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赴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留学)
在《到未知处探险:80后中国女性艺术家创作图谱》一文中, 评论人、策展人戴章伦曾考察了中国大陆年轻一代女性艺术家对性别议题、性别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认识:“她们中的大多数有留学背景,作品也大都进入了美术馆展示与收藏体系。她们总是试图朝不同方向打开全新的空间,接纳更多差异,在这个意义上,始终保持对女性气质的清醒意识,给她们留出相应的空间,或许比赋予一个既定的女性身份(woman identity)更重要。”
图片《“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展览现场
如此带有女性气质的包容与助力在近年的展览、艺术项目中也逐渐发展显现, 中国大陆之外,与艺术家兼画廊主周诗卉创立、位于纽约中国城的LATITUDE画廊的\”LATITUDE\”(自由和包容度)也不谋而合。今年秋天,策展人、写作者顾虔凡在该空间内策划了“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这一项目,通过与六位艺术家:张璐、成晓琳、于吉、曹舒怡、方媛和常羽辰(以拍摄的时间先后排序)Studio Visit记录下她发现并交流艺术的过程,在展览的集合下成为纽约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在此时为我们勾勒出几位身处纽约、活跃在国内国际的女性艺术家的面貌。
图片艺术家于吉、方媛、常羽辰、曹舒怡、张璐、成晓琳
“这六位艺术家正分处各自不同的职业阶段,她们既是冉冉新生的、为人知且为人赞誉的,又是还未受到足够关注的。她们发着光,而且都带着极大的魅力与独到之处进行创作,”顾虔凡如此写道,对艺术家的选择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她对LATITUDE的印象:“工作团队几乎全是女生。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幕后操劳的工作人员,她们都是能干善良、多才多艺的女性创作者。除了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她们中的不少也是教育者、创业者,是或即将是母亲。”
这次的特别项目缘起于策展人作为亚裔文化工作者在美国新老移民社会和熔炉文化中所面对的经历乃至种种阻力的一些思考,题目‘’放在心上”则来自于对“Don’t take it personally”表达的一种转译,意在以一种“collectively” (集体性的)方式展现这六位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和语言,更紧密地联结艺术、文化、和社区。“放在心上”是打破常规的一次艺术实验,与其说是策展更是一个有语言出发而编织的空间。
图片《“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展览现场
六个小12英寸显示屏等距悬挂在画廊墙面上,像是一个个窗口,指向一个个隐秘通道,直达六位艺术家的私密空间。这个项目没有展出一件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呈现的是一个现实与虚拟交错的空间:创作已经开始,也不会结束。走进画廊空间的那一刻所有六次访问都已向观者平行展开,同时发生。
方媛工作室一角,《“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方媛,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方媛的工作室堆满了她的画布——已经画完的、充斥着她标志性鲜明色彩和激荡纹路的——使得身陷其中的她显得有些紧张不安。自LATITUDE开幕不久便为方媛举办她的个展“冲下悬崖”开始,她的成长和起步就与画廊的发展步调相依,如今她的作品也已受到多方关注。学习摄影出身的方媛,因被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画面力量吸引,转型到抽象油画,到现在更多灵感来自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画面上对于肉体和情感的掌控。对话过程中她的眼神会不断飘向自己的作品中,似乎是在她创造的抽象混乱中寻找着答案:“我画面上交织的线条在我的心中更像是抽象化的人类躯体,(线条的)律动和穿梭相对于人类世界的一种混沌,焦虑的比喻。”
图片方媛,《Cutting Snow》,2021年
《Cutting Snow》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黑白的画面被强烈的抽象力量贯穿,透露着绘画语言的娴熟:弯月般的锋芒交错着培根式的隐忍和释放,画面逻辑又让人想起杜尚的裸体新娘,快速踱步走下楼梯。
张璐,《但失去也是一种谎言》细节图,2019年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Lu Zhang,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在Yeh Art Gallery的群展“从耶稣到孔子”中呈现的作品《是谁为我留了盏灯》(Who Left the Light on For Me)使张璐近期备受美国媒体瞩目。土黄色调的画面中,艺术家描绘了一副悼念中的静滞——家具阵列一切照旧,人走楼空的忧愁中又弥漫着一种恋恋不舍的期待。作品对于鬼魂的哲思和浓稠的情感在充斥着数字屏幕的场域中引发了独特的化学反应。视频中张璐分享了工作室一角垂钓着的一个动态装置:“这个挂衣架就是‘把回忆当作内衣内裤晒着。” 《但是失去也是一种谎言》(But Lost Also A Lie)则捕捉了在两种文化之间半梦半醒、似人非鬼的悬浮状态。