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留学(diy留学什么意思)

连文书都写不好,还怎么去国外读书???连网申都填不了,还怎么去国外读书???连学校都查不了,还怎么去国外读书???相信很多同学都很熟悉这三个大杀问。然而工作了17年,和那些去顶级名校的学生的合作经历让我知道,这几个看似极有道理的问题中其实有着非常不严谨的逻辑推理,导致很多学生被误导。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这17年经历的大量真实案例,跟大家分析一下这些误导人的观点背后的问题。我知道,在如今的舆论中,任何不支持DIY是政治不正确的做法(所以咨询也要叫成半DIY)。但是我相信观点兼听则明。所以即使会被喷,我也有必要说说这个问题。

上面这些言论的逻辑是:找机构=没能力DIY,没能力DIY=不应该去国外留学。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先驳一下后面这个等式。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一个人成长(能力、思想认知等方面,从而成为一个自由人)。如果一个能力弱的学生通过留学环境的变更让他变得更好,那么这就是很有意义的。

你可以要求自己努力,可以要求自己上进,但是没资格不让那些有钱但暂时不优秀的年轻人追求更好的教育。所以那些一年收入几个亿的留学中介,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鄙视而失去意义。我身边有个朋友通过国内的“五大”之一去亚洲一个很一般的学校读了4年书,他回国后,他以前那些朋友说他变了一个人。现在是自己所在领域的资深人士。这种例子很多。

然后驳一下前面这个等式。我们所合作过的学生有人可以毕业一年后拿到美国杰出人才身份获得绿卡,有人成为美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大批在世界五百强就职。你能说拿到斯坦福博士全奖(全球一年也就是十来个名额)的人没能力DIY?

所以,有没有能力DIY和是不是找机构,完全是两码事。

肯定有很多学生会说:很多拿到牛校录取结果的,都是DIY的,为啥他们不需要机构呢?

这看起来也是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但是我们还是要仔细推敲一下。我都不说那些明明找了机构,却跟你说自己是DIY的这种情况。(相信我,你们算算现在市面上有多少留学公司,一年营业额多少,一年服务多少学生,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每年拿完结果的时候,学生都会很感谢我们,但所有的公司想要公开学生的真实情况时则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下面这两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回答一下:

牛人拿到牛校录取,是因为本身实力强,还是因为申请做得好?

举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高考中如果你数学英语语文足够强都能拿满分,剩下的文综、理综弱一点甚至很弱,也能拿到985学校的录取。拿到了985录取,能证明这个学生一定在文综或理综强吗?

名校的留学申请道理一样,只不过“文综、理综”变成了“软实力”(这就是申请营销的重点:推荐信、课外活动、个人陈述、Essay这些)。拿到了名校的录取,只能说这个人总体实力达到了学校的要求,但不能说这个学生申请营销做得好。

事实上,我从业十多年中,见到了大量的在专业领域优秀、很有潜力的年轻人,但是并不擅长做自我营销。所以千万记住了,前人的成功经验,在你身上套用,很可能是无效的。

花钱找人帮忙、不花钱请人帮忙,不都是找人帮忙吗?

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父母很优秀,或者所在的学校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清北的老师,没有多少是没有出过国的,一半学生都会出国,因此获取留学方面的信息是很容易的。加上客观上这些人的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都很强,所以DIY的成功率很高。

但如这节小标题所言,找教授打听学校,找老师帮忙套磁推荐(我之前有个清华的学生申请学校的老板和他清华的老板的导师是学姐,所以两个老师沟通一下我学生就基本被录取了),找学长帮忙点评或修改文书,这些事情本质上和专业的留学机构老师做得是一样的工作。而且事实上后者往往更加专业和系统。

只不过,有些人有资源,所以不用花钱。但这其实是靠父母的积累,或者自己之前的“投资”(或好好学习得到教授的认可,或好好社交得到学长的认可),并不是没有成本的。而有些人没这些资源,或者不想欠人情,花钱解决,这没什么可歧视的。

为什么找了机构的学长劝我DIY?人性使然

经过大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进化中是倾向于记住那些好的事情,忘掉不好的东西,所以事后回忆是非常不靠谱的。当有老师带着走完一遍申请,学生自然会觉得,申请也就是这样,自己都明白了。这时,绝大多数学生会忘记自己面对GPA、IBT/IELTS、GRE/GMAT/SAT同时还要做实验、做活动、写文书、弄网申的手忙脚乱,在高峰期满嘴起泡,各种上火,各种焦虑,各种熬夜的悲惨状态了。

确实有一部分机构的老师专业度有待提升

尤其是美国这个大市场刚刚起步放开的时候,很多中介原来压根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业务,因此导致专业度存在明显问题。

可是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而美国业务也火了10多年时间了,加上前几年中介资质这个留学行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被教育部拿掉,整个行业进入市场化竞争已经好些年了,早期那种问题早就不存在了。因为市场竞争会倒逼行业进步。

劝你DIY的人,到底有多了解你的情况?

