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L.安德森,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是美国堪萨斯城艺术学院荣休教授,致力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美国本土艺术研究。安德森处于人类学研究的后现代阶段,其主要借助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西方艺术人类学进行整体梳理。
本次出版的两本译著都是其英文版的第二版,《艺术人类学导论》初版于1979年,修订版于1989年出版。《艺术人类学导论》初版之后,安德森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十个社会的艺术哲学研究。此项研究成果即为《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其初版于1990年,修订版于2004年出版。该项研究也影响到了《艺术人类学导论》的修订工作,尤其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两部书的修订版在内容上都可圈可点。《艺术人类学导论》新增了“文件夹”,安德森在这一部分“图文并茂地描述了非西方世界最有名的六个艺术生产区的艺术风格”,而“文件夹”中的内容可以与《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前六章中描述的六个社会互相印证;
上为《艺术人类学导论》第三章中的“文件夹”,
下为《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第三章
上为《艺术人类学导论》第六章中的“文件夹”,
下为《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第二章
此外,修订版还反映了1979—1989年艺术人类学所取得的进展。《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的修订版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动:第一,安德森调整了初版的材料,使其与艺术哲学领域在1990—2004年的发展保持一致;第二,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安德森为前七章补充了“后记”,用来描述殖民和后殖民时期艺术的发展变化,基于此,他还增补了第十二章中“跨文化影响:全球舞台上的混合艺术”的讨论;第三,安德森增加了第十章的内容,主要是其在写作《美国缪斯:美学和艺术的人类学之旅》(American Muse:Anthropological Excursion into Art and Aethetics,2000)时的新发现。
安德森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强,即便是学术写作,其语言亦简洁清晰、流畅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十分有利于读者的阅读。此次出版的两部书,《艺术人类学导论》可作为艺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则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艺术活动的大门。
本书初版于1979年,原名为《原始社会的艺术》(Art in Primitive Societies)。随着当时学界对进化论的批判,人类学家想要极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带来的偏见,而“原始”一词明显带有否定性内涵,安德森在本书第一版中就谴责了该词的贬义内涵,但因当时他找不到合适的词可以取而代之,因此即使“明确反对这些内涵,却不情不愿地继续使用它”。至写作本书第二版时,安德森决定用“小型”一词来取代“原始”一词,因此,于1989年再版,即本书的译本,被更名为《小型社会的艺术》(Art in Small Scale Societies)。
因本书涉及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功能、图像志与象征主义、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艺术心理学、艺术风格的变迁、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哲学比较等,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框架,可作为艺术人类学的入门基础教材使用。因此,译者在征得安德森的同意后,将本书的中文书名定为《艺术人类学导论》。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是关于定义的问题,安德森讨论了什么是“小型社会”和“艺术”指什么,并指出了做基础定义面临的困难。第二章分析艺术在小型社会中的功能,虽然小型社会的艺术规模不及西方社会,但其依然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经济、社会、政治和象征功能。第三章涉及艺术的象征主义问题,即在小型社会的艺术中,象征主义是否普遍存在?是否存在通行的符号?第四章讨论小型社会中的艺术创作者,他们并非全职艺术家,但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高超技巧。第五章讨论关于艺术的心理学话题,如艺术家的灵感来源、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等。第六章分析小型社会中艺术风格的变迁,变迁主要分为两种,一为随着时间推移,艺术风格的自发变化,二为小型社会的艺术受到外界的冲击,如西方文化的进入,由此促使其发生变化。第七章对跨文化模式做了总结,指出跨文化模式能够在艺术和审美中被识别出来,还比较了西方社会的艺术与小型社会的艺术之间的异同。
