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校设计理念(音乐学校设计理念怎么写)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前言

《朦之幻想》是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张兆宇专为萨克斯所创作的中国作品,收刊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萨克斯管(业余)考级教材(演奏级)》。

该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演奏价值。

简述作曲家

张兆宇出生于1988年,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开始系统地 学习作曲专业。

200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陈丹布教授。在本科阶段,他的音乐创作能力就已崭露头角,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

2008年,他为小提琴创作的民族音乐风格作品《际响—额尔古纳之唤》,在第二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产生很大的反响,这也为之后与李满龙老师的相识埋下了种子。

为了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西方作曲理论,同时对作曲技法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2013年,张兆宇以全额奖学金和助教的身份赴美深造,并如期取得了硕士和博 士学位。

目前,张兆宇已任职于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专职教师。作为青年作曲家, 他不断尝试着探寻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创作出的中国作品民族 风格浓郁。

作为高等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会选用经典的 中国音乐作品向学生们讲授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并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风格的 创作理念。

从个人创作的产出,到音乐教育的培养,张兆宇老师都在践行着对民 族音乐的探索

关于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理念

张兆宇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蒙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多元性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是根植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通过对张兆宇老师进行采访得知,他的创作多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和民族歌曲以及民族器乐曲对他的艺术创作耳濡目染。

他的创作是对当下心境的刻画,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通常都是平和舒缓又饱含深情的状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

《朦之幻想》这首作品表达的是他对于辽阔草原和自然风光的无限幻想,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朦之幻想》创作于2008年,是献给(原)中央音乐学院萨克斯专业教师李 满龙的作品。

李满龙老师是中国古典萨克斯的泰斗,致力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不断探索萨克斯与民族音乐的融合,早年间曾汇编出版过《中国经典旋律—萨克斯管独奏曲曲集》。

张兆宇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经好友引荐与李满龙老师相结识。李满龙老师向他表达了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又分享了一些关于宣扬民族音乐的想法,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萨克斯的音域、基本演奏功能和特点等等,希望可以尝试着为萨克斯“量身定做”一首中国作品。

自2008年的第一版《朦之幻想》诞生后,又经过多次试奏和反复修改,最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首演音乐会。

在2017年重新编印出版的《中央音乐学院萨克斯管(业余)考级教材》中,李满龙老师把《朦之幻想》这部作品刊登在演奏级的中国作品专栏,使作品广为流传。

《朦之幻想》在萨克斯的中国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作品的里程碑。作为萨克斯的考级曲目,其演奏价值不容小觑。教材的刊印发售对这首曲子的流 传程度起到积极的影响。

这部作品为萨克斯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也为西洋乐器与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提供了创作上的经验。

曲式结构分析

《朦之幻想》是一首近现代音乐风格的中国作品,与传统曲式结构有所不同, 段落结构整体较为自由,并未过多受到传统曲式的束缚,采用自由曲式结构。乐句较长且长短不一,充分展现了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整部作品由多个乐段与单二 部曲式构成,总体可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再现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乐段之间的连接。

引子部分共有26个小节,由三个自由的长乐句组成。

音乐材料不断发展,意境开阔,充分体现了蒙古族长调的自由和悠长,也为整部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基调。

旋律在C小调上开始,用简单的长音铺垫情绪,之后在#g小调上发展, 六连音的出现使情绪有所起伏,最后转到c小调上结束引子部分,旋律感丰富, 具有华彩性。

虽然乐谱上有空拍和换气口出现,但根据对调性的分析后发现,乐句的发展并没有结束,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划分乐句的标准。

作品的第一部分由[A]、[B]、[C]三个独立的单二部曲式组成。

[A]是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乐句线条悠长且每句长短不一,调性多变。a 句建立在c小调上,共有8个小节,音乐材料简单平和,用力度变化做装饰处理。b句转到bE大调,调性色彩明亮,旋律音程在六连音的基础上有规律的向下发展, 之后回到c小调上做开放终止。c句达到11个小节的长度,音乐不断向后扩展, 最后终止于c小调上。

