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学平视觉艺术学院(龚学平 视觉艺术学院)
在以大数据、新业态、人工智能、跨界融合等为关键词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经过两年的酝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6月8日在沪成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始人、原校长龚学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立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国标,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总监何百明,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波,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秘书长罗志伟,上海文化旅游促进中心秘书长李伟,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上海安徒生童话乐园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崔智慧等出席文化产业研究所成立仪式。
文化产业研究所揭牌仪式
签订合作备忘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始人、原校长龚学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立民同志为文化产业研究所揭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同志代表学院与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
文化产业研究所特聘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顾问戴平,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强荧,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学科带头人俞璟璐,上海文化广场负责人乐胜利,原上海大剧院总监钱世锦,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总经理顾行伟为顾问;原上海报业协会会长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孙洪康,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俞亮鑫,闵行区人大副调研员童荣兵为研究员。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教授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十六字办学方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为依托,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坚持“大文产”的理念,聚焦文化策划与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被上海市教委批纳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科研上,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总结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出版了“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已出版的8本,不仅得到全国文化产业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们的肯定,还打出了上海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为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老校长龚学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学院聘请了上海文化与新闻宣传战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界领军人物作为资深顾问、研究员,和学院的专业教师一起组成科研团队,在整理、总结上海乃至全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直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切实调研、深入分析,不仅要描述问题,还有努力解答问题,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取得科研成绩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再上新台阶。我们会努力推动我校文化产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其成为我校的学术标杆,成为文化产业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我们会努力响应上海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时代召唤,做出我们的成绩,贡献我们的力量。
主旨演讲环节
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学科带头人俞璟璐
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学科带头人俞璟璐教授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的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学院发展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次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合作,成立文化产业研究所,将能进一步发挥我校优势,凝聚与借助国内外专家与多元化专业人才的科研力量,立足上海,建立一个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文产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科研高地。它的意义将在未来逐渐形成研究特色,学术建树及其社会影响中突显出来,并会有效地提升我校我院对上海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研究所的成立首先是建立在我们十余年教学创新改革的基础上的。我们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培养白面书生,不培养小商小贩,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培养走入歧途的利益攫取者,我们培养创业者、引领者、探索者,和文化使者。期待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中,能出现象乐胜利老师这样的杰出人才,在老领导的上海文化建设蓝图中能独当一面,建造了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艺术殿堂,打造招引天下凤凰归来的国际舞台;能像钱世锦老师那样敢于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音乐剧与交响乐,冲破当年风靡一时的港台之音,扬起高雅艺术的风帆。希望我们的学生能运作像“大唐贵妃”,“新版红楼梦”那样的中国文化经典,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竖起大旗。更重要的是学习创业者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而是通过项目运行,市场运营赢得可持续的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文化产业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营是它竞争力所在,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
中国的文化产业数十年来迅猛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希望我们大家合力,以独特的视角,以国际的视野,以精耕细作的务实的学术作风,聚焦文产人才培养和文产发展,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角度方面要与其他研究所拉开距离,对于文化产业和人才培养的各种议题保持足够的敏感度,熟悉了解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趋势,力争在相关领域有独特的建树,敢于商榷,敢于立论。