本书是西方学界最早出版的艺术人类学专著之一,受到人类学界的广泛认可,大量高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安德森用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广阔的理论视野,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艺术人类学地图。本书论述清晰简洁,是一部绝佳的艺术人类学入门书籍。
本书是西方学界最早出版的艺术人类学专著之一,作者以世界各地小型社会的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风格学、符号学、阐释学等方法,对艺术人类学做了一次系统而前沿的学术巡礼。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相关社会的视觉艺术与当地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了视觉艺术的当地意义和功能,探讨了在某一社区中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分析艺术变迁的过程等问题。本书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是一部绝佳的艺术人类学入门书籍。
译者导读 / 1
第二版序言 / 1
第一章 导论:“小型社会”与“艺术”的意义 / 1
小型社会的研究 / 2
早期的艺术进化论 / 4
人类学家的方法 / 7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 8
“艺术”的意义 / 12
艺术与非艺术 / 12
艺术的非功利性 / 18
艺术的情感反应 / 20
“情感反应”是决定性的吗? / 21
好的艺术 / 坏的艺术:约鲁巴的案例 / 24
文件夹:非洲西部和中部的艺术 / 30
结 论 / 36
拓展阅读指南 / 37
第二章 小型社会中艺术的功能 / 40
功能主义方法 / 41
艺术和经济领域 / 43
商业和社会关系 / 43
艺术与文化动态平衡 / 47
艺术与社会控制 / 48
安达曼人的权威、合法性和艺术 / 53
阿散蒂艺术 :权力的象征 / 56
莱加艺术与道德教化 / 58
艺术与社会秩序 / 60
艺术和超自然 / 64
文件夹:新几内亚艺术 / 67
结 论 / 73
拓展阅读指南 / 74
第三章 图像志与象征主义 / 75
何谓象征? / 75
西北海岸印第安雕塑的图像志 / 78
西北海岸图像志 / 79
作为传统社会地位象征的西北海岸艺术 / 85
澳大利亚中部的瓦尔比利人(Walbiri)及其艺术 / 87
瓦尔比利艺术 / 89
瓦尔比利人的表现对象 / 90
通用符号? / 97
弗洛伊德的图像志 / 98
荣格的象征主义 / 99
“纹章女人”的图案 / 102
文件夹:澳大利亚的艺术 / 107
结 论 / 113
拓展阅读指南 / 115
第四章 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 / 117
艺术家的生活:训练 / 118
艺术中的性别分工 / 119
谁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 123
艺术家的练习 / 128
成为一名乔克维艺术家 / 132
小型社会中的艺术训练 :最后的评论 / 134
艺术家的生活:硕果累累的岁月 / 135
成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 135
动机 :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回报 / 141
艺术家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成员 / 145
工作中的艺术家 / 146
工具和材料 / 147
制作一件艺术品 / 151
工作中的阿贝兰艺术家 / 153
文件夹:西北海岸的艺术 / 156
结 论 / 163
拓展阅读指南 / 166
第五章 艺术比较心理学 / 168
成为一名艺术家:审美社会化 / 169
艺术家灵感的其他来源 / 175
发展的可能性 / 178
复 制 / 180
创造过程 / 183
天才的迷狂 / 184
意象(imagery)的作用 / 186
“激情与优雅”(Passion and Decorum) / 188
表现与风格化 / 190
表现的模式 / 192
极端的风格化 :以“特罗布里恩群岛的美杜莎”为例 / 193
风格化的下一步 / 196
美学的生成方法 / 199
努巴人的个人艺术 / 199
努巴人的图像志 / 201
努巴图案的生成模式 / 203
努巴艺术生成模式的评估 / 205
文件夹:美国西南部的艺术 / 207
结 论 / 214
拓展阅读指南 / 216
第六章 变迁中的艺术 / 219
自发变化 / 219
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艺术的自发变化 / 220
风格变化与“文化漂移” / 224
漂移何处? / 225
艺术与文化接触 / 229
“集成艺术”:库纳的莫拉(Kuna Molas) / 231
艺术的商业化:纳瓦霍人的例子 / 234
纳瓦霍人银器制作的发展 / 235
作为“流行”艺术的纳瓦霍银器 / 236
作为“同化艺术”的纳瓦霍银饰 / 237
艺术的商业化:加拿大北极地区 / 239
因纽特艺术的变化 / 239
符合透视法则的皂石雕刻 / 240
旅游艺术的信息 / 242
艺术与文化接触的动力 / 244
影响涵化(Acculturation)的因素 / 245
商业化的社会文化反响 / 248
