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专业排行榜(重庆大学专业排行榜2020)

重庆大学2023软科中国排名34名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

招生省份包括: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具体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见报名系统。

招生专业

非高考改革省份招生科类

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3+3”模式

“3+1+2”模式

首选科目

再选科目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类

物理

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物理学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优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

第二类考生: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考生报名

考生于4月上旬至4月底前登录阳光高考平台重庆大学强基计划报名系统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注册、报名。

报考重庆大学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二)考生确认

考生应本着“诚信参考”原则,于高考结束后5日内登录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学校考核。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者,视为自动放弃。

(三)入围学校考核办法

对于第一类考生,在确认参加学校考核,且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达到生源省份本科一批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批次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须达到生源省份同科类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一本线”)的考生中,依据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提供的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按不超过分省总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考核考生(末位同分同入围)。

对于第二类考生,在确认参加学校考核,且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线的考生即可入围。该类考生入围不占用第一类考生的入围名额。

学校于6月底前确定入围考核名单,并在重庆大学本科招生网公示入围标准,考生可在报名系统内查看入围考核结果。在报名系统中打印准考证。

(四)考核安排

1.考核内容

学校考核分为学科能力面试和体育科目测试:

①学科能力面试

对于第一类考生,主要对考生的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兴趣志向、科研潜质、科学精神等进行考核评价。对于第二类考生,我校将单独组织面试。

考生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作为学科能力面试的重要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档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学统一提供。

②体育科目测试

肺活量、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四选二,具体测试合格标准和实施细则见附件1。体育科目测试合格是强基计划录取的必要条件(不计入综合成绩)。

对入围学校考核但无故放弃的考生,如实记录并通报生源省份招生考试机构。

2.考核时间

6月30日前,具体考核时间详见准考证。

(五)录取办法

1.录取名单确定原则

在学科能力面试达到校考合格线(60分)及体育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中,根据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和“综合成绩优先,结合专业志愿顺序”原则确定录取名单。学科能力面试未达到校考合格线(60分)者不予录取;体育科目测试不合格或未经批准不参加体育科目测试者不予录取。

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生源省份招生计划,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确定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者,依次比较高考成绩总分、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语文单科成绩。

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综合成绩的,我校将追加计划予以录取(不占已公布的各省强基计划名额)。

2.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总分750.00分,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由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折算办法如下:

综合成绩 = [ 高考成绩/高考满分×85% + 学校考核成绩/100×15% ] ×750

学校于7月5日前确定录取名单,并在重庆大学本科招生网公示录取标准,同时报生源省份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办理录取手续。参加考核考生可于7月5日后在报名系统中查看录取结果。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生源省份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生源省份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被录取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将于7月中下旬随该省普通类考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出。

培养措施

1. 使命为先、对标一流的课程体系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强基础、少而精、重交叉”的课程设置原则,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体系,重新梳理物理学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起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见课程设置部分)

2. 因材施教、小班教学、能力为重的教学方式

大面积建立荣誉课程,激发学生成就感和学习动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每门课程配备有热情、高水平的一流师资,大量课程实施小班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的远大志向,强调5C(Creativity、Critical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能力培养。

3. 班主任制,“1+X”导师制

各班配备一名教师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引导全班学生志存高远,树立全班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每位导师限带1-2名学生,负责学生学业指引,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三年级下期,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院外(包含校外、境外)的对应领域导师,负责学生兴趣深度挖掘、言传身教和团队环境熏陶,接触科学研究前沿。对有需求的学生再配备个性化成长指引导师,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4. 四年不间断的科研训练

分阶段、分层次,全方位开展不间断本科生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科研训练体系。

一年级开设科研专题课(含新生研讨课),培养新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潜在的科研意识;二年级和三年级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团队进行科研训练,注重知识的熟悉、技能训练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及学术论文写作;四年级学生进入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工作。

5. 多途径的国际化举措

聘请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给予指导、来校授课,参与前沿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甚至作为部分学生导师之一深度指导学生。定期举办出国留学专题讲座,开展出国留学经验分享会,营造出国留学氛围。

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验室研究、夏令营、学术会议等。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术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6. 激励机制

(1)设置专项奖学金。面向强基计划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2)设立国际化专项经费。制定《强基计划学生国际化实施方案》和《强基计划学生出国(境)交流奖励办法》,资助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学习。

(3)免试读研。本科毕业时符合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优先推荐免试攻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相关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

