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语言(新西兰语言以什么为主)
#新西兰工作##海归##国外打拼##买房##国外生活#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565位真人故事
我是章程,一名85后海归女,目前在北京从事保险经纪工作。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两度前往新西兰,又两度回国,期间留学、结婚、生子、工作,努力地生活过,也感受过两种文化的多元性。
如今我回国从零开始,看似折腾的人生,其实更像是对未来的探索。对我而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选择。
(将国外经验和理念带回国的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中规中矩,记忆深刻的就是每年的“军旅”体验。
我从七八岁起,每到假期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要离家半月左右住在部队里,因此打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另外我是白羊座,凡事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勇往直前。
大学时我喜欢演讲,曾是学校辩论社社长,而骨子里面的理性思维和浪漫主义想法,让当时20岁的我觉得应该趁着年轻出去走走,到别的国家感受一下,否则毕业或成家后就没有机会了,人生会有遗憾。
后来,我决定去新西兰留学,一方面受曾在新西兰留学的朋友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新西兰对语言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可以到大学里去学语言,毕业后再上大学的课程。
(出国前的我)
于是,2011年,我只身来到新西兰,读了3个月语言和两年的金融专业的硕士。有缘万里来相会,在读研期间认识了后来成为我老公的男友。
初到异国,我像一块海绵,想吸附一切未知、新鲜的事物。
我特意住在住宿家庭,就是想知道本地人是怎么样生活的。一方面想通过多交流,突破自己的语言困境,另一方面想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
毕业后,我得到了可以在当地工作一年的Offer。凑巧当时最大的一家银行招聘毕业生,我顺利通过面试,从实习生做起,后来转正,半年时间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硕士毕业)
日子过得平顺但总会有小波澜,它推着我来到人生的岔路口。
男友在国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准备回国,而我思忖已经有了半年的工作经验,如果回国也应该有很多工作机会。
2014年,我回国应聘到北京一家外资银行工作,接下来在两年内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生活似乎就此回归平稳,但命运的轮盘其实两年前就已经设定好了。
孩子一岁多时开始经常生病,那时雾霾很严重。另一方面,老公回国前就有新西兰绿卡,而我也要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按政策规定需要在新西兰待够两年。
(接两岁宝宝去国外上幼儿园,开启独立带娃)
于是2017年,我再次只身前往新西兰,想在那边安顿好后再接孩子过去。
幸运的是,我到那里的第二个月就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是当地一家最大的保险集团,它服务的对象是洋人和本地华人,朝九晚五,工作稳定后,很快我将孩子接过去。
我在国内一直在银行就业,虽然这次转到保险行业,但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工作。
因为在新西兰,保险业务的普及性非常强,接受度很高。每个家庭及个人都有三四份保险,无论房、车、人身,涵盖到生活中各个方面。
另外,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会像保险律师、会计、家庭医生等职业一样非常受人尊重。
在新西兰的6年,我一直在这家公司,从个人保险开始后来做商业保险,涉及不同的业务领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
(在海外大型保险公司做顾问的我)
但初入这行时,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
虽然我用英语日常交流没问题,但工作内容会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及条款,比如一些疾病,都有上百种,是真的不认识,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
我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人,既然身处海外,就一定多看、多接触、多学。看本地人是怎么生活的,对我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而两段海外经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眼中的新西兰。