圆形衣架主体、链条和挂件都由陶瓷制成,在底下晒着的是多种形态的“记忆碎片”:有的属于公共记忆,比如千手观音的剧照被印在了丝绸上,每只手上又被缝上玫红色的流苏;有的属于私密记忆,来自她爷爷的手机相册。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Xiaolin Cheng,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顾虔凡到访时正值成晓琳工作室搬迁。本以雕塑为主要创作媒介的她由于疫情期间生活状态的变格将一部分创作时间投向了她并不熟悉的颜料和画布。“因为不好拿呀!”北方姑娘的豪爽使得这次谈话格外坦诚真实。“(疫情期间)考虑到可能会有经济问题,所以(雕塑作品)都不敢做得太大,放在家里。当时特别害怕,又特别兴奋……我就开始画太空的,飞船的,就想着地球资源大家争来争去你死我活的,最后上去发现这个飞船早就飞走了怎么办。”《Launching Day》描绘的就是带着灰色幽默的虚无场景:漆黑色空洞的天空下,绿色的火箭站空无一人,唯独一个小小的说唱俑孤独地站广阔平台上,屏息于手中鼓锤落下之前。
于吉,“Sculpture:Flesh in Stone Ghost #8”,2021年,在新美术馆三年展“软水硬石”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新美术馆,摄影:Dario Lasagni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Yu Ji,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于吉在2021年第一次来到纽约,赶上了新美术馆三年展撤展的前一天,看到了自己的参展作品。此后在美国的旅居生活中,于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享受自己作为一个外来“透明人”在纽约的感受和体会。“一个新空间,我是先把我完全放进去的,然后我会自己去等待,有什么东西滋长出来。”作为驻地艺术家,于吉在纽约没有固定工作室——整座城市都是她的工作台。和虔凡相约在公园的草坪上,于吉谈到了惯用创作模式的水土不服:“这里的整个系统是需要先阐述,在创作之前就要阐述清楚,让别人来判断你的方向对不对,有没有做下去的必要,(这)对于我来说很难。”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Shuyi Cao,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艺术家曹舒怡的工作室桌子上陈列着她的玻璃雕塑,展示着自然规律和人工创造的临界状态:玻璃在高温拉扯下被吹起膨胀扭曲成自然器官和生物的形态,体内打开的管道又被注入不同化学气体并与氧气接触发生色变——一切在艺术家设想的框架下发生,却并非所有步骤都能被精准控制。在学习烧制实验室玻璃器皿的过程中,烧制试管所用的桥梁结构逐渐嫁接成为曹舒怡此后作品的底层建筑:玻璃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转换,一如地质学的宏观纹路和生物学的微观视角互为映照。这个秋天是她作为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访问教授的第一个学期,第一门课的课题就是“跨材料实验室”,她提到:“这可能和我的(社科)背景有关,我觉得人类社会没有这么的不可以理解的,只有大自然的变化是值得一直思考的。”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视频截图
?Yuchen Chang,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从跨学科的讨论转向常羽辰富有诗意的回答和温和的叙述中,对话衍生至对语境和处境的多种思考。作为依赖非传统媒介的艺术家,常羽辰每周两次从纽约来回费城艺术大学教授舞蹈以维持生计,但是对于她来说如何平衡行政和创作、教书和做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现在《珊瑚辞典》就是处在一个停滞的状态,没有单独的时间倾听珊瑚的声音。”常羽辰翻开了《珊瑚辞典》的手绘本,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她在马来海岛的体验:她基于不同形态的珊瑚为马来语作出一套抽象的书写语言系统。她打开衣橱最后一个抽屉,里面排放的便是《珊瑚辞典》原材料和最终成品:一个个珊瑚被泡沫包的严严实实,被编号并整齐排列。羽辰取出其中一个纸包,展开其中三片形态各异石膏色的珊瑚:“这是第47句,‘他们都是殖民主义者的傀儡’。”
图片LATITUDE Gallery街景
在显性的参与(工作室采访的对话双方都是女性)之外,展览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女性的劳动,包括展陈、采访、后期制作、构思、空间本身的运作体系和其他隐性的工作。“展览想讨论‘语境’,尽可能地纳入了艺术生产和展示环节中的各种“语境”,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语境。一个展览由台前和幕后两部分组成,对我来说这次的“女性”主要作为切入点来镜像地呈现出幕后的部分,”项目发起人顾虔凡说道。
LATITUDE画廊本身的性质、位置与理念也是这个关注华人女性艺术家的工作室访问项目生发的重要条件。任何空间在独有自己气质的同时也避免不了被有形与无形的边界规划定义。与之类同,生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艺术家,尤其有海外背景的,在受过专业训练以抵抗某些固定标签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绕行的挑战。在纽约,时间是紧绷的,空间是压缩的。行走的纽约人永远都揣着举世闻名的着急和鲁莽。在这生活了九年的常羽辰说道:“纽约这个城市会让人感觉生产不盈利是在犯罪。”作为后疫情时代身居海外的艺术创造者,又该如何平衡生产/生存/盈利的关系,以找到合适的生存处境和创作语境?又如何在后疫情的虚拟时代重省驻地的意义?
