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大学(东北工业大学是985,211吗?)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从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北门进入校园,沿路既能看到高大巍峨、历史久远的信息学馆(原主楼),又能领略到装饰一新的双馨苑里的歌声琴韵;再往前,东侧是新近修缮的宁恩承图书馆,西侧是四层小楼计算机中心。一路走来,踏着科学与艺术的足迹,打开了旧日与新篇的视野。

东北全境解放后,1949年2月,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的775人从北平返回东北。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隶属于东北工业部,校址设在沈阳铁西地区的伪奉天工业大学和市第二工科学校的旧址(现为沈阳工业大学北院及沈阳第一制药厂)。几经迁徙的东北大学又重新回到了故土沈阳的怀抱。9月17日,沈阳工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当时学校有老师171人,学生937人。

东北工学院形成图

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筹建东北工业大学,包括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东北工业大学只进展了不到4个月。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成立东北工学院,由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

东北工学院1950年院系设置表

1949—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先后组织数次“关内招聘团”“南下招聘团”,赴上海、武汉、南昌等地招聘了近3000人。这些大学教授、理工农医技术人员秉持“建设新中国”的奉献精神,由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东北,参与东北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其中,一大批大学教授和技术人员来到学校任教,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也在沪宁线各大城市招生,一批有志青年也为老解放区所吸引离开故土,来到东北,成为东工的学生。

伴随着共和国长子的成长,东工始终是中国工业、尤其是冶金工业科技人才的摇篮。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改不过口,尤其是沈阳的百姓,提及东工大院,无人不晓。这个大院,就坐落在当时选定的东北工学院新校址——长沼湖畔,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东南畔。新校址南到今天的浑河边,北到南湖公园,面积有181万平方米。

南湖建校时的情景

当时,建筑系负责新校址的总平面规划及各系的教学馆、教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及实验室、工厂等全面设计任务,并成立了设计室。建筑学馆等几大校园建筑便是在那一时期设计落成。

师生建校

建设的过程是艰苦的。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的靳树梁曾写词描绘:“风自吹襟,人争掩鼻,汩汩沟流半粪污,湖安在?指几行衰柳,一片黄泸。”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芦苇荡变成了美丽的校园,成为沈阳市当时的一个地标。

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址)正门

简洁大方的校门,门里门外都有许多故事。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主持设计,由刘鸿典教授带领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施工图。建筑学馆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也是沈阳市第一个框架结构的建筑。

建筑学馆

建筑学馆、采矿学馆和机电学馆、冶金学馆被称为“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都是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初建时第一批建筑。在地理位置上,建筑学馆与采矿学馆关系更为密切。建筑学馆在学校南北中轴线的西侧,采矿学馆在东侧,东西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外表形态上,建筑学馆与采矿学馆也有几分相似,堪称东北大学的一对姊妹楼。

采矿学馆

由于采矿学馆与建筑学馆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所以在设计上,侯继尧也将采矿学馆设计成L型,折角处同样设计为入口和塔楼,并将南北轴的短翼与主体等高(四层),与建筑学馆对称布置。在外观造型上,侯继尧采用西式体形,用中式细部处理。

侯继尧

“中式建筑讲究穿插式,横梁与柱子之间的契合,是木式的;而希腊式建筑,横梁都是石柱直接顶上去的。采矿学馆的设计没有完全因袭北京大屋顶式的中国风格,而且大门的柱子也不完全是洋式建筑法,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产物。”侯继尧曾介绍说。

从冶金学馆正门拾级而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正面两个石柱上的字迹。右边刻着:冶金馆;左边刻着:冶金馆始建于一九五二年,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设计师原为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刘鸿典教授。

刘鸿典

刘鸿典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被称为我国“建筑四杰”直系传人。先后任上海交通银行建筑师、兴业银行总行建筑师。1941年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首任系主任。他还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冶金学馆就是他早期作品之一。

冶金学馆

冶金学馆的设计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之美,又不乏西式风格的别致典雅。她身着朴实的灰色衣装,被苍松劲柏包围着,正面灰红相间,三个连续的门拱上雕着云状的装饰花纹。正面的四层塔楼高耸峭立,与两侧形成迂回包抄之势的三层厢楼连接,在背面又提升成两段没有连接的四层楼体,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凹”字型建筑。

机电学馆

沿着冶金学馆、主楼向西,是南湖校区“四大学馆”中最后一座落成楼馆——机电学馆。机电学馆建成于1953年,它的设计者是东北工学院原建筑系副教授王耀。学馆建筑面积14208平方米,为四层混合结构,四层通高的大门廊,采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头为云纹浮雕,如此体量的建筑,仅用108天就完工,建筑人员大多为当时的东大学子。

学校的定位是高校发展历史、相对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具体反映,也集中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左右,而且现代工业中几乎没有重工业,新中国急需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东工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调整办学方针,明确了建设“国内一流、行业示范、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办学强国”取代“办学救国”,工业报国成为东大人发自心底的信念。

建国初期,我国钢铁年产量仅为15.8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83%。然而,此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的起步期,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关键时期,东工科研团队连续攻克了高炉结瘤、钒钛铁矿冶炼等科研难题,在中国冶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东北大学已经与鞍山钢铁公司等有关厂矿、研究所签订合同近30份,合作项目多达160余项,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铝厂的恢复和建设等,近六成学院师生参与到科研攻关之中。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东大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承担攻坚重任,力耕躬学,艰苦奋斗,在国家工业体系建立初期充当了一往无前、昂首阔步的探路者和主力军。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19036.html