这里地处地震带,当年在新西兰南岛的一个城市留学,地震频率尤其高,刚到那里没几天就发生了5级多的地震,当时我正在厨房倒水,整个房子摇晃,书柜都已经晃倒了,吓得赶紧跑到外面去。
(出国后的我,高空跳伞)
之后几天,我晚上睡觉都是全副武装,穿着衣服睡觉,旁边放着救生包、食物和水,就想着再来一个大地震马上就跑,也不敢给父母说,怕他们担心。
大震过后还有余震,每一个小时里面就会有几分钟房子在晃,像在船上似的,我经历几天后就习惯了,就跟本地人一样。
通过和当地人聊天知道,如果真发生大地震,基本上也没有人员伤亡,房子的抗震性很强,另一方面本地的房子都是那种木质的,一栋栋地像小别墅,体量更轻。
地震给我的启示就是,出国既然花了钱又费了精力,经历地震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更要过好每一天。
新西兰民风淳朴,国人友善。比如走在马路上,迎面过来的人只要你们对视一下,对方就会还你一个微笑。像我有时候坐公交车,旁边坐了一个人,那人就会和我说话或传递一个微笑。
(假期时出去玩的我)
我刚到新西兰的时候对这个挺不适应,后来就会发觉这种感觉特别好,觉得这个世界很包容。
新西兰人生活相对富足,对物质没有那么高的追求,更愿意帮助人。
我接触了很多本地的,尤其年纪偏大的人,他们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我刚到那里的时候一个人,如果邻居家有聚会活动,就会邀请我去。留学时常感到孤单,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善意对你都会感觉非常温暖。
他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更关注眼下的事情,不会像国内的人聊得很大很远,比如说日本发生什么事了,东南亚最近怎么了等等,他们经常讨论的就是自己的家,最多是聊自己所在的城市这样的小话题。
(在新西兰库克雪山徒步)
海外华人要完全融入本地人的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本地人从小在那里长大,而很多华人都是半路去的,带着各自的文化习惯,就会有各自的圈子。
比如华人聚会,可能大家吃烧烤,一起聊一聊,或者看看电视剧什么的,但他们可能就拿着酒杯,吃块起司,就能聊。
两度出国间隙,国内的高速发展是肉眼可见。像在国外,很多生意人在本地买房,但凡有点资产的好多都是中国人,所以当地人对中国人也是另眼相看,我作为国人也很自豪。
和国内一样,新西兰人最大的开销也是买房子,不同的是买房压力会相对很小。年轻人一般工作一两年就可以存够10%的首付款。
(在新西兰南岛提卡坡看星空)
购房虽说是一个很大的开销,但他们能够负担得起,即便这样,很多人还是没有买房的概念。
这几年随着外来移民多了,有些本地人也开始置房,但他们不会多买用来投资,他们更多会租房住,因为会觉得租房更合适。
另外在新西兰流行房屋分租。如果你的房子有三间空屋,可以租出去,空间是可以隔离开的。
在新西兰买房子相当于买地,在这块地上你想建什么样的房子都行,而且有永久居住权。
很多很贵的房子都是在墓地中。国内的人比较避讳墓地或人去世,但本地人会觉得人死了是去了天堂,是一种祝福。有的人买的房子对面就是一大片墓地,他们会觉得那里是受到了祝福的。
(新西兰提卡坡湖世界出名的小教堂)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始终觉得有房子才是家,我工作2年后买了一套28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6个房间,4间浴室,大约1000万元。
2年后买房,是因为银行要看过去一两年稳定收入的流水,用来办贷款;买大房子,一方面方便双方父母探亲时居住,另一方面方便出租,租金可以还一部分贷款。
我和先生都是学金融的,始终相信适当的贷款是良性的。
在新西兰,孩子16岁就算成年了,就要搬离家庭。他们要自己打工赚钱,做父母的也不会给各种金钱上的支持,孩子买房或筹备结婚拮据,可以向父母借,像银行贷款一样。
包容性是新西兰的另一面,当他们知道你是一个外国人的时候,包容性会更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有钱,有闲又有时间,愿意付出时间帮助你。
(假期出去玩的我)
我刚开始做保险时,很多专业术语完全不明白,而我的客人90%又都是老外,当对方告诉需求,要我帮助解决时,有时候我真的听不懂。
知道我是外国人,对方说了一个词看我反应不是很正确,就会再说一遍,不会因为你的不会而另眼相看。
因为人口少,所以在新西兰就医不会出现排大队的情况,但公立医院需要提前预约,费用由政府社保报销,私立医院有自己购买的医疗保险报销。
新西兰是养老体系很发达的国家,养老待遇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那里的老人非常地幸福。
因为本土人基本上从十几岁开始工作就给自己买各种保险,国家也提供各种保险,所以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基本不怎么攒钱,顶多攒点钱去养老院。养老院也分很多种,有别墅型、社区型等,夫妻俩可以一起住在养老院。
(在国内得到更多认可)
新西兰的教育属于英式,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是快乐教育。小学3:30就放学了。小学最轻松,越往高年级越紧,大学非常难,很多人大学都没法毕业,这也导致了当地很多人不读大学。
因为有很多工作不需要大学学历,蓝领可能比白领工作收入还高,他们会去读一个专科就可以了。
他们更注重个性化。有一句玩笑话说,在新西兰无论你是什么样的,都会觉得自己非常棒,都会觉得自己很独特。
在学校,会依据每个小朋友的特性、学习进度,单独上课、留作业。