对她们来说,保证作品深度和思维自由的前提或许是尽可能地避免现实条件的束缚,包括语言、空间、经济条件、法律地位、种族以及性别的种种限制;用更灵活的思考和创作方式跳脱异乡处境的局限,将由标签主宰的先天“被选择性”转为一种主动权,并接受随之而来的不稳定生存状态和游牧式的创作。现实的身份和生存问题一直悬在空中,她们则用实操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提前打包找到合适的仓库存储作品,转换媒介节省空间,在教育中寻求滋养和保护,目光专注于创作思维本身的耕耘和应对本身社会现场的变动做出回应,不断尝试拓展所处语境的可能。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展览周末策展人日
?Qianfan Gu,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画廊空间本身的处境则折射出全球化大熔炉的另外一面。周诗卉在从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后搬来纽约,华人艺术工作者在美国根深蒂固的游离感使初来乍到的诗卉沮丧的同时也萌生了自己创造新空间的想法:怎样打造属于年轻华人艺术群体的空间?怎样创造一个属于她们的支持系统?受到导师的鼓舞,周诗卉先于2020年初在布鲁克林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家工作室兼展览空间,空间成长迅速并在2021年迁址唐人街。成立LATITUDE的初心是想在异乡艺术世界为居住在这里的华人艺术工作者和观众建立一个属于她们的空间和支持系统:“我们是一个全由女性带领和工作的空间,我们选择展出的作品也有意反映这个空间的特点:不仅多数为女性艺术家作品,整个基调也是暖暖的。而这对刚入门的藏家也创造了一种舒适感。”
《“放在心上”:六次工作室访问》展览开幕现场
?LATITUDE, courtesy of LATITUDE Gallery New York
反观现在的大环境,全球化的地缘变革模糊了身份文化的界限,疫情的爆发和反复加剧了空间意识的崩塌,一切都变得泥泞酸涩。如何重组分裂的空间和语言的残片?更多真实的难题被迫隐居于一种阴性的空间下,而作为二元政治“抗体”的“海外”“华人”“女”艺术家们,更深切地体知外部环境留下的痕迹,做出细致的观察、感受、梳理和交流。可能更值得思考的不是她们所面临的而是她们所创造的。从这六位女艺术家中窗口中“偷窥”出的是她们不被身份限制的多元灵感,她们之中唯一的共通性不仅是在国内和海外的双重教育背景,而是一种在多种语言、媒介、地点、思维、灵感的环境下实验并沉淀出的灵活变通的韧性,企图在失语空间中寻找声音——抽象的,骗人的,梦里的,呼吸的,火烧的,冒烟的,静置的,玻璃的,土壤的,珊瑚的——再做出主动选择——表达,沉默,或是大笑。
正如展览陈述中所写,“四海为家”这个成语似乎也可以应用于此,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the world is my studio”。心的方向即家的方向,所在之地皆可成为艺术的诞辰地,想必这也是自由的意义。回头再看本次的访谈对话,追寻心之所向,是艺术之梦的开始,也是这场漫漫旅途的终点。在这个充斥着交错叙述的空间中来回踱步,时间犹如根茎,悄无声息地在心上蔓延伸展。
(文章来源于TANCTANC)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2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