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校门头(音乐学校门头设计效果图)
扯起武汉音乐学院,瓜众们脑回路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武昌解放路的“老校门”。
然鹅,一扇门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复杂的信息。
天朝传统上称权贵府为“朱门”、百姓家为“柴门”、和尚庙为“山门”…,凡此种种表明,门既是一个建筑物或区域的入口与界限,也是其职能与身份的标志。
更有意思的是,门还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1960年代初的“老校门”
看官们要提问了:既然如此,武音的“老校门”有哪些信息呢?
我且长话短说。
“老校门”大概建于1958年下半年,已年逾60多岁了。按天朝时间的概念60年为一个甲子,不用说它也是一件货真价实的老古董。
莫不相信,我不会乱扯野棉花,先来瞄哈子上世纪的几张老照片。
原湖艺工艺系主任张朗教授(右5)1950年与同学合影于“老校门”前;可以看到照片中有二道门,前门上挂着“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门牌。
上一照片的局部:“内门”的上檐有明显的中式风格。
1953年中南美专与中南音专成立时的照片,可以看到前门搭起了彩门,后面“内门”的外形很清楚。
1954年中南音专的“内门”,可以看到方形门洞和门房,挂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和“中南音乐专科学校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的牌子。
1954年中南音专的三个毕业生,左起:张美波、张?、梁訢摄于“内门”前
1954年之前,紧挨着解放路边还有一道没有门头的“外门”,现在“老校门”的地点应该在第二道“内门”的位置上。
“内门”才是正式的大门,它的门洞呈方框形、两边设有门房,门头为传统的中式造型,显得低调内敛;而1960年之后的大门是西洋式的样子,显得高调张扬。
其实,“老校门”是在“内门”的基础上改建的。
约1960年一名女生在“老校门”前
1958年上半年中南美专迁往广州之后,留下来的中南音专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湖北艺术学院,归属湖北省有关部门管辖。
改换门庭、辞旧迎新,必然要有新的面貌。大约在1958年下半年,学校拆除了“外门”、重修了“内门”。
从外观上看,它的设计参照了原民国时期“国立体专”老教学楼(俗称四大金刚)的样式,釆用了拱劵形门洞和装饰性柱式等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
约1960年代某班级师生与“老校门”的合影之一
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外墙使用了拉毛水泥,与老教学楼墙壁的装饰一模一样、如出一辙。
门洞的两边依旧是门房,门扇使用黑铁铸花;门脸增加了4根柱子(不承重),柱身刻有凹槽;在中间两根圆柱和门洞上方做了一个大匾额,塑有鲁迅字体的校名。
改建后的“老校门”,以崭新的形象矗立于街头。它有一种妥妥的欧洲文艺复兴范儿,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艺术学府的标志,气质高雅、非同凡响。
约1960年代某班级师生与“老校门”的合影之二
约1960年代某班级师生与“老校门”的合影之三
扯了半天的门,不能不扯一下“掌门人”。
掌门人,武林中是指执掌某一门派的大佬,一般指某学科领域中的权威人士;在天朝的体制下,还须兼有高级别的行政职位,行话谓之“又红又专”、“双肩挑”。
我的标准蛮高的哦,只有当过“老大”的教授才可以称为“掌门人”。
那么,上世纪50至90年代从中南美专、湖艺到武音,哪儿个人算得上“掌门人”呢?