1. 专业简介

重庆大学物理学专业办学始于1929年所建立的理学院,它是重庆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院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院系调整整体迁出。1977年重新招收物理学本科生,2003年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物理学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和ESI前1%学科。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采用“3+1+2”(本-硕贯通)和“3+1+4”(本-博贯通)模式进行培养。其中,“3”是前三年主要以物理学科课程为主;“1”是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相关领域方向,完成本硕博衔接课程学习,“2”和“4”分别指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开展领域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物理学专业主要面向物理学领域及物理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培养。相关学科基本情况如下:

先进制造领域主要依托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重点学科,在机械传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微纳制造等领域研究实力雄厚。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

智能科技领域主要依托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在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领域研究实力雄厚。电气工程是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学科排名前5%。

国家安全领域(地下空间防护)依托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和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围绕影响国家安全的地下空间防护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学科交叉,服务国家地下应急工程、人防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与国防事业,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

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在轻合金材料、材料微观表征分析、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已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ESI排名前1.26‰。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

2. 师资队伍

物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29人和副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名、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重庆市物理学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

交叉领域方向师资情况如下:

先进制造领域现有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专家1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智能科技领域现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专家9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创新团队。

国家安全领域(地下空间防护)现有院士3人,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专家1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名,青长2名,优青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新材料领域拥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2人及其他国家级人才5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创新团队。

3.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物理专业与中科院高能所联合组建重庆大学“钱三强物理英才班”,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重庆大学“严济慈物理英才班”,拥有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探索与体验重庆市科普基地。学科正在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已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软凝聚态物理及智能材料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材料物理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

先进制造领域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器件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仪器仪表传感器与测量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近三年本学科领域方向先后牵头承担国家重点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防军工重大项目2项。

智能科技领域拥有“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控制与智能系统新技术工程实验室、重庆市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本学科领域方向先后牵头承担国家重点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3项,国防军工重大项目4项。

国家安全领域(地下空间防护)拥有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地城镇建设防灾与减灾协同创新中心、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本学科领域方向先后牵头承担国家重点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2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

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111计划”先进材料基因组表征与调控创新引智基地、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轻金属研究部、新材料技术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立了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庆大学电镜中心。近三年牵头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0多项。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 培养目标

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物理学科及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国家安全、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

(1)本科阶段培养目标

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意识的学生。通过数理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从事交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具备在物理学科或与物理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国家安全、新材料)学科继续深造的潜质,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研究型后备人才。

(2)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在物理学或与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交叉型工程技术精英。

(3)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宽广国际视野,具备在物理紧密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善于从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重大问题中提炼出物理问题,并具有创造性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引领未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交叉型领军人才。

2.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具体动态调整办法另行公布。

3. 本硕博衔接的办法

物理学专业本-硕-博衔接方案为:“3+1+X”,分为大学前三学年、第四学年衔接和研究生(硕博)三阶段。本科阶段夯实物理科学基础,注重人格塑造、价值引领,树立学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方向,形成物理跨越工程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生阶段注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创新性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本科毕业时符合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相关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1. 本科阶段完成143学分,学生以物理学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科阶段学分要求及学分分布

课程模块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备注

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

14

0

思政类

4

4

军体类

4

0

外语类

6

计算机类

0

11

通识类

数理基础及核心物理课程

57.5

0

方向选修模块

12

根据兴趣,第四学年选修

物理等其他5领域课程

实践环节

24.5

0

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个性化模块

5

最低毕业学分

143

2. 研究生阶段按照相关专业毕业要求,授予相应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四、本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线上学时

排课学时

学时分配

推荐学期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课外

要求:

1. 体育自选项目要求4学分。

2. 英语类课程根据入学分级考试结果培养,最低学分要求为4学分。

3. 推免研究生需完成培养方案6学期要求的课程且完成英语和体育课程的最低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 14学分

MT10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2

32

32

2

MT10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48

48

1

MT204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64

64

64

4

MT203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48

3

MT00000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64

1-8

小计

14

2、外语类4学分

EUS10032

高级学业素养英语3-1

2

32

32

32

1

三级起点

EUS10033

高级学业素养英语3-2

2

32

32

32

2

小计

4

3、军体类4学分

MET11001

军事技能

2

2周

1

MET11000

军事课(含军事训练、军事理论)

2

36

12

24

24

1

体育自选项目

4

128

128

128

1-4

小计

8

64

64

32

32

4、计算机类6学分

CST11011

程序设计技术(基于C)