再现的a句,萨克斯声部休止,由钢琴演奏主旋律再现主 题,结束在F大调上。

[B]是有前奏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调性从F大调转向d小调。前奏短小精炼, 只有一个小节。A段由a+a句式组成,钢琴伴奏声部用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铺垫节 拍的律动性。B段是b+c的句式,伴奏音型自由多变,用柱式和弦增强和声效果。

尾声是对C句的模仿,同时对之后的乐段也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C]是有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B段均为4+4的句式,形成方整性乐段。乐段中的每一句都是新的材料,调性基本保持在d小调上,但最后在e小调的主 和弦上结束。该乐段速度缓慢,音乐是饱含深情的。

A段两句在中弱力度上表达情 感,B段在力度方面做变化处理,情绪上有所起伏,最后又随着尾声逐渐消散。

经过20个小节的连接后,音乐进入到了第二部分(图2-4),由[D]、[E]两个 乐段组成。

虽然这两个乐段的篇幅较小,但在主题、力度、速度和织体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听觉上也更有张力。整首作品的 两个高潮点也出现在该部分。

[D]乐段在c小调上发展,由长度不一的三个乐句构成,音乐发展连绵不绝, 并未出现明显的停顿,用Ⅰ、Ⅱ、Ⅲ来划分。该段主旋律出现在钢琴声部的左手 部分,采用一个八度的双音演奏。

萨克斯声部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起到修饰的作用, 配合着钢琴右手交错出现的柱式和弦,音乐变得更有跳跃性。两个乐器在力度上 具有同步性,为高潮的出现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E]乐段同样是三句式结构,旋律和织体是对[D]乐段的继承。主旋律回到了 萨克斯声部,用[D]段的旋律材料做了变化处理,用八分音符的大跨度音程呈现, 所有的旋律音符都用重音演奏。

作品的两个高潮点分别出现在157和170小节, 力度和音区不断攀升,尤其是170小节的音区已经达到了萨克斯管自然音域的最 高音,是全曲情绪的最激昂的地方。

同时,自由延长记号使演奏者有更大的空间 诠释这段旋律。

最后一个部分是[A]的变化再现,在a小调上开始,之后转向bE大调, 最后又回到a小调上结束,由前奏、尾声和四个不同的乐句组成。

此时音乐的情绪回到了起初平淡自如的状态,织体变得较为松散。

从c乐句开始到尾声,旋律线条不断升高,力度不断渐弱,多用长音演奏,营造出一种在留恋中徐徐落幕的音响氛围。

回顾整首作品,作曲家使用了模块化的节拍设计,作品的各个部分大多会出 现节拍上的改变,使作品每个部分的色彩更为明朗。

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紧扣传统音乐的技术与逻辑,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作品既具有传统音乐的可听性,又有现代音乐的理性与缜密,是民族音乐风格和现代创作技法的成功结合。

曲调的民族特征

在曲调方面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是作品的引子部分。

萨克斯的中国作品通常是 用一段引子作为乐曲的铺垫,继而再引出之后的音乐内容,如萨克斯独奏曲《大 顶子山高又高》《中国畅想曲第三号》等等。

《朦之幻想》的引子部分拍号多变,速度缓慢,演奏较为随性自由,有很大 的空间对乐句做伸缩处理变化。

为了使旋律的发展尽可能不受限制,作曲家多次 更换拍号,不拘泥于拍号的限制,灵活记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散板的特点。

引子中大量运用五、六、七连音作为旋律的华彩性装饰,更加形象的抒发情感,具有鲜明民族特征。

引子的第一句奠定了整体风格的基调,营造出一种朦胧感,八连音的音阶上 行把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带入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情境中。第三句 六、七、八连音的连续使用又抒发了狂放洒脱之情。

结语

萨克斯的中国作品中大多都是移植类作品,原创类作品非常稀缺。

张兆宇所创作的萨克斯独奏曲《朦之幻想》是一首近现代风格的中国作品,专为萨克斯所创,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演奏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2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