我女儿上的小学,教室里没有椅子,桌子靠墙,老师讲课时,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有问题可以马上举手,想上厕所可以站起来就去,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他们更倾向于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填鸭式。
(在国内得到更多认可)
新西兰也卷,但可以选择想不想卷。很多孩子3:30放学就是玩,有些家庭的四五个孩子都是这样养大的。
但是精英家庭和华人家庭还是比较卷的,孩子放学后会被送去各种学习班,可能不是补习班,会是网球班、游泳班等,目的不是要孩子拿个证,而是希望孩子会的东西更多一些,不要浪费童年太多时光,玩归玩,该学的时候也要学习。
新西兰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少而富足,贫富差距不那么大。
比如麦当劳收银员,如果一辈子做这个工作,生活也能过得好,养家养孩子全没问题。
如果是公司高管,他和收银员的收入也不至于有几十倍的差距。各行业大家彼此尊重,无论你是扫厕所还是收垃圾的,甚至在坐公交时,上车会向司机问好,下车会说谢谢。
(在国内得到更多认可)
由于国民收入普遍比较高,所以物价也高。因为生活安逸,很多本土人宁愿享受政府的补助,也不愿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很多商品依赖进口,人工成本也就很高,每小时最低要90多元。
新西兰属于高福利国家,富足安逸,就更注重个体感受。
我全职工作,每天早上8点会送孩子去幼儿园,下午5点接。
如果遇到孩子生病,公司就会直接让你赶紧回家照顾孩子,可以把手头工作放下就走。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更关注做事是否开心,只要他不违法和妨害社会,家长就会鼓励孩子为开心而去做事。
在公司,老板怕员工,他不敢对员工说一些特别激烈的话,因为员工人权意识非常强,老板但凡被举报,不但赔钱,可能连工作也没有了。
工作时间如果规定是9点,你就不用早一分钟到,因为不允许占用你的任何时间。
(新西兰,和同事在一起的我)
还有英式的茶歇文化,强制的早歇和午歇。比如早上9点开始工作,在10:30的时候会有15分钟的时间让你去喝茶,不歇不行;午休会有1小时,下午还有15分钟休息,然后直到下班。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在哪里都适用,只是在新西兰职场上人际关系会更简单一些。
比如过圣诞节,就不需要给领导买礼物,像在国内这种节假日的人情往来就是很正常的,但他们完全不能接受,会很诧异很尴尬。
在和领导相处这一点上,哪个国家应该都一样,那就是要和领导处好关系,什么话该说、不该说。
我眼里的新西兰,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当地人的心态上是一种躺平的姿态,没有过高的追求,不升职也可以,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是我目前阶段的目标)
他们那边的人,工作就是工作,完成工作到点就走。但是华人的本质都是比较拼的,会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可能因为从小就竞争到大,会觉得这个工作要做,就做好一点,起码当个领导,这个工作才没白做。
我在国外用华人的工作方式,效率会比较高,业绩也比较好,而我还觉得只使了80%- 90%的力,也不加班,所以我就觉得在国外只要你努力,认真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我也相信人生的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垫脚石。
(2021年带孩子回国上学)
2021年,我在新西兰已经6年,生活安逸,但工作一眼能望到头。因为外来的各国移民在新西兰就是“外国人”,这个身份会成为我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职务会在某个岗位前戛然而止。
经过这些年在国外的历练,我更希望孩子的内在是一个中国人。如果一直在国外,她会很尴尬自己的身份,因为没受过纯粹的中国文化洗礼,很容易长成“ABC”。
另外,作为独生子女的我,曾一度不自知,直到母亲生了一场病,才恍然父母其实已日渐衰老,但我却在万里之外。
岁月轮回,无形中我和老公已经成为整个大家庭的支柱,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发展,大家庭就够稳定,孩子会成长得更好,父母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养老条件。
(现在我在国内越来越好)
于是2021年夏季,我辞去年收入百万元的工作,和女儿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回国后我选择了创业,和其他海归伙伴成立了工作室,做我擅长的保险行业。因为我相信国内处于发展中的行业,必定有更多的机遇。
我们引入国外保险业的服务模式做国内的保险,两年以来,团队已发展到30多人。
如今,我重启的生活,每天都在为清清楚楚地当下做着不懈地努力,我相信,过一个有追求的人生,总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也更有意义。
(我的社交账号)
【口述:章程】
【编辑:白夜】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2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