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对有些学长来说,托福裸考就能过95,GPA不费劲就在3.7+,本科就能出SCI。你们的对话究竟是否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对他来说用英文直接写个一两页纸的个人陈述推销自己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但你行不行,要先动手写写才知道?

然后说事实:我从事留学行业12年,发现一个外人很难理解的现象:每年的8、9、10、11几个月的签约额是一年中最高的几个月。为什么?因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DIY不下去了,于是找我们帮忙。每年12月,甚至是1月,都会有为数不少的当季申请的学生签约。

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像我一直以来强调的那样去思考:不听结论,而要听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逻辑才是帮助我们找到真相的最好帮手。

留学机构到底能给学生什么价值?

这个其实是个大话题,我就先挑几个重点说吧。

客观的定位

先说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个学生,前三个结果是offer,那么他一定会信心爆棚;相反的话,就信心全无,只祈祷自己不要成为失学儿童。所以和创每年做回访的时候,都会有大量学生感谢自己咨询师在他失去信心的时候鼓励自己/自己过度自信的时候给自己泼冷水。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客观理性过于自信。这些年,我们这些从业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和家长清醒的定位自己在申请中的位置。

总有学生认为机构的老师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会刻意压低学生的申请预期,给学生申请保底校。但是认真想想,如果拿到好的案例,对机构来说,是坏处还是好处?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机构们在拼了命把学生往排名高的学校送。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满意,可以换口碑,可以做市场宣传。

因此,从利益上,大多数机构的老师没动力非得把你往保底校送。事实上,一个机构的老师见过的真实案例绝大概率上是超越学生和家长的。毕竟吃这碗饭的。所以他们能够给学生一个客观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咨询师/顾问,是会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学生的。

节省时间

如果说我个人创业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懂得要做时间的朋友。

查学校的精选信息,不难,但是一所学校至少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30所学校,就是30个小时。就一个问题(比如重修的GPA究竟怎么看待)和学校套磁,需要几个人花几天时间发信,等待学校回复,然后整理,分析各种回复背后的逻辑。

这只是一些基本的训练。想想每天八小时,这些咨询师们都在看什么,干什么,就不难明白,在这个领域这些从业者花了多少时间。所以有不少学生和家长会质疑留学咨询服务的价值,殊不知,能够用钱买来人家几年所花的时间凝练的结果,是件多么值的事情。

所以有咨询师的帮助,学生最后完成的申请文书绝大概率上会比DIY来的效率高,质量好,做出来的选校录取可行性更大。相对于将近100w-200w的留学投入,用几万将这笔投资的效果最大化,不值吗?

提高效率

我对和创咨询师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沟通频率。因为拖延,是人性,不然不会出现每年8-11月反倒是签约高峰期。所以我要求咨询师把学生的申请节奏带起来,推着学生往前走。因为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条件,早申请相对优势更大。但是没有人在后面推着,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等着。

更有效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GPA到底要不要解释,怎么解释,在哪儿解释?软实力不突出,到底要争取面试还是不争取面试?IBT/IELTS/SAT/ACT/GMAT/LSAT/GRE考了N次了,到底是继续考还是把时间拿出来做别的事情?

故事性开头还是时间轴,还是什么风格?5个推荐人,到底选哪个?暑研、暑校、志愿者、交换、竞赛,到底做哪个?

名校的申请从来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只有花足够的时间,对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加上大量的案例学习,实践,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专业人士,和半吊子专家最大的差别。给你建议的人,是否是名校毕业的,不重要,重要的本质是:对方是否了解这个体系?是否有足够的实战经验?是否懂你的case?

当一个咨询师有了团队的支持,有了大量的实践指导经验,面对这些问题,就能给出正确率更高的建议,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

所以,总结来说,是否DIY,不是你有没有DIY的能力,而是你究竟是否适合DIY?最后还是那句话:都是要出国的人了,要有些独立思考精神,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才是帮你你在这个混沌复杂的世界中不被忽悠、看清本质、做正确选择的正确姿势。在关键时刻,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是水哥,17年没有脱离一线的奇葩留学咨询师,致力于:发掘学生心中的英雄种子,规划科学路径,助力有志青年,用留学追求美好人生。

留学家长社区:留学家长社区招募令|和水哥一起,培养有幸福能力的“英雄”

留学学生社区:招募令 |一个专为准留学生打造的社区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2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