3

56

40

40

32

1

任选1门

CST11012

程序设计技术(基于Python)

3

40

32

32

16

1

CST21002

大数据基础及应用

3

48

32

32

32

2

小计

9

5、通识课程11学分,其中必修3学分,全校选修8学分

通识与素质课程

8

全校选

PHYS10060

新生研讨课

1

16

专题研修课

2

32

S1

小计

11

数理基础及核心物理课程

要求57.5学分

MATH10010

高等数学(I-1)

5

80

80

80

1

MATH10011

高等数学(I-2)

5

80

80

80

2

PHYS10210

普通物理(I-1)

4

72

64

64

16

1

力学、热学

PHYS10220

普通物理(I-2)

4

72

64

64

16

2

电磁学、光学

PHYS10230

普通物理(I-3)

3

56

48

48

16

3

原子物理学

MATH20010

高等代数

3.5

56

56

56

3

PHYS20210

数学物理方法

4

72

64

64

16

3

MATH20041

概率论 与数理统计

3

48

48

48

4

PHYS20220

分析力学

3

56

48

48

16

4

PHYS20230

电动力学

4

72

64

64

16

4

PHYS30310

计算物理学

3

56

48

48

16

5

PHYS30210

量子力学

4

72

64

64

16

5

PHYS30320

对称性与群论

4

72

64

64

16

6

PHYS30220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4

72

64

64

16

6

PHYS30230

固体物理

4

72

64

64

16

6

小计

57.5

方向选修模块

建议按在5个模块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学分要求≧12学分。*建议必选

物理模块课程

PHYS40210

*高等量子力学

4

72

64

64

16

7

PHYS40220

磁性物理

4

72

64

64

16

7

PHYS40230

多体理论

4

72

64

64

16

7

PHYS40240

量子输运基础

4

72

64

64

16

7

PHYS40410

广义相对论

4

72

64

64

16

7

PHYS40510

量子场论

4

72

64

64

16

7

小计

24

先进制造模块课程

ME40931

机器人学

4

64

64

64

8

MCI41031

现代检测技术

4

64

64

64

8

OE40301

光电传感器件及系统

4

64

64

64

8

ME40901

机械工程基础

4

64

64

7

EST40300

电子技术基础

4

64

64

64

7

ME40911

先进制造技术

4

64

64

64

8

ME40912

齿轮啮合原理与创新设计

4

64

64

64

8

小计

28

智能科技模块课程

EE11020

电路原理

4.5

72

80

64

16

7

EE21010

电磁场原理

4

64

68

60

8

7

EE21100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72

56

16

7

EE21110

数字电子技术

4

64

72

54

20

7

EP40001

工程热力学

4

72

64

64

16

7

EP40002

工程流体力学

4

72

64

64

16

7

EP40003

传热传质学

4

72

64

64

16

7

EP40004

燃烧学

4

72

64

64

16

7

小计

32.5

国家安全模块课程

CEM21035

材料力学(I)

4.5

76

76

68

8

7

CEM20102

结构力学(I-1)

4

64

64

64

7

CE30105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I)

4

64

64

64

8

CE40136

地下建筑结构

2.5

40

40

40

8

CE30110

钢结构基本原理(I)

2.5

40

40

40

8

GE41011

岩土工程勘察

2

32

32

32

7

S16081401005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2

32

32

32

8

USE30102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

1.5

24

24

24

7

S16217

弹塑性力学(I)

2.5

40

40

40

7

CE40201

地下工程建造与管理

2

32

32

32

8

小计

27.5

新材料模块课程

MSE40501

*金属学原理

4

64

64

64

16

7

MSE41005

*材料先进表征技术

4

48

48

64

32

7

MSE40511

*轻合金加工与性能

4

64

64

64

16

8

MSE40521

*高性能轻合金及应用

4

64

64

64

16

8

小计

16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线上学时

排课学时

学时分配

推荐学期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课外

集中实践环节

学分要求24.5

MT13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

1

2周

2周

2周

2

MT234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1

2周

2周

2周

4

PHYS12210

物理综合实验1

1.5

48

48

2

PHYS22210

物理综合实验2

1.5

48

48

3

PHYS32210

物理综合实验3

1.5

48

48

5

创新能力培养1

2

2

考核时间

创新能力培养2

2

4

考核时间

创新能力培养3

2

5

考核时间

创新能力培养4

2

6

考核时间

创新能力培养5

2

7

考核时间

PHYS45000

毕业论文或设计

8

8

小计

24.5

个性化学分

要求:在读期间至少完成5学分

说明: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学科竞赛、科技成果等按学校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相关文件执行