在学术研究上希望我们的研究所能合力打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自由的学术性讨论的氛围,对新模式、新理念、新理论的提出既要慎重,又要有敢言的胆识。要鼓励创见,要允许固执己见。文产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创造力,文化产业说到底是在大环境下发挥创造力,让创造力结出成果。文化产业是创新理念与实践的集聚行业,实践领先,理论滞后的现象是一种常态,因此,我们要更重视对实践的调研与分析,立足上海,为上海服务。希望研究所能开展对事物的正反两面的研究。例如,对于文化产业中的乱象,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重视,为何这些乱象会越演越烈;又例如,我们研究了高科技发展对社会、对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否可以花些精力研究其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文化产业研究不太可能是学究式的、纯学术的研究。我们的两个合作单位在政策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具有深厚的资源和优势。在合作单位的学术支撑下,我们的研究所以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政府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资讯提供与调研的依靠力量,更可能是成为政策实施后的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中的一股辅助力量,有能力向有关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提出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建议。我们热切地期待专家和资深研究员们能多多指导我们的青年教师,为我们培养出一支精干的青年研究队伍,提升我们学院的科研水平,使研究所后继有人。
原上海报业协会会长、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孙洪康
原上海报业协会会长、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孙洪康说,研究工作一定要接地气,研究把握的方向,应是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力求同上海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力求同上海文化品牌打造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本所不应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经院研究方式,而应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对本市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的全程跟踪和贴身调研,注重对当今文化产业创新实践的深入调查,注重对本市当下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中的创新理念、创新举措及创新成果的调查总结。
本所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上海优势的文化产业。我们知道,上海处于江海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站在最早开埠的历史方位,保留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文化中心的遗存,拥有以党的一大会址为主题的红色资源,还完整保存多处江南水乡美景和江南地域文化。这使上海在实施全球城市文化战略时具备相当的基础和优势,也是我们应当重点研究的文化产业。第二,具有国际眼光的文化产业。现在,在世界全球城市评判体系中,城市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指标,而且文化指标权重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我们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虽然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的文化指标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相差很远,鉴此,上海在加快文化建设上,必须要强化国际建设。第三,具有创新特色的文化产业。我们知道,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的创新能力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而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此,重视文化产业的创新特色,总结文化产业的创新经验,理应成为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第四,具有盈利空间的文化产业。我们在开展研究时,不仅要有国际眼光,而且要有经济眼光、市场眼光要,面向基层企业,研究受众需求,特别是研究青年受众的需求,要善于发现“潜力股”,要成为站在文化市场的潮头,具有前瞻性的瞭望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成为指点迷津的导航仪。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说,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遵循的是一个经济逻辑,依据这样的逻辑我们成功地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如就是小平同志所说:“贫困不是生活主义。”但今后的四十年我们怎么走,今后的路程更长我们怎么走,恐怕要引进文化的逻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文化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资源,并实现其有效性,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恰恰连接了这两头,意义非同小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多年风雨兼程下关注了这样的一个重要领域,令人为之振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地位日益飙升,作为文化自觉已渐成气候。第二,每个生活想法成为一种本质的要求,每个规定创造成为新的动能。第三,文化资源进一步配置整合,三大力量成为合力来推动发展,当下的文化资源的行政化体制远远不失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市场机制更多的文化资源配置和整合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第四,行业界限。就学科建设而言,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再到今天新的提法——超学科,这是奥地利学者在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所谓的超学科就是不同的学科会当融合,产生了临界的突破。第五就是文化科技,携手联营,创新发展,前景广阔。现代文化科技正赋予文化消费者独特新奇的顾客体验,这给文化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和巨大的机遇,二者的融合产生了许多并将产生更多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例如我们的VR、MR、AR,我们的酷科技也称黑科技等等。
面对文化产业新时代的发展,有五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在走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背景下重新布局。第二,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全面提升。第三,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具有高附加值、高文化价值、低环保、低生态价值的特征,文化产业的方式如何改变。第四,中国文化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实行分业发展、行业分层管理,在当今技术变革推动下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和人才模式如何转变。最后,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如何补缺。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强荧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强荧说,对于研究所的成立,我想说八个关键词,分别是祝贺、双人驱动、开垦文创、文化自信、新配置、报团取暖、店小二、祝福。
我代表市文创办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做研究一定是需要双人驱动,学科建设,质谱发展这两个轮子都不能偏废。文创产业现在有三大问题,即产业导向不清晰,产业的龙头不确定,产业的发展政策不明晰。这三大问题我们可以展开研究,为上海的文创产业做出导向型的建议,所以双人驱动是研究所建设的一个方向和模式。
我们身处资源重新配置的新时代,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研究经济的重新配置。文化产业是很多产业的融合,文化研究一定是跨界的,我们现在是数据时代,模糊时代,突发事件常发生的时代。我们的研究应该打破界限,没有壁垒,要用模糊的思考方式去研究,所以跨界研究一定是一个好的方法。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文化产业研究所不算早,很多高校也设有文化产业研究所,我们应该联络友军,横向联合,大家报团取暖,分工合作,差异化竞争。我们不要做白菜叶子,我们要做白菜心,白菜心就是各自差异化竞争,互相之间既是朋友又是互相不同的重点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会秉持店小二精神,为你们做好服务,推出文化服务券,拿出实际行动,一万句话不如一个具体行动。
主持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副院长刘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在提升教研教学能力的同时,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为上海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增砖添瓦。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