在我分解之前,看官们先不妨猜一下。
约1960年归国华侨黄美庆、方馨儿等摄于老校门
一个叫程云,他是安徽灵壁人、生于1920年。
他1938年参加革命,曾担任冀察热辽鲁艺音乐系主任、中国青年文工团乐队副队长;1953年被任命为中南音专的校长,还兼任了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
程云多才多艺,会作曲、也会写剧本。他的代表作品有民乐《红绸舞曲》、管弦乐《牧马舞曲》和歌舞诗乐《九歌》等。
2002年,他获得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荣誉称号。
青年的林路
据坊间传言,程云在中南音专时身兼数职,经常在汉口忙的不亦乐乎,音专的事主要交给时任副院长的林路打理。
说到林路,对于研究湖北百年现代音乐史而言,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
他经历了武昌艺专、湖艺和武音办学的各个历史时期,既当过学生,也做过教师;既是继承人,也是开创者之一。
他是正宗的武汉伢,1913年出生于汉阳,家里办工厂、开码头,还拥有龟山脚下的一条街的房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喜爱吹拉弹唱,16岁考入了武昌艺专高中部图音科;在校时受到了进步思潮的极大影响,决心“用音乐呼醒民众的爱国心”。
林路1950年在长沙岳麓山
中南美专时期的林路(左3)与同事们在大礼堂前
1931年进入国立上海音专学习作曲、声乐;1936年参加冼星海等组织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回到武昌艺专任教,与江定仙、夏之秋等人继续开展救亡歌咏的活动。
1938年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曾在“政治部第三厅”六处的田汉领导下工作。
后来,他辗转于湖南、广西、云南和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参与了对武昌艺专的接管。
约1982年作曲系教师及学生的合影。左起:曾理中、周振锡、晏成铨、郑英烈、谢功成、孟文涛、王义平、龙飞英、钟信明、童忠良、童永良、廖宝生、马国华、刘茀。
1980年代林路(沙发上讲话者)在原大礼堂二楼接待外宾
1953年,他任中南音专副校长、教务主任,后担任湖北艺术学院的副院长、院长。
那年月,名目繁多的政治运动一波接着一波,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梢不留神就会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
尽管他为官低调、为人谨慎,躲过了“反右”、“四清”…等,却躲不过“文革”。他与时任副院长的谢功成等被打成“林谢黑帮”,先关进“牛棚”批斗、后下放潜江农村劳动改造。
林路恢复领导工作后,担任过湖北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代表作品有《江汉渔歌》、《棠棣之花》等等。
1972年改名“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时的“老校门”
1972年湖艺更名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老校门”上的匾额曾经被长期的遮挡起来。
1976年重新改回原校名时,“湖北艺术学院”6个大字再次现身街头、惊艳四邻。
1985年美术与音乐扯皮分家,解放路成为独立后武汉音乐学院的校园,“老校门”的匾额又一次被改名换姓、改头换面。
2015年“老校门”匾额上的校名是“武汉音乐学院”
也就是此时,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叫童忠良,走马上任武音的院长。
他是湖北洪湖人,1935年出生时、前面11个哥哥姐姐已夭折了。为了保住他的性命,父母先将他送进育婴堂、孤儿院,后交给别人轮流抚养。
有一位抚养者是戏院里送茶水和热毛巾的“跑堂“,每晚把他放在观众席最后一排,他总是在锣鼓声中睡上一觉,散场时被叫醒回家。
童忠良
他边睡边看,学会了《空城计》、《打花鼓》和《送香茶》等京、汉、楚剧的唱段,不知不觉间获得了音乐的“童子功”;12岁时尝试写作歌曲、无师自通。
他1950年考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后转入中南音专;1955年留学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61年学成后回到湖艺任教。
童忠良在“和声学”等音乐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曾候乙编钟乐律关系的研究颇有建树。他的主要著作有《近现代和声功能网》、《和声学教程》和《基本乐理教程》等等。
1995年,童忠良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左起:周振锡、童忠良、郑英烈、胡向阳、赵德义、晏成铨、谢功成。
童忠良与部分老师春游的合影,前排左起:吴粤北、彭志敏、刘健;后排左起:陈国权、郑英烈、童忠良、王义平、谢功成、匡学飞、王柏香、赵德义。
童忠良为研究生颁发学位证书,左起:童忠良、孟文涛、刘健、谢功成。
童忠良(中排右5)与部分教师合影,中排还有谢功成、严良堃、王义夫、巫一舟、林路等。
他还担任过湖北音乐家协会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2018年,为纪念童忠良对湖北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校园里树立了一尊他的半身雕像,供喜欢到武音打酱油的瓜众们所瞻仰。
2018年12月26日,童忠良雕像在武音滨江校区揭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从“老校门”扯到“掌门人”,武音已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之路,音乐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夜晚的“老校门”
如今解放路上的建筑拆了又拆、修了又修,新鲜亮丽的风景让人苕苕地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但记忆中的“老校门”,依然如故、身板硬朗,风流不减当年。
它不仅成为湖北高等音乐教育历史的见证,也是武音精神最好的象征。
(部分图片来自武音校史馆、叶波、林汛和张卫先生,谨致谢意) 公号藏龙散人编辑 授权 侵删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3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