商业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 249
文件夹:传统的因纽特人艺术 / 254
结 论 / 260
拓展阅读指南 / 261
第七章 艺术:跨文化视角 / 264
艺术和审美的普遍模式 / 264
品位有什么说法吗? / 270
符合透视法则的西方艺术 / 274
媒介、功能和实践者 / 274
审美价值 / 278
拓展阅读指南 / 284
参考文献 / 286
索 引 / 311
译后记 / 328
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出版专著及译著多部。 庄振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艺术美学。 王嘉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艺术美学。
卡莉欧碧是谁?这大概是很多读者看到书名后最先产生的疑惑。本书作者安德森在“绪论:卡莉欧碧的姐妹”开篇即解答了这一问题。
卡莉欧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不同时期对其的描述,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艺术基本性质认知的发展与变化。他们最初认为归纳艺术的基本性质是件简单的事情:记忆女神谟涅谟叙涅和神王宙斯生下一个名叫卡莉欧碧的女儿,在其长大后,负责赐予人类艺术才华,因为她可以“将(以记忆所代表的)对过去经验的天赋以及宙斯所拥有的对当下的可怕而直接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但很快,古希腊人发现,一位女神不足以培育出丰富而多样的艺术类别。公元前8世纪,赫西俄德描述了卡莉欧碧和她的8个姐妹,她们被统称为缪斯,
分别负责一项艺术活动,其中卡莉欧碧“最是出众”。但神话的主要作用是让人们对看似混乱而又矛盾的生活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于是卡莉欧碧和她的姐妹又被简化了,古希腊人把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归因于缪斯一人。
史诗女神卡莉欧碧,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手持蜡板或书卷的女性
这一过程在安德森看来,它“在今天仍然存在,反映了我们的共同假设,即所有的艺术都归于一个单一的源头,它具有统一的性质和目的,可以用唯一的批评原则来评价”。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简单,关于卡莉欧碧和她的姐妹,以及缪斯的关系和概念仍然尚待理清。她们掌管的各项艺术活动之间是否毫无关联,或者彼此之间存在相似性?缪斯的数量可能是单一的,其在负责不同的艺术活动时,会呈现对应的面貌和特征?安德森将这些作为本书的核心,展开了写作工作。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十五章。第一部分的十章分别描述了十个社会的艺术活动及审美观念。安德森基于两个标准选取了这十个社会,一是需要有足够的审美信息,二是这些社会可以展现多元且各有特色的文化。第一部分是描述性的,安德森为读者展现了十个社会的不同,“这些社会以多种媒介和不同风格创造艺术,并代表了连续统一体中迥异的社会文化复杂性的部分: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的小型游牧群体(桑人、因纽特人和澳大利亚原住民),以各种形式的园圃和放牧为生的社会(塞皮克河部落、纳瓦霍人和约鲁巴人),以及拥有复杂技术和大量异质人口的社会(阿兹特克人、印度、日本和西方)”。第二部分则是分析性的,安德森在这一部分分析了十个社会美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出了艺术的开放性定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巧妙地编码进了打动人心、愉悦感官的媒介之中”,并认为,十个社会的美学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其他特征会因社会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系统性的不同。
本书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有很多,艺术史家、美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对世界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安德森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120余幅照片,描绘了十个社会的文化与艺术图景,让读者在世界艺术之河中完成一次愉悦漫游。
本书通过对世界各地十个社会的艺术活动及审美观念进行描述和分析,讨论了最普遍意义上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并试图从一个比较的视野揭示艺术的本质问题。应用人类学家的大量民族志资料和档案照片,安德森教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艺术生活的大门,这里既有狩猎采集的部落社会,也有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无论是艺术学、人类学,还是其他专业的读者,都会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译者导读 / 1
序 言 / 17
致 谢 / 21
绪论:卡莉欧碧的姐妹 / 1
艺术与美学的角色 / 2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 4