社会实践

1

必选

短期国际交流

0-2

学科竞赛类

0-2

科研或创新创业项目

0-2

科技成果类

0-4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0-2

创新实践班

0-4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简介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前身是源于1929年的理学院。理学院是重庆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院之一,首任院长为数学家何鲁先生。1931年设置数学专业,50年代因院系调整整体迁入四川大学,1977年恢复招收数学本科生。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新的重庆大学,成立数理学院,2010年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3年获重庆市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年成为重庆市级“三特”专业,2018年成为重庆市首批一流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准强基计划招生培养改革试点。重庆大学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获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2015年进入QS 世界大学排名400 强,2017年上海软科世界排名101-150,国内排名第7;2018和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数学学科名列第29位;数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采用“3+1+2”(本-硕贯通)和“3+1+4”(本-博贯通)模式进行培养。其中,“3”是前三年主要以数学学科课程为主,兼顾物理力学基础;“1”是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相关领域方向,完成本硕博衔接课程学习,“2”和“4”分别指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开展领域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面向数学专业领域及数学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培养,相关学科基本情况如下: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 培养目标

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数学科学精英及先进制造、智能科技、芯片与软件、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

(1)本科阶段培养目标

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意识的学生。通过数理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数学或工程专业课程的深入与提高以及系统的科研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从事交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具备在数学学科或与数学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先进制造、智能科技、芯片软件、国家安全)学科继续深造的潜质,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研究型后备人才。

(2)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在数学或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交叉型工程技术精英。

(3)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宽广国际视野,具备在数学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善于从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重大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具有创造性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引领未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交叉型领军人才。

2.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具体动态调整办法另行公布。

3.本硕博衔接的办法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硕-博衔接方案为:“3+1+X”,分为大学前三学年、第四学年衔接和研究生(硕博)三阶段。本科阶段夯实数学科学基础,注重人格塑造、价值引领,树立学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方向,形成数学跨越工程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生阶段注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创新性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1.本科阶段完成144学分,学生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科阶段学分要求及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备注

公共基础课程

14

0

思政类

4

4

军体类

4

2

外语类

6

计算机类

通识教育课程

0

11

含人文类、艺术类各4学分

数理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

56

9

方向选修模块

12

根据兴趣,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数学或领域基础课

实践环节

22

0

包括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最低毕业学分

144

备注

2.研究生阶段按照相关学科毕业要求,授予相应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四、本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线上学时

排课学时

学时分配

推荐学期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课外

要求:

1.体育自选项目要求4学分。

2. 英语类采用分级培养,最低学分要求为6学分。

3. 推免研究生需完成培养方案6学期要求的课程且完成英语和体育课程的最低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 14学分

MT10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2

32

32

2

MT102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48

48

1

MT104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64

64

64

4

MT103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48

3

MT00000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64

1-8

小计

14

192

192

192

2、外语必修4学分,选修2学分

EUS10032

高级学业素养英语3-1

2

32

32

32

1

三级起点

EUS10033

高级学业素养英语3-2

2

32

32

32

2

小计

4

64

64

64

3、军体类8学分

MET11001

军事技能

2

2周

1

MET11002

军事理论

2

2周

1

体育自选项目

4

128

128

128

1-4

小计

8

64

64

32

32

4、计算机类6学分

CST11011

程序设计技术(基于C)

3

56

40

40

32

1

任选1门

CST11012

程序设计技术(基于Python)

3

40

32

32

16

1

CST21002

大数据基础及应用

3

48

32

32

32

2

小计

9

5、通识课程11学分,其中必修3学分,全校选修8学分

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

8

128

指定范围内选修

HMATH19011

新生研讨课

1

16

16

16

1

专题研修课

2

32

32

32

S1~

S3

含暑假短学期外教课程

小计

11

数理基础及核心课程

1、必修56学分 (课外学时包含课程安排的讨论环节和学习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

HMATH10111

数学分析(1)

4

72

64

64

16

1

HMATH10122

数学分析(2)

4.5

88

72

72

32

2

HMATH20131

数学分析(3)

4.5

88

72

72

32

3

HMATH10211

高等代数(1)

4

72

64

64

16

1

HMATH10222

高等代数(2)

