航空母舰”,他们想尝试的,是一次真正的“全人治疗”。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