美学的关注点 / 6
本书的结构 / 8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桑人美学:觅食社会中生命的提振 / 17
昆桑人 / 19
身体装饰和其他艺术活动 / 23
桑人有“艺术”吗? / 31
桑人美学 / 38
结论 / 45
后记:今天的桑人 / 49
拓展阅读 / 54
第二章 因纽特美学:作为现实变形的艺术 / 56
背景:起源与艺术生产 / 59
我们对因纽特美学了解多少? / 64
因纽特美学:提振当下生活 / 66
确保未来的福祉 / 73
因纽特艺术的超验维度 / 76
艺术在因纽特文化中的其他用途 / 80
结论 / 82
后记:因纽特市场艺术 / 85
拓展阅读 / 95
第三章 澳大利亚原住民美学:与永恒梦世纪的圣礼联合 / 96
原住民艺术的文化语境 / 97
原住民艺术 / 99
原住民宗教中的艺术 / 106
原住民美学:通过艺术而改变 / 108
原住民美学的艺术分支 / 112
结论 / 117
后记 / 118
拓展阅读 / 128
第四章 塞皮克美学:新几内亚的强大精灵与阳物攻击 / 129
塞皮克的民族 / 132
塞皮克的艺术 / 133
社会功能 / 137
含蓄的美学 / 139
塞皮克美学的宗教基础 / 141
艺术作为塞皮克精灵的家园 / 143
塞皮克文化中的性别和气质 / 147
塞皮克艺术中的阳物攻击 / 151
结论:塞皮克美学中的矛盾 / 157
后记 / 161
拓展阅读 / 167
第五章 纳瓦霍美学:艺术与生活的统一 / 169
纳瓦霍文化和艺术 / 171
“号召”:纳瓦霍哲学的核心 / 175
祭仪和艺术里的“号召” / 179
纳瓦霍音乐美学 / 182
过程导向 VS 产品导向 / 184
美学和艺术风格 / 186
纳瓦霍美学理论的分支 / 189
结论 / 191
后记 / 192
拓展阅读 / 200
第六章 约鲁巴美学:善与美在西非 / 202
约鲁巴社会 / 210
约鲁巴的艺术生产 / 214
约鲁巴艺术批评 / 218
约鲁巴批评的道德和伦理基础 / 223
“义瓦”:好性格 / 227
结论:约鲁巴艺术的形而上学基础 / 233
后记 / 236
拓展阅读 / 242
第七章 阿兹特克美学:花与歌 / 244
中美洲历史上的阿兹特克人 / 245
我们对阿兹特克思想的认识 / 249
阿兹特克文化 / 251
阿兹特克艺术 / 253
阿兹特克美学 / 257
结论 / 269
后记 / 271
拓展阅读 / 276
第八章 早期印度美学:味论与超验享乐论 / 278
背景:印度的历史、艺术和美学写作 / 281
作为“第五部吠陀”的艺术 / 284
艺术作为指导 / 285
艺术的超越乐趣 / 287
味论 / 289
艺术力量的源泉 / 292
味论的含义 / 296
结论 / 297
拓展阅读 / 299
第九章 日本美学:美与极乐的狂喜 / 300
背景:日本的历史与艺术 / 301
神道教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 304
密宗与日本美学 / 310
净土宗美学 / 314
禅宗美学 / 318
日本儒学 / 322
日本的审美偏好 / 323
结论 / 331
拓展阅读 / 334
第十章 西方美学:传统的四重奏 / 336
概述:美学系统的“四重奏”/ 339
模仿理论 / 341
工具理论 / 349
情感理论 / 353
形式理论 / 359
结论 / 363
拓展阅读 / 365
第二部分
第十一章 导言 / 369
第十二章 比较美学:多面的缪斯女神 / 371
小型社会 VS 复杂社会:当代的比较 / 372
进化论美学? / 382
审美环境 / 383
跨文化影响:全球舞台上的混合艺术 / 385
作为混合艺术的墨西哥亡灵节 / 391
结论 / 401
第十三章 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 403
艺术中的意义 / 406
手段作为意义 / 407
艺术中的神圣意义 / 409
艺术与美 / 411
艺术与社会价值 / 414
艺术与真 / 415
艺术与宗教:转化与共融 / 417
强迫的行动 / 420
艺术中意义的重要性 / 423
象征与圣像 / 425
难解的意义 / 433
结论 / 438
第十四章 风格、情感和技巧 / 439
风格:意义的编码 / 439
解释品位:风格批评的基础 / 448
艺术媒介 / 452
艺术的动人一面 / 456
“审美反应” / 458
艺术中的技巧 / 460
结论 / 465
第十五章 尾声:跨文化视角下的西方美学 / 468
参考文献 / 476
索 引 / 511
译后记 / 528
刘先福,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口头传统、民俗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黄雨伦,文艺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德国文学理论研究。
王一楠,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
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理查德·L. 安德森,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美国堪萨斯城艺术学院荣休教授,致力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美国本土艺术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人类学导论》《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和《美国缪斯:美学和艺术的人类学之旅》等,目前从事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