4

72

64

64

16

2

HPHY10019

普通物理(I-1)

4

72

64

64

16

2

HPHY10029

普通物理(I-2)

4

72

64

64

16

3

HMATH20301

拓扑学

3

54

48

48

12

3

HMATH20101

常微分方程

3

54

48

48

12

3

HMATH30101

实变函数

3

54

48

48

12

4

HMATH20106

复变函数

3

54

48

48

12

4

HMATH20241

近世代数

3

54

48

48

12

4

HMATH20112

偏微分方程

3

54

48

48

12

4

HMATH30102

泛函分析

3

54

48

48

12

5

HSTAT30401

概率论

3

54

48

48

12

5

HMATH30301

微分几何

3

64

48

48

32

6

小计

56

1032

896

896

272

2、数理基础及核心课程选修≧9学分,*为必选

*AEME21312

理论力学(I)

4

68

68

60

8

4

HMATH30601

数值分析

3

54

48

40

16

12

5

HMATH30511

运筹学

3

54

48

48

12

5

HSTAT30402

数理统计

3

54

48

48

12

6

*HMATH30501

数学模型

3

54

48

48

12

6

HMATH30602

科学计算

3

54

48

48

12

6

小计

18

方向选修模块

要求:学生第四年需选择5个模块之一修读,学分要求≧12学分。*为必选

1、数学模块课程

HMATH40111

Fourier分析

3

54

48

48

12

7

至少选一门

HMATH40302

现代微分几何

3

54

48

48

12

7

HMATH40211

数论

3

54

48

48

12

7

MATH40321

代数拓扑

3

54

48

48

12

8

PHYS30118

量子力学

4

64

64

64

7

至少选一门

HSTAT30401

随机过程

3

54

48

48

12

8

HMATH40212

离散数学

3

54

48

48

12

8

小计

19

2、先进制造模块课程

ME40901

机械工程基础

4

64

64

7

EST40300

电子技术基础

4

64

64

64

7

ME40911

先进制造技术

4

64

64

64

8

ME40912

齿轮啮合原理与创新设计

4

64

64

64

8

ME40931

机器人学

4

64

64

64

8

MCI41031

现代检测技术

4

64

64

64

8

OE40301

光电传感器件及系统

4

64

64

64

8

小计

28

3、智能科技模块课程

EP20001

工程热力学

4

72

64

64

16

7

EP21003

工程流体力学

4

72

64

64

16

7

EE11030

电路原理

4.5

72

80

64

16

7

EE21070

电磁场原理

4

64

68

60

8

7

EE21160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72

56

16

8

EE21170

数字电子技术

4

64

72

54

20

8

EP30102

传热传质学

4

72

64

64

16

8

EP31100

燃烧学

4

72

64

64

16

8

小计

32.5

4、芯片软件模块课程

SE21102

软件工程

3

48

56

40

16

16

7

SE21603

机器学习

3

48

56

40

16

16

7

CST31116

计算机组成原理

3

48

56

40

16

16

7

CST31104

操作系统

3

48

56

40

16

16

7

CST31226

多核与并行计算

3

48

48

48

0

16

8

SE31036

算法分析与设计

3

48

48

48

0

16

8

小计

18

5、国家安全方向(地下空间防护)模块课程

CEM21035

材料力学(I)

4.5

76

76

68

8

7

CEM20102

结构力学(I-1)

4

64

64

64

7

CE30105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I)

4

64

64

64

8

CE40136

地下建筑结构

2.5

40

40

40

8

CE30110

钢结构基本原理(I)

2.5

40

40

40

8

GE41011

岩土工程勘察

2

32

32

32

7

S16081401005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2

32

32

32

8

USE30102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

1.5

24

24

24

7

S16217

弹塑性力学(I)

2.5

40

40

40

7

小计

16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22学分

MT13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

1

2周

2周

2周

2

MT134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1

2周

2周

2周

4

HPHY12019

物理综合实验

1.5

24

48

2

HMATH12021

数学实验

1.5

24

48

3

HMATH13060

创新能力培养1

2

2

学年末考核

HMATH23060

创新能力培养2

2

4

学年末考核

HMATH33060

创新能力培养3

2

6

学年末考核

HMATH43060

创新能力培养4

2

8

毕业前考核

HMATH43010

Independent Study

1

7

HMATH45999

毕业论文或设计

8

8

小计

24

注:在执行过程中,模块和课程可能随重